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娘

张玉娘
  • 姓名:张玉娘
  • 别名:字若琼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松阳(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张玉娘,南宋女词人。约于南宋理宗宝祐至元世祖至元(1253—1294)间在世。字若琼,自号贞一居士,一作一贞居士,松阳(今属浙江)人。父张懋,为提举官,母刘氏,年半百始生玉娘。幼好文墨,尤擅诗词。少时许字表兄沈佺,后父母欲取消婚约,玉娘不从。沈随其父游于京师,玉娘深为鱼雁阻隔所苦。沈卧病不起,玉娘赠诗以死相誓。沈病卒,父母欲为另择配偶,玉娘闻之曰:“妾所以未亡者,为有二亲耳。”矢志不移,后以忧卒,时年二十八。父母哀其志,将其与沈合葬。玉娘生于宋、元之交,《四库全书总目》、《元诗纪事》、《全金元词》及众多诗词选本均将其视为元人。但如果玉娘生于宋宝祐(1253—1258)中,距宋亡尚约有二十年,而其享年仅二十八岁,固亦可视为宋人。《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存目一》中著录其《兰雪集》一卷;谓其志“可哀”,而其“诗格浅弱,不出闺阁之态”。《玉镜阳秋》云:“其拟乐府及古诗,间有胜语。”《名媛诗话》则称其“文章博雅,诗词得风人旨”。其事见明世宗嘉靖(1522—1566)中邑人王诏所作《张玉娘传》及《松阳县志》卷九。《历代妇女著作考》对《兰雪集》之存录状况裒辑颇详。

张玉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南宋学者程端蒙、董铢制订的理学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守则。程端蒙(1143~1191),字正思,号蒙斋,江西鄱阳人。董铢(1152~?),字叔重,人称槃涧先生,江西德兴人。《学则》共18条,基本上是对朱熹的许多箴言和铭记的概括与发挥。起首两条规定了学生在朔望(每月初一、十五)和晨昏应举行的仪式,末条是关于惩处的办法。余皆为学生律己、待人、接物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其中,讲日常生活行为的有八条:“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对学生的衣食住行、谈吐举止,以及容貌视听都作了繁琐的、缺乏生机活意的具体规定。讲学习的有五条:“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讲待人接物的有两条:“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朱熹曾为《学则》作跋,向师长们推荐,认为如能依此训导学生,就能培养出有德性、有成就、能为封建帝王服务的优秀人材。

中西温热串解

中西温热串解

温病著作。8卷。吴瑞甫(锡璜)撰。作者将中西温热各说繁征博引,融会其要,阐述温病诸证证治。摘引《感证宝筏》、《四时病机》、《寒温条辨》等书内容,参以30年临证所得,间附西医理论加以阐释。主张中西医学“参互考证,以汇其通”。对后世中西医结合治疗热性病有所启发。现存1920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

执政府大屠杀记

执政府大屠杀记

朱自清著。作于1926年,发表于同年3月29日《语丝》第72期,收于《中国现代散文选》第1卷。这是一篇声讨反动军阀段祺瑞血腥镇压学生的战斗檄文。作者以自己在场目睹耳闻为行文线索,记录了“三·一八”惨案发生的经过,揭露反动军阀惨无人道的兽性行为,指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大屠杀,痛斥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种种谎言和诬蔑。文章摄取几个镜头和场面,从群众到府卫队,从广场到府楼,记下反动派“聚而歼旃”的惨杀情景,铺叙府卫队追杀学生的血腥暴行,他们不但杀人,而且还抢劫、剥尸。在纪实中,作者插入议论,或严正的驳斥,或尖锐的抨击,或有力的反诘,把叙事与说理结合起来,义正词严,笔锋锐利。文末一句诘问:“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办?”铿锵有力,富有战斗性。本文是当时许多关于反映“三·一八”事件的作品中“描写最为翔实的篇什”。

郝经续后汉书

郝经续后汉书

九十卷。元郝经撰。经,《春秋外传》提要已著录。经精研三国史,有《三国志考证》一书,失传。经反对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著三国史以蜀汉为正统,故称《续后汉书》。史料参酌陈寿书和裴注等三国史籍,重新编定。以陈寿书无“志”,遂作“八录”以补其缺失,极有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此书“持论不苟”、“读其书可以想见其为人。”可见对郝经及此书的评价之高。此书自明以来传本极少,清人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成书,缺年表一卷、刑法录一卷,其它各卷亦间有缺漏。其版本有:①乾隆五十年(1785)刊本。省图藏。②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省图藏。③光绪六年(1880)刊本。省图藏。《四库全书》本。④《丛书集成初编》本。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一卷,东晋迦维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译,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之异名。

私呵昧经

私呵昧经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在竹园,长者子私呵昧,与五百弟子,遥见佛相。因问云何起菩萨意,有几意喜,有几功德休息,行何等法,何以致无生忍,用几事得一切智,用几法住,用几法灭度,灭后有几功德,云何为谛?佛一一答以六法。私呵昧发大愿。佛为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