欧阳山

- 姓名:欧阳山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荆州
- 出生日期:1908年12月
- 逝世日期:2000年9月26日
- 民族族群:
欧阳山(1908年12月一2000年9月26日),现代作家。原名杨凤岐,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原籍湖北荆州。从小随养父在外流浪,接触了广泛的人生。1923年用凡鸟的笔名在上海《学生杂志》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那一夜》,从此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主编《广州文学》周刊,在这个刊物上以罗西为笔名发表他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残了》。1927年组织“南中国文学会”,曾得到鲁迅的指导。1928年初到上海,连续写了《桃君的情人》、《莲蓉月》、《爱之奔流》和《密斯红》等七、八部中长篇小说,成为职业小说家。这些作品大都写他熟悉的城市下层人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诉说小资产阶级的苦闷和追求,从一些侧面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但情调不够健康,表现手法上也过于欧化。随后,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开始新的探索,转写工人生活,创作了长篇小说《竹尺和铁锤》等。但因生活和思想的限制,写劳动者及其生活不够深刻。1932年回到广州组织"普罗作家同盟",主编《广州文艺》周刊,提倡方言文学,在这个刊物上发表粤语中篇《单眼虎》等作品,"企图使新文艺在可能的最短期间内和人民大众,尤其是工农大众结合起来"(《流血纪念章》序)。这时,他受到国民党政府通缉,逃亡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用欧阳山的笔名发表作品,如纪念沙基惨案七周年的著名短篇小说《七年忌》,控诉国民党当局暴行的短篇小说集《鬼巢》,诅咒旧社会黑暗生活的短篇小说集《生底烦忧》和《青年男女》,以及描写广东水灾的中篇小说《崩决》等。抗日战争时期,欧阳山在广州、长沙、重庆等地编刊物、办报纸,再次提倡通俗文艺,用浅近的白话创作了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短篇小说集《流血纪念章》。同时,还创作了描写农民群众的抗日要求和所受迫害的长篇小说《战果》等作品。
1941年欧阳山到延安,随后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1944年发表描写边区合作社女纺织组长翻山越岭教人纺织的特写《活在新社会里》,受到赞扬。接着他到延安农村合作社深入生活、参加工作。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高干大》的写作,这不仅是他为工农兵创作的新起点,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新文艺的重要收获。作品描写任家沟合作社从赔钱的单一消费到赚钱的多种经营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边区合作经济和农村生活的新面貌。小说刻画了农村干部高生亮的生动形象,"他大半个是共产党员了,小半个还仍然是农民",他自觉克服残余的农民意识,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成为受人爱戴的模范人物。与他相对照,被群众嘲笑为"活捉社"正主任的任常有,则是一个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小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一反他过去创作晦涩欧化的毛病,呈现出朴素明净和平易生动的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欧阳山在广东担任文艺领导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创作了描写农业合作化的中篇小说《前途似锦》,反映海南岛人民战斗生活的中篇小说《英雄三生》,记叙张太雷领导广州起义的历史特写《红花岗畔》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论文等。1957年以后,他开始创作长篇巨著《一代风流》。通过工人周家、买办陈家和地主何家的复杂关系,和一个名叫周炳的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反映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社会历史。全书分为 5卷,1959、1962年出版的第1、2卷《三家巷》和《苦斗》,描写了轰轰烈烈的省港大罢工、沙基惨案和广州起义等,分别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中和革命失败后革命策源地广州的历史面貌。1981年出版的第3卷《柳暗花明》,描写抗战初期广州的抗日运动和大撤退情形。小说主人公周炳,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成长中的革命者,他有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又有小资产阶级爱幻想和多愁善感等毛病。作品真实地、历史地描写了周炳性格的发展;但在前两卷中对他的缺点批判不够,对他的外形美渲染过多,写法有些陈旧。第4卷《圣地》、第5卷《万年春》已于1985年出齐,全书150万字。小说对反面人物的刻画比较成功。作品以委婉纡徐的风格,通过日常生活描摹了历史风云的变幻,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是当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欧阳山在数十年的文学实践中,创作、翻译了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集30多部,还有许多短篇小说和论文等散见各报刊。他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2000年9月26日,老作家欧阳山病逝于广州。
