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忠

- 姓名:赵秉忠
- 别名:字季卿,号阳。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山东益都(今青州)人
- 出生日期:1573
- 逝世日期:1626
- 民族族群:
赵秉忠(1573—1626),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山东益都(今青州)人,字季卿,号阳。授翰林院修撰,后充经筵讲官。三十二年分校礼部会试,得孙承宗。四十年典试江南,得张玮、姚希孟、周顺昌,皆一时名臣。累官至礼部尚书,晚年因得罪魏忠贤,被削籍夺官家居。
大明帝国的青州府所在地益都县(今山东青州)东20余公里,有个郑母村,村不大,但名士辈出。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赵秉忠,就出自这方水土。
赵秉忠,字季卿,号阳。父赵禧,为人正直。他当县吏时,有个指挥被冤枉下狱,赵禧为他伸冤,指挥获释,感恩图报,要把女儿送给赵禧为妾。赵禧摇手说:“你女儿乃名门闺秀,万万使不得!”指挥硬是要赵禧接受,赵禧连声道:“使不得,使不得!”力辞不受。赵秉忠是赵禧少子,自幼好学上进。年15,补府学生。万历二十六年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礼部贡院会试,3场下来,296人入选,赵秉忠榜上有名。不过,第一名会元的桂冠为应天府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人顾起元夺得。
三月十五日殿试,考时务策一道,以一日为限,日落前必须交卷。赵秉忠在卷子上写道:“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致隆之理……”洋洋洒洒,计2460字。
第二天,评阅试卷。读卷官9人,一天之中要阅完296份卷子,确定前3名人选,呈万历皇帝圣裁。万历在他最欣赏的一份卷子的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6个大字。
这份卷子是赵秉忠的,他成为明朝开国以来第74位状元。会试第一名顾起元名列第一甲第3名,即所谓“探花”。
赵秉忠的殿试卷极其珍贵。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第一名状元孙伏伽,迄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有名可考的状元计596人。另外,至少还有佚名状元149人。在745名状元中,殿试卷留传至今的,仅有赵秉忠这份。他的卷子不知怎地被带出朝廷,到了赵家。赵家子孙世代珍藏。公元1983年,赵秉忠第14代孙赵焕斌把它献给国家。
“状元卷”长47.6厘米,宽14.1厘米,共19折,天大地小,开头有密封开启痕迹,并盖有竖长方形“弥封关防”印。接下来,是用仿宋体书写的赵秉忠的家世简历,共4折,首折上方钤篆书“礼部之印”,未折骑缝处钤此印的1/2。简历之后,是万历皇帝朱批“第一甲第一名”6个顶天大字。朱批的下面,便是赵秉忠的答卷了,小楷书写,朱笔句读,为典型的八股文。答卷后面,列有9位读卷官的职务、姓名,并印有“印卷官礼部仪制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臣朱敬循”大字一行。
赵秉忠围绕思想教化与纲纪法度这个主题展开论述。他把思想教化与纲纪法度视为治国的根本。在这个主题下,他指出当务之急是:
第一,选贤任能,督促官吏各尽其职。
第二,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从言论到行为再到治绩,系统地考察。
第三,监察官吏敷衍了事,应征求黎民百姓对官员的看法。
第四,督促负责教育的官吏,抓好教育,特别是儒家经书教育。
第五,重治那些侵吞赈济灾民钱粮的贪官。
第六,整顿兵备,认真选拔将帅,加强士兵训练。
第七,审理冤狱,平反冤案。
第八,奖惩分明,有功者赏,有罪者刑。
最后,他告诫说:思想教化与纲纪法度难以坚持而易于放弃,难以成功而易于失败,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防微杜渐。
赵秉忠的对策切中时弊,入木三分。
当朝天子万历皇帝是个昏君,他贪财好色,生活糜烂,深居简出,不理朝政。上行下效,官吏置国政民事于不顾,只谋私利。大明帝国在万历君臣统治下,迅速走向崩溃。
赵秉忠在对策中指陈时弊,提出改革方案。当然,他不敢公开指责皇帝,相反,充满溢美之辞,把过失推到臣子头上。
中状元后,赵秉忠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进官为中允。中允为皇太子东宫衙门春坊的属官,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不久,擢为谕德。谕德也为皇太子属官,掌赞谕道德。万历三十二年,奉命出为会试同考官,录取了一批名士。如高阳(今属河北)人孙承宗,博学多才,殿试夺得第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历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抗击清军屡立战功。崇祯十一年(1638),清军入侵,深入幽南,围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家人守城御敌,城破被俘,自缢而死。不久,赵秉忠晋升为太子庶子,侍从太子,备顾问。万历四十年,奉命出为江苏乡试主考官,取士得人,有若干人成为一代名臣。进官为太子东宫衙门詹事府副长官——少詹事,迁为职司礼仪、贡举诸事的礼部副长官——侍郎,加官太子宾客。不久,擢为礼部尚书。
这时,已经是万历皇帝的孙子朱由校坐天下了。
朱由校幼年丧母,由奶妈客氏抚养长大,即位后,进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宦官魏忠贤,来自直隶河间府肃宁县(今属河北),与客氏形同夫妻。由客氏荐举,魏忠贤当上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皇上口述命令,交内阁撰拟诏谕。魏忠贤从中弄权,操纵朝政,为非作歹。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高攀龙等大臣因弹劾魏忠贤而被杀,若干公卿投靠魏忠贤。
