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

- 姓名:元结
- 别名:字次山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郡望河南(今河南洛阳市)
- 出生日期:719
- 逝世日期:772年
- 民族族群:
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曾避难入猗玕洞,因号猗玕子。郡望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后移居鲁山(今属河南)。早年生活穷苦,比较接近民间。玄宗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安禄山反,他率家逃难。肃宗乾元二年(759)冬,受国子业苏源明推荐,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翙幕参谋,招集人马,抗击史思明叛军。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因遭权臣嫉妒,辞官归隐。大历七年(772)入朝,病逝于长安。
元结是一位富于正义感、关心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的政治家。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现实性,特别是那些杂文体的散文,如《丐论》、《处规》、《出规》、《恶圆》、《恶曲》、《时化》、《世化》、《七不如》等篇,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刺讥,都出于愤世疾俗,忧道网人,具有揭破人间诈伪、鞭挞黑暗现实的战斗功能。其文大抵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象,逼真生动,发人深省。他的诗也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是其代表作,曾深得杜甫赞赏。《系乐府十二首》、《补乐歌十首》等,也都是以深刻揭露现实而著称的作品。他的诗歌不但内容富有现实性,而且几乎不写近体。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的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
元结的赋与他的诗文一样,多针贬时弊、且有意造成一种古奥生涩的文风,以与时俗华美虚浮的文风相对抗。代表作有《元谟》、《演谟》、《系谟》,《说楚何荒王赋》、《说楚何惑王赋》、《说楚何惛王赋》及《演兴》四首中的《讼木魅》和《闵岭中》。三谟实际是带韵语的问答体政论,三篇连成一气,其意大抵归于崇道德、简刑罚、尚节俭,而以铺陈祸福、演绎成文。文极古拙,枯燥无味。《荒》、《惑》、《惛》三赋也是问答体,且互相衔接。此三赋托为寓言,以总结玄宗后期导致祸乱的教训,用意是好的,有的地方抨击也很有力,但用字冷僻,语言生涩,很不好读。能较好地显示元结愤世嫉俗的刚毅性格的是《讼木魅》和《闵岭中》两篇。这两篇中虽然仍有一些生涩的词句,但写出了一种幽深险怪的境界,而作者那种“恶竹应须斩万竿”的精神即寓于其中,不失为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文艺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历代兵制
中国古代最早的专论兵制的军事著作。南宋孝宗时陈傅良撰。共8卷,约4万字。该书按照朝代顺序,记述自西周到北宋的兵制。对西周的乡遂井田兵农合一制,汉代的京师兵、地方兵,隋、唐的府兵,唐代的骑、禁军,以及兵制的继承、发 展也有所论述。有关历代兵员征集办法,兵役、徭役情况,军功爵赏,兵员数额,军费开支,战争状况等亦有记述。对其中重要内容,还加以评论。如在兵农关系上赞赏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在征调问题上,主张爱惜民力反对征调无度;在统御关系上,强调权限分明,既要保证“强干弱枝”,反对“诸王擅兵”,又要保证将领必要的指挥权,反对“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在练兵问题上,主张号令严明,严加考核,选拔优秀,反对“练习不精”,等等。 该书对北宋兵制的流弊,言之尤详,旨在通过古今兵制对比,以针对南宋将弱兵骄,冗兵充斥,军费浩繁的现实,提供改革兵制的借鉴,以贯彻其兵要少但要至精的主张。《历代兵制》作为论述中国古代兵制的第一部专著,对后世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其学术价值至今仍值得重视和探讨。
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传
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九方传。撰人不详。文中提及『大历十四年』,应为唐代着作。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引唐景龙、大历年号,当撰于唐。述服食菖蒲养生法。
龙飞录
周必大撰,《龙飞录》又称《壬午龙飞录》,乃周必大所第二部日记,内容紧接《亲征录》。“龙飞”,取意《易·乾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喻帝王即位。起绍兴午岁(1162)孝宗即位,所记主要为孝宗即位初期朝政政务,但凡军事动态、边疆军情、朝野铁闻、典章制度等都有涉及,是研究这一时期政治历史的重要资料。
为袁绍檄豫州文
《为袁绍檄豫州文》 汉魏时期陈琳作。陈琳(?~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射阳湖镇)人。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中国古代檄文名作之一,为历来文人胜赞。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出增壹阿含等见品
阿閦佛国经
支娄迦谶译,二卷。与宝积经之不动如来会同本异译。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也。生死已断无复有结。悉坏牢狱。已得自在意。已善解智慧。为度诸天龙王。皆为之伏。所作已办。诸当为者已脱重担。便得所有用正慧解。意得自在所度无极。独阿难未也。尔时贤者舍利弗。起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善哉天中天。昔者诸菩萨求无上正真道者,行德号发意。便得至号。是诸菩萨。以仪哀念安隐诸天及世间人。为作安谛。多所安隐。於众人民。以仪故哀念安定。以大身於世间无盖。哀伤诸天及人。今现在及过去诸菩萨摩诃萨。为现光明。乃至法之明为作照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