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献堂

林献堂
  • 姓名:林献堂
  • 别名:名大椿,字献堂,号灌园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台湾台中县人
  • 出生日期:1881年10月22日
  • 逝世日期:1956年9月8日
  • 民族族群:

林献堂(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台湾诗人。名大椿,字献堂,号灌园。男。台湾台中县人,祖籍福建龙溪县。台湾民族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领导人之一,温和派领袖。青少年时代以前在家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1902年与林痴仙、蔡惠如等人共创具有浓厚反日色彩的汉诗社“栎社”。曾任雾峰区区长、台湾制麻株式会社董事长。1907年游历日本时遇梁启超,受梁改良主义政治思想影响。1914年发起捐资创办第一所台湾人办的新式中学台中中学(今台中一中),专收本省子弟。1920年1月11日新民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林被公推为会长。1921年10月17日台湾文化协会在台北成立,林又被选为总理。新民会和台湾文化协会在全岛掀起了新文化启蒙运动和民族运动,揭开了台湾现代史的新篇章。此后他又历任《台湾》杂志股份有限公司顾问、《台湾民报》社社长、《台湾新民报》社董事长和首任社长等重要职务。日本当局长期对他采取笼络政策,曾任命他为日本众议院议员、“恩赐勋三等”,他在民族运动中也一直执行温和妥协路线,但终怀爱国之心。1936年他游历大陆,在上海华侨欢迎会上致词:“今天我的脚踏上上海,宛若有回到祖国之感。”返台后,日本当局指使报刊对其围攻,又收买流氓将其殴伤,造成轰动一时的“祖国事件”。林被迫避祸离台。1945年抗战胜利后应国民政府之邀赴南京参加受降典礼。此后历任台湾省参议员、省政府委员、彰化银行董事长、台湾通志馆馆长、台湾文献委员会委员。1950年移居日本,6年后客死该国。林献堂的文学作品以旧诗为主,有《海上唱和集》、《东游吟草》等,后辑成《林献堂先生遗诗》。散文有《环球游记》,自1927年《台湾民报》第一七一号起连载达4年之久。黄得时评论说:“林献堂氏的《环球游记》,虽然是用文言文写的,可是因为文字浅白,描写生动,看法正确,前后连载至一百五十二回,实在不失为一篇很好的散文。尤其是对于出洋留学寥若晨星的当时的台湾,带来了欧美最新的见闻,对于启发民智,作用很大。”(《台湾新文学运动概观》)黄武忠评价他在台湾新文学史上的地位说:“林献堂一生领导民族运动及鼓吹文化运动,不遗余力,他虽然不是新文学运动下的重要作家,但是由于他鼓吹新文化运动,提高了台胞的文化水准和唤起台胞的民族意识,支持年轻一代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并资助杂志和报刊的创立,使新文学作品有发表的园地,对促进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贡献良多。”(《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作家小传》)

林献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西方文学史十二讲

西方文学史十二讲

本书是英国著名评论家、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伦敦发表的关于西方文学的十二次演讲的讲稿。托马斯·卡莱尔对每一个时代的特征,对每一个民族的性格,对每一位作家的品格都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和概括。如希腊人的欢快,罗马人的讲究实际,中世纪的信仰、忠诚,塞万提斯的幽默,但丁心灵的高贵、灵魂的博大等。贯穿整个演讲的是文学大师们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坚强、乐观、坦诚、幽默、谦逊、执着、追求真理,对人类充满爱。他们的作品是“大自然伟大心灵的絮语,是人类心灵的真诚袒露”。

女神

女神

浸染日本古典戏剧至深的三岛由纪夫,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能”剧、“歌舞伎”、“狂言”、“谣曲”甚或希腊悲剧的影子。有的取其豪华壮丽的场景,有的吸收缠绵俳恻的情节,无论追求绚烂的“样式之美”或采撷动人的“精神之美”,三岛的小说世界俯拾可见日本传统的戏剧精髓。他之所以对传统艺能垂青,要追溯其幼年时期;由于和祖父母同住,经常随长辈观赏歌舞伎的演出,使得进入大学後的三岛对戏剧如痴如狂,不仅自己撰写剧本,甚至亲身粉墨登场:昭和二十七年(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于东京帝国剧场演出处女作《弁天娘女男白浪浜松屋店先的场》,之後便一头栽进如梦似幻的戏梦人生,直至昭和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自卫队前演出的切腹自杀一幕,何尝不是悲剧中最壮烈的终结方式。在三岛的生死观中有强烈的爱国危机意识,也有中世的末代绝望悲调,纠结的矛盾不仅反映于多样的作品中,也在现实人生中尽情演出,真令人不得不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河南集

