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鲁德

乔治·鲁德
  • 姓名:乔治·鲁德
  • 别名: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奥斯陆
  • 出生日期:1910年2月8日
  • 逝世日期:1993年1月8日
  • 民族族群:

乔治·鲁德(George Rudé,1910年2月8日—1993年1月8日)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法国大革命和“下层史”,尤其是群众在历史中发挥的重要性。出生于奥斯陆,父亲是挪威人,母亲是英国人。鲁戴全家移居英国,他在那里完成了中学教育,之后在剑桥大学学习语言。在此期间,鲁德一直同情共产主义和左翼政治运动。从剑桥毕业后,鲁德前往苏联,加入了英国共产党,同时在中学教授语言。后来,他重返校园,并于 1950 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侧重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群众动机和煽动。鲁代进入学术界,但他的共产党员身份导致他被英国大学开除教职。他移居澳大利亚,在阿德莱德大学和弗林德斯大学担任教授,1970 年移居加拿大。直到 1993 年去世。著有《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历史中的群众》《革命中的欧洲(1783-1815)》《18世纪的巴黎与伦敦》等。

乔治·鲁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时间机器

时间机器

英国小说家H·G·威尔斯在1895年写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写一个工程师发明了一种时间机器,可以自由穿行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有一天,他向来他家里吃饭的朋友们讲述了他的冒险经历。他坐上这架机器,飞向80多万年以后的遥远未来。他降落在一个地方,发现那里有两种人。一种人住在地上,叫哀洛伊人,他们生活优裕,但身体萎缩,不会做工,也不能繁殖; 另一种人住在地下,叫莫洛克人,他们怕见光,连划一根火柴都可以叫他们害怕,但是他们像蚂蚁 一样能干,繁殖也快。工程师很快就发现这两种人之间充满着斗争,并且哀洛伊人面临着失败。因为他们不会做事,只知玩乐,他们一个个都被拖进莫洛克人的地洞,被当做鲜肉吃掉。工程师的时间机器在当天晚上也被莫洛克人偷走。经过一番战斗,他夺回了它,回到人间。

洞神八帝妙精经

洞神八帝妙精经

作者不详。今人考其约成书于东晋。经中所收内容较杂。首为《斋持八戒法》,要人修斋持八戒,佩服神符,思真行道。次为《三皇三一经》,称三皇所受,要在三一,即太一、真一、玄一,号为三元。元炁生神,神炁降人,人成为神。特别强调存呼太一神。次为《阳歌九章》,称玄女咏阳歌九章以宣通妙炁,布吉消凶,学道者宜习诵之以会神契。次为《九皇图》,载初三皇、中三皇、后三皇图并姓字服色等,供修道者存思启告。次为《招真降灵符》,有三皇招真符及升天符,称服之可使神灵降临附身而成仙及飞升。次为《西城要诀三皇天文内大字》,录帛和及鲍靓所传《三皇文》,亦即招神役鬼九十二道符文。又有学道的十三禁忌、小丹法及拘魂法。所述道法以存思和服符为主。篇末附录《抱朴密言》,载葛洪自述于早年牧牛时,按符法召高山君绝断虎害。又述三皇文及大字的由来,为研究《三皇经》可供参考的资料。《太上洞神三皇仪》载《洞神八帝妙精经》为上、中、下三卷,今《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本文类。

静志居琴趣

静志居琴趣

词别集,不分卷,清朱彝尊撰。《静志居琴趣》集中的作品主要描写男女之情,是作者少年时恋爱生活的记录。冒广生在《小三吾亭词话》中说:“世传竹垞《风怀二百韵》为其妻妹作,其实《静志居琴趣》一卷,皆《风怀》注脚也……”但从作者在词中常用有关风尘女子的典事来看,似乎他所眷恋者并非良家女子。此集中作品十分细腻地刻画了少男少女恋爱时心态,并富于情趣。如:“忍泪潜窥镜,催归懒下阶。临去不胜怀,为郎回一盼,强兜鞋。”(《南歌子》)“寻。帘外无端堕玉簪。笼灯去,休待落花深。”(《十六字令》)

坐禅三昧经

坐禅三昧经

梵名Dhya^na -nis!t!hita-sama^dhi-dharmaparya^ya-su^tra 。凡二卷(或三卷)。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于长安译出。弘始九年复校。又称坐禅三昧法门经、菩萨禅法经、阿兰若习禅法、禅法要。略称禅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系抄集诸家禅要,阐明五门禅之法,并论大小二乘综合之禅观。据僧睿关中出禅经序,诸家系指鸠摩罗罗陀、马鸣菩萨、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等诸师。本经与觉贤在庐山译出之达摩多罗禅经相同,论说大小二乘综合性之禅观。未译出以前,我国佛教初期之禅观,均系根据后汉安世高所译之禅经;其后由于道安之倡导,北方前秦与后秦之禅观始渐兴隆,并盛行实修方法,然均不出小乘禅之领域。鸠摩罗什译出本经后,大乘佛教与小乘禅乃至大乘禅与小乘禅之关系明确。故天台止观之成立、我国禅宗之诞生,本经促发之功实不可灭。

无字宝箧经

无字宝箧经

元魏菩提流支译。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之异译,先出。

见正经

见正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见正比丘疑无后世,佛借大树作喻说法,乃至为说种种譬喻,除其断,常,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