在这场正直与邪恶的斗争中,赵秉忠站在正直大臣一边,指斥魏忠贤及其爪牙的祸国殃民行为。结果,赵秉忠被罢官,赶回老家。
赵秉忠归隐田园,著书立说。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病死,他的弟弟朱由检承嗣大位,年号“崇祯”。崇祯皇帝是个较为贤明的赵秉忠君主,力图重整江山。他继位后的第一桩事,便是铲除魏忠贤的势力。
魏忠贤一伙覆灭的消息传到益都不久,赵秉忠罹病,不治而死,享年52岁。崇祯皇帝闻讯,诏令追赠太子太保。
赵秉忠博学多才,擅长诗文。他的诗无论写景写物还是写人,都极有神韵。如《松鹤》:
曈曈初日海天东,夹路松阴落郁葱。
最爱立阶双白鹤,数声清音振秋风。
他的《咏竹》一诗借物抒情,极有韵味。
幽庭森竦绿云竿,风月便娟翠影盘。
未遇葛陂谁赏识,令人多就化龙首。
赵秉忠留给后人的,有《?山集》25卷,《江西舆地图说》1卷。
赵秉忠虽荣膺文魁桂冠,贵为尚书大员,但官修正史几乎没什么记载。皇皇《明史》,仅在《神宗纪二》写了“赐赵秉忠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一语。赵秉忠终因殿试卷而扬名于360多年后的今天。
赵秉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恺撒大帝
“美国国家图书馆珍藏名传”系列之《恺撒大帝》以别样的笔触叙写了恺撒传奇的人生:夺取高卢,开启内战,打败庞培,如龙卷风般横扫埃及、小亚细亚、西班牙。但最终,恺撒的独裁和权力引来了罗马元老院的憎恶,在他自己加冕的当天,恺撒遇刺,戏剧性地结束了一生。恺撒终其一生未能称帝,却被后人称为“大帝”,这是其卓越的政治、军事能力,以及强大的个人魅力的体现。
看不见的城市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中的55个城市故事,显示了城市的秘密,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是柔软的,它吸纳众多,无所不包,始终是希望的体现,又是郁积负罪感的源泉。《看不见的城市》小说的历史背景带出真实存在过的两座城市:忽必烈帝国的都城和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这两座城市的对峙显示了城市作为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不同的价值。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用古代使者的口吻对城市进行了现代性的描述。连绵的城市无限地扩张,城市规模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感受能力,这样的城市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怪物了。这就是后工业社会中异化了的城市状态,而这种状况会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四时纂要
中国唐代农学著作。作者韩鄂,唐末五代时人。本书《新唐书·艺文志》农家类有记载。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时曾将本书与《齐民要术》一同刊刻,以广流传。元代以后很少提及,可能已经散佚。1960年在日本发现了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朝鲜重刻本,随即影印(1961,山本书店、书后有守屋美都雄的解题),缪启愉据以整理为《四时纂要校释》,198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按月列举应做事项的月令体裁的农家杂录。全书分5卷,共698条,材料主要来自《齐民要术》、《山居要术》以及东汉以来的各种方书。包括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卫生及药物栽培、器物修造和保管,商业经营和高利贷,文化教育以及占候、择吉、禳灾等各方面的内容.
刘夫人庆赏五侯宴
简名《五侯宴》。杂 剧剧本。元关汉卿作。五折一楔子,旦本。本 事出《五代史》、《五代史平话》、《刘知远诸宫 调》等,多所增饰。剧写李氏典身于赵太公家当 乳母三年以葬其夫。赵私改文书中“典身”为 “卖身”,逼李弃亲生子王阿三于野中。适逢李 嗣源猎追白兔而遇阿三,遂收为义子,改名李 从珂。十八年后,从珂为五虎大将,路遇李氏受 赵子脖揪凌逼欲寻自缢,因救。李氏见从珂貌 似阿三,啼悲不止。从珂诘之,知其弃儿出生年 月日时与己同,因疑己非嗣源亲生。归问嗣源, 嗣源支吾其词。会嗣源母刘夫人设五侯宴,从 珂不饮,必欲刘言明此事,否则拔剑自刎。刘始 说破前因。从珂即率兵诛赵氏子,迎亲母李氏 而归。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评此剧“曲 文率直,绝无俊语,惟其本色处……皆非后人 所能及”。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 曲选外编》据以复排。元刘唐卿《麻地捧印》杂 剧、南戏《刘知远白兔记》,情节均受此剧影响。 今人或疑非关汉卿所作,然证据不足。
郑月莲秋夜云窗梦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云窗梦》或《秋夜云窗梦》。撰者姓名未详。旦本。剧演汴梁名妓郑月莲,色艺双全,与秀才张均卿相爱。均卿金尽,鸨母另招贩茶客李多。月莲誓死不另接客。均卿被鸨母赶出后,进京赴试,月莲暗赠以首饰为路资。鸨母见月莲不肯挣钱,将其卖于乐户张妈妈家。秋夜,月莲梦均卿归来。均卿一举及第,授洛阳县宰。洛阳府尹李敬欲招其为婿,特设宴招待均卿。席间唤乐妓侑酒,月莲亦在其中。李敬为李多之叔父,此日李多亦来求李敬成全其婚事。月莲给均卿敬酒时,双方都发现对面是自己的情人。李敬怒诘月莲,月莲详告原委。李敬谓“天上人间,方便第一”,遂于席间令均卿、月莲成婚。此剧第四折残缺。全剧曲文颇佳,语多绮丽而不纤弱,用本色语而不粗率。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北峰教义
北峰教义,卷一,宋宗印撰,前题三千章十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