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

张问陶
  • 姓名:张问陶
  • 别名:字仲冶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山东馆陶
  • 出生日期:1764
  • 逝世日期:1814
  • 民族族群:

张问陶(1764—1814) ,字仲冶,一字柳门,又字乐祖,号船山,别署蜀山老猿、豸冠仙史、宝莲亭主、群仙之不欲升天者、药庵退守等。四川遂宁人,生于山东馆陶。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检讨。仁宗嘉庆五年(1800)、六年两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嘉庆十年,迁御史,有直声。嘉庆十四年,充会试同考官,寻改吏部郎中。次年,出任莱州知府,因与上官相龃龉,遂称病辞官。卸任后,寓居苏州。晚年遨游吴、越,时往来于大江南北,嘉庆十九年,病卒。问陶崇奉“性灵说”,但由于关注现实生活,其诗颇能反映当时重大社会问题,如其早年所作《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反映了川楚一带白莲教起事,揭露了清王朝的腐朽。此组诗当时传遍都下,使问陶享大名。其他如《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南城判事示吏民》、《拾杨稊》都反映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问陶诗中较多的是其多次往返北京、四川途中以及在江南居住时描山绘水的即兴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再现了山川风貌,而且描写了下层社会人们的生活。诗学袁枚而比袁诗更为流利和富于情趣,如《戏题罗两峰〈鬼趣图〉》八首之六:“头重如山强步趋,鬼穷还被鬼揶揄。几人毛发无端竖,尔辈形骸太不拘。大手凭空扇道路,丰颐随意插牙须。笑他一样衣冠客,一凿凶门貌便殊。”诗中寓庄于谐,对人情世态的揭露十分深刻、严峻。其七律工于属对,但不注重镂文错采、使事用典。七绝平易流畅,无论写景叙事,或说理抒情,皆能曲尽其妙。其《论诗绝句》云:“跃跃诗情在眼前,骤如风雨散如烟。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功纯始自然。”“名心退尽道心生,如梦如仙句偶成。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问陶多才艺,工书擅画,书法近于米芾,画近于徐渭。著有《船山诗草》二十卷、《船山诗草补遗》六卷。《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二有传。蔡珅为撰《张船山先生年谱》一卷。

张问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星槎胜览

星槎胜览

中国古代外国地理游记。费信撰。明正统元年(1436)成书。原本前、后集2卷,后有改订本为4卷;近人冯承钧校注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费信(1388—?),字公晓,江苏太仓人,14岁时代兄为太仓卫戍军,借书习读,22岁起随郑和4次下西洋(指今印度洋),历时约23年,就所见所闻写成此书。遍历南洋西亚各国,以所闻见,约于正统元年(1436)撰成是书。约四万余字。前集所记占城、暹逻(今泰国)、爪哇(今印尼)、满刺加(马六甲)等二十二国,均为作者亲赴所见。后集所记真腊、东西竺、琉球、三岛、麻逸、苏禄、阿丹、佐法儿和天竺等十六国,多采辑前人著述及传译。

书旨述

书旨述

又名《书旨术》。一篇。书论。唐代虞世南撰。此篇是通过人物对话随记年代、考究兴亡,简述书体源流变化的作品。其论从元龟者举而叙之,先以“至于唐、虞,焕乎文章,畅于夏殷,备乎秦汉”概略述之,然后自史籀起分述,其内容大体围绕书体的来源、产生原因、实际应用及发展变化等项进行,直到今体。文章语意连贯,内容互有衔接,对源远流长的书体变化可成纵观。“剖析前古,无所不工。八体六言语,必撰其理,俯拾众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篇末阐明“书法玄微,其难品绘,今之优劣,神用无方,小学疑迷,惕然将寤。而旨述议,其可闻乎?”今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刊本。

灵宝大炼内旨行持机要

灵宝大炼内旨行持机要

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间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此书言「壶中造化」之法,即灵宝道士炼度己身罪魂,使超升上天之法术。其法先礼拜诵经,然后引炁直人丹田,聚九炁之光而结一婴儿,状同己身。婴儿上升脑部泥丸宫,化为宝珠(又称黍米珠)。其次存思三十三天万圣千真浮空而来,皆人宝珠之中。元始天尊放眉间白毫相光,下照酆都九幽诸狱,使诸狱化为净土。然后存思十万飞天神王迳人诸狱(即两肾以下幽明之所),赦宥诸罪魂。然后存思赤龙(舌头)拨动华池神水(口水),咽入水府天河,诸罪魂入浴河内,暖然如春。最后存想脊骨为升天大法桥,有金童玉女引导诸亡魂升桥上至朱陵火府。诸亡魂经过火炼,由火龙载飞,直至玉清境,朝拜元始,致身宝光中。至此,修行者「冥心寂然,物我兼忘」。此灵宝炼度之法为内丹修炼法。

郝太古真人语录

郝太古真人语录

又名:广宁真人语录。既是出家,须要忘忧绝虑,知足常足。日二升之粮,积之何用。一年端布之装,身外何求。一日之闲,一日之仙。道冲而无欲,神定而气和。为造化之根源,穷阴阳之返复。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日月不速,人自速之。勇猛刚强不肯而低心而下意。游历他方,不如独坐而守道。浮名浮利,不如逍遥而寂淡。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金末元初全真派道上长筌子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此书为《太上赤文洞古经》注本。原经分三章,即〈操真章〉、〈入圣章〉、〈住世章〉,各章仅数十字,论修真养性之道。认为无动无为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为众妙之门,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则可长生。注文杂采道释之说解经,谓修道者应抱元守一,清净无为,归根覆命。《正统道藏》另有长筌子《元始天尊太古经注》,其内容与本书略同,但文字有异。如该书经文无章名,篇末较本书多一结语和颂文。其它文字亦互有异同。盖系同书之不同版本,可相互校补。参见该书。

四十二章经译注

四十二章经译注

相传是现存的最早的一部汉译佛经。因由四十二段短小的佛经组成,故名。实际上就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据有关传译的文献记载,汉明帝派人西去访佛,从西域请回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到洛阳,带来了佛像和佛经,并由他们把带来的佛经翻译成汉文,从此中国有了第一部直接从梵文翻译成汉文的佛经,并完整地保存至今。《四十二章经》文字虽然很短,但叙述却很生动活泼,尤其运用了大量比喻手法,增强了经文的说服力。如仰面唾人、迎风扬尘,最后倒霉的只能是自己,等等。流传下来的《四十二章经》有三个版本,流行比较广的是宋朝守遂的注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