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埴

戴埴
  • 姓名:戴埴
  • 别名:字仲培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庆元府鄞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戴埴,字仲培,生卒年不详,庆元府鄞县人。登嘉熙二年上舍释褐第。事迹无考。戴氏著有《鼠璞》一书,有《四明丛书》本。


清王梓材等《宋元学案补遗别附》卷二《戴先生埴》:“戴埴,字仲培,桃源人。著有《鼠璞》一卷、《书中楮券源流》一条,历陈庆元、开禧、嘉定之弊,知其为南宋末人,故《书录解题》著录而《读书志》不著录也。


云濠谨案:《四库提要》称《鼠璞》云:是书皆考证经史疑义及名物典故之异同,持论多为精审。又云其他辩正如谓《诗》序《丝衣》篇引高子灵星之言,知有讲师附益之类,率皆确实有据,足禆后学。其曰《鼠璞》者,盖取周人、宋人同名异物之义,《文献通考》列之小说家失其伦矣。”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熙二年周坦榜:戴埴,上舍。”《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熙二年周坦榜:戴埴,上舍。”《光绪鄞县志》卷二十《选举表》:“嘉熙二年戊戌:戴埴,上舍。”

戴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我发现了

我发现了

《我发现了》是美国天才作家爱伦·坡最后一部重要作品,被他视为自己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与最后的总结。《我发现了》集天文学、逻辑学、神学、美学为一体,探讨了宇宙的本质、起源、创造、现状及其命运,既是“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又是“一首散文诗”。《我发现了》以优美灵动的诗一般的语言,全景式地展现了爱伦·坡浩瀚而深邃的宇宙观(其中提出的诸多观点,更与“大爆炸”“热寂说”“黑洞”“反物质”“多重宇宙”“熵”等现代天文物理学理论不谋而合),读者可借此更进一步地了解他的艺术观,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他的其他诗歌和小说作品。

诸史夷语音义

诸史夷语音义

此《诸史夷语音义》是明代陈士元为了方便当时阅读史籍中的汉译夷语内容而编写。全书共四卷,其内容收录历代史书(从史记到元史)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夷语)词汇进行标音和释义,也收录了一些与外族相关的汉语词。此为明万历十八年序写刻刊本。诸史夷语音义叙(甘雨撰)、诸史夷语音义序(陈士元撰)、 卷一: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 卷二:魏书、北齐书、后周书、隋书、北史、唐书、五代史 卷三:宋史、辽史 卷四:金史、元史 诸史夷语音义后序(祝以豳撰)

画云台山记

画云台山记

画论。东晋顾恺之。 一篇。 约380年。 有《津逮》本、《画苑》本、《学津讨原》本、《书画谱》本、《历代名画记》记载。为一幅具有宗教色彩的山水画的创作而撰写的文字设计稿。文章记述了所画云台山的山川布局与人物的安插,具体地勾出整个画面的轮廓特点,对内容复杂、组织繁综的这幅创作的构思、构图予以严密而完整的考虑,具有浑然优美的整体感觉。提出了人物画创作的“神气”说,在背景安排、色彩施用等方面,周密而恰当的将人物置于山水画景中,使人物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的刻画典型而深刻。为中国古代画论中有关画理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对了解当时山水画发展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和印证。

孙子略解

孙子略解

一题《魏武帝注孙子》、《曹注孙子》。现存最早的注解《孙子》的书。撰者曹操。此书版本甚多,除单行本、合刻本外,还有曹萧注、曹杜注、五家注、十家注等集注本。存世主要版本有:《平津馆丛书》影宋《孙吴司马法》本,明刊《武经七书》25卷本;《孙子吴子》5卷合刻本,《广汉魏丛书》本,王念孙校抄本,左枢笺注本等。以《平津馆丛书》影宋本最为流行。《十家注》系统各本中亦存其注。曹操“博览群书”,又有“御军三十年”的军事实践经验,所以他的注既重名物训诂,更重实际运用,理论性、实践性兼备,是诸家注中最全面者。此书训解字、词简洁而多能得其要旨,对于后人理解《孙子》本义具有开创性意义。注中间或征引史例、个人实践阐发原文微旨,并常有新的发挥,而不拘泥于字义;引述他书言论相参证亦多精切。另外,曹注本在文字校勘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许多异文较《武经》本和《十家注》本为优。由于以上原因,曹注一直被视为《孙子》注家中第一大家,深受后人重视。宋朝颁行《武经七书》,只有《孙子》有曹注,其余六书无注。但其注过于简略,偶有阙误,是其不足。

笔意赞

笔意赞

南齐王僧虔著。王僧虔其祖王珣(字伯远)与王羲之同宗族,多有书法著述,今传有《书赋》、《论书表》、《又论书》、《笔意赞》等几千字。《笔意赞》其文最短,全文不足200百字。然而所论极精,历来脍炙人口。《笔意赞》是书法创作要论。首先立论曰:“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彩与形质论,缘于《淮南子·原道训》,以此为书法审美的原则。

䂬溪诗话

䂬溪诗话

《䂬溪诗话》十卷,宋黄彻常明撰。《书录解题》谓是莆田人,而《八闽通志》则云邵武人,举绍兴十五年进士,殆家本莆田而占籍于邵武者也。编中持论多本少陵。自言官辰、沅逾年。顾志州郡官师者,不载姓氏,集亦失传。其送弟诗句云:“就舍勿令人避席,过江莫与马同船。”语浅情真,不失风雅之旨矣。康熙戊子三月,小长芦朱彝尊识于曝书亭。 吾家诗学,肇自莆阳监察公昆弟。厥后文节为江西鼻祖,而闽中一派,流衍特长,论者以晚唐体目之。不知宗法有本,厚人伦,维风教,常明公《䂬溪诗话》具在,可考而知也。模自壬午入闽,得拜族尊莘田先生。先生官四会令,罢归家居,萧然环堵,焚香著书,不特文章媲美前人,气节尤与常明公符合,益信君子之泽,未有艾焉。新安鲍君以文近有丛书之刻,模因检所藏曝书亭旧钞,亟请开雕。以文复购善本,校其讹脱,详载前后序跋,又皆竹垞先生当日所未见,而常明公之生平功绩,于以灿然。发潜阐幽,以文高谊,感不朽矣。乾隆丙申阳月,无双后裔黄模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