猜你喜欢的书
简斋集
诗文别集。宋陈与义(号简斋) 著。与义卒后,门人周葵得其家藏诗五百余首, 厘为《陈去非诗集》十卷,于绍兴十二年(1142) 刻于湖州,葛胜仲为之序。此本《直斋书录解 题》曾予著录,今已不传,仅存葛序于《丹阳集》 中。今传简斋集有十六卷本与三十卷本之别: 十六卷本出自元刘辰翁《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 集》十五卷本,刘本以编年为序录诗,未附词 作,今存有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刊本。《四库全 书》本据刘本整编,卷首载晦斋引、刘辰翁序, 卷一收赋、记等九篇,卷二至卷一五分体录诗, 卷一六为《无住词》。此本《武英殿聚珍版书》亦 收,《丛书集成初编》据聚珍版排印。三十卷本 出自南宋胡穉《笺注简斋诗集》(附《无住词》笺 注一卷)。胡本首刻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宋 本原刻至清犹存,旧藏常熟铁琴铜剑楼,江宁 蒋氏湖上草堂曾予翻刻,后与元刊《陈简斋诗 外集》一同影印,收入《四部丛刊》初编。《四部 备要》所收亦此本,多附录一卷,校勘记一卷。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今人吴书荫、金德厚点 校《陈与义集》。台湾亦出版有郑骞著《陈简斋 诗集合校汇注》,所引沈曾植手批旧抄本为中 华本所无。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白敦 仁著《陈与义集校笺》,校勘精审,注释详备。
麓堂诗话
一名《怀麓堂诗话》。诗论。明李东阳(1447—1516)撰。一卷。东阳有《怀麓堂集》已著录。此编论诗,推重盛唐,极赞李白、杜甫。理论上反对“句句字字,摹仿而不敢失”的泥古之风,实则已开“前七子”摹拟之论。强调诗人有“真情实意”,注重诗之法度、格调,艺术上有独创精神。东阳论诗,强调“诗与文不同体”,不能“以文为诗”,或“以诗为文”。他批评当时“以文章自命”的人,一写到诗,就不成其为诗,离诗的要求“毫厘千里”,并“终其身而不悟”。他重视诗的法度音调,认为“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盖六艺中之乐也.
戊壬录
宋玉卿编。见成都昌福公司出版之汉史氏编《满清野史》第六种,亦见陆保璿编《满清稗史》。是书3万余言,分5节:记述1898年(戊戌)至1903年(壬寅)五年间大事。除第1、2节记述戊戌政变及立储始末外,余者皆与义和团事有关。例如第3节《义和团之乱》,述说义和团为白莲教支流,因德人卒割胶州湾以去,义和团乃乘间而起。第4节《辛丑和约》,述说奕劻、李鸿章、王文韶等参与议和的经过情况。第5节《两宫回銮》,述说1901年末至1902初(辛丑年十月至壬寅二月)慈禧及光绪从西安启程回归京师沿途情况。
复斋日记
笔记。此书又名《两湖麈谈录》明许浩著。二卷。卷首有作者于弘治八年(1495)自序一篇,谓此书为 “随笔记录”而成,与叶盛《水东日记》“事多相 同”。唯《四库全书总目》则谓“此书皆纪叙明初 以来朝野事迹,与叶盛《水东日记》颇相出入。” “其中如杨荣料敌、于谦治兵、汪直乱政诸条, 叙述颇详。然如谓王振初时闲邪纳诲,以成英 庙盛德,不为无补,则纰缪殊甚。至于‘儿能成名妾不嫁,良人瞑目黄泉下’一诗,乃明初高启 《张节妇词》。载于本集,而以为章纶之母所作,亦失实也。”此书上卷记分宜人陈寿的故事,即 《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所本,此外尚有范仲淹、王冕、高启文学活动的记叙和作品品评,以及一些不经见的诗文纪事,可补文学史料之阙。有《涵芬楼秘笈》本,《历代小史》 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则为一卷。
山公九原
清冯景所作。该书集中论述了生死、神怪与命运诸问题,提出了许多带有鲜明无神论 倾向的观点。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死生者,人 之昼夜也”,人不应恋生畏死,而应循其自然。指出 人的祸福吉凶、贫贱富贵皆与“命”或“天命”无关, 而是决定于人自身的“能”与“不能”,“能者养之以 福,不能者败以取祸。夫祸福在能与不能,视其所养 与取以分焉,而奚其云云命?”对于人所以迷信 “命”的决定作用,书中解释说: “不可知,则归之 命”,揭示了命运迷信的认识论根源。书中还对神仙 怪妖迷信作了批判,明确指出:“凡妖之作,由人兴 也。”反对祀神禳物,主张“不禳于物,不媚于鬼”。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唐玄奘传,有序及唐不空译莲花部普赞叹三宝,内题梵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尾题本作语,编号二五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