河南集

诗文别集。北宋人尹洙(1001—1047)撰。二十七卷,附录一卷。洙字师鲁,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圣进土。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曾参与西北边防事。性外刚内和,博学有识度。此集收诗一卷,杂议、杂文二卷,记、序、书等八卷,行状、墓表等六卷,疏表等八卷,五代春秋二卷。末有附录一卷,载有关洙生平资料。洙喜谈兵事,集中《叙燕》、《息戍》、《兵制》等均谈西夏形势及守边经验;又精于史学,尝与欧阳修商议修《五代史记》,今集中尚存《五代春秋》二卷。洙继柳开、穆修之后,提倡古文,反对宋初华靡文风,其文《息戍》、《悯忠》、《辨诬》、《退说》、《志古堂记》、《浮图秘演诗集序》、《论朋党疏》等,均以简古有序见长。对宋代古文运动颇有影响。欧阳修尝向其学古文。洙论文,尊崇孟子、韩愈,却不甚排斥佛老。有《四库全书》本,《三宋人集》本。《四部丛刊》影春岑阁钞本,题名作《河南先生文集》。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收有《皇雅》一卷,载其文十篇,多涉西师征蜀、削地方官势以加强中央集权制。

俳谐文辑佚

俳谐文辑佚

亦称“诽谐文”。文体名。隐喻、讥嘲、调谑或噱笑一类作品的通称。“俳”又作“诽”。《隋书·经籍志》录有袁淑《俳谐文》十卷,现仅存《鸡九锡文》、《驴山公九锡文》等5篇。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韩退之作《毛颖传》,此本南朝俳谐文《驴九锡》、《鸡九锡》之类而小变之耳。俳谐文虽出于戏,实以讥切当世封爵之滥。”与今天的“幽默讽刺”之文类似。此文体主要以讽刺手法讥刺社会生活现象。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一○六卷。宋褚伯秀 (生卒年不详)撰。褚伯秀,字雪��,南宋末年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杭州天庆观道士,师事范应元。此书前有刘震孙、文及翁与汤汉三序,都写于咸淳元年(1265);卷后有自跋,写于咸淳庚午年 (1270)。由此可知其书撰于咸淳之前,刊于咸淳年间。其跋称伯秀就学于范应元,感师恩,遂纂集诸解,七年而毕业。书中集郭象、吕惠卿、林疑独、陈祥道、陈景元、王雱、刘概、吴俦、赵以夫、林希逸、李士表、王旦、范应元十三家注,并断以己意。书内多引陆德明 《经典释文》,但不列于十三家之中。只用其书讲义理而不重音训。范应元本来没注 《庄子》,但因他是褚伯秀之师,所以褚伯秀在书中多处叙述范应元之论。褚伯秀集宋代及其以前诸家解《庄子》的梗概于此书中,更使鲜为人知的吴俦、赵以夫、王旦诸家之作依赖此书得以流传;后世学者通过此书也可了解前人研究 《庄子》 的梗概。所以 《四库提要》称 “伯秀编纂之功,亦不可没矣。”由此可知,此书对于研究《庄子》实为重要史料。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本影印 《道藏举要》 本。

花月痕

花月痕

曾以《花月姻缘》之名刊行。狭邪小说,五十二回。作者魏秀仁,字子安,一字子敦,福建侯官人,生于1819年,卒于1874年。从原序可知作品成于咸丰戊午(1858)年。原刊为光绪戊子(1888)年双笏庐刊本,后有光绪间著易堂排印本。首题“眠鹤主人编次,栖霞居士详阅,清光绪戊子夏月开雕,王松辰署柃”,前有咸丰戊午眠鹤主人“前序、后序”,贵筑栖霞居士“题词”,又有同治五年弱水渔郎“题词”,另附《栖梧花史小传》。写才子韦痴珠、韩荷生游幕并州,都爱狎妓,各与秋痕、采秋相好。韦怀才不遇,终至困顿而死,秋痕为之殉情;韩积极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最后立功封侯,采秋做了一品夫人。韦的形象寓有作者穷困潦倒时的影子,韩则是他设想自己飞黄腾达时的形象,作品通过两人截然不同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悲凉哀怨的没落情绪和对功名富贵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