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

元结
  • 姓名:元结
  • 别名:字次山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郡望河南(今河南洛阳市)
  • 出生日期:719
  • 逝世日期:772年
  • 民族族群:

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曾避难入猗玕洞,因号猗玕子。郡望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后移居鲁山(今属河南)。早年生活穷苦,比较接近民间。玄宗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安禄山反,他率家逃难。肃宗乾元二年(759)冬,受国子业苏源明推荐,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翙幕参谋,招集人马,抗击史思明叛军。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因遭权臣嫉妒,辞官归隐。大历七年(772)入朝,病逝于长安。


元结是一位富于正义感、关心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的政治家。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现实性,特别是那些杂文体的散文,如《丐论》、《处规》、《出规》、《恶圆》、《恶曲》、《时化》、《世化》、《七不如》等篇,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刺讥,都出于愤世疾俗,忧道网人,具有揭破人间诈伪、鞭挞黑暗现实的战斗功能。其文大抵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象,逼真生动,发人深省。他的诗也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是其代表作,曾深得杜甫赞赏。《系乐府十二首》、《补乐歌十首》等,也都是以深刻揭露现实而著称的作品。他的诗歌不但内容富有现实性,而且几乎不写近体。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的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


元结的赋与他的诗文一样,多针贬时弊、且有意造成一种古奥生涩的文风,以与时俗华美虚浮的文风相对抗。代表作有《元谟》、《演谟》、《系谟》,《说楚何荒王赋》、《说楚何惑王赋》、《说楚何惛王赋》及《演兴》四首中的《讼木魅》和《闵岭中》。三谟实际是带韵语的问答体政论,三篇连成一气,其意大抵归于崇道德、简刑罚、尚节俭,而以铺陈祸福、演绎成文。文极古拙,枯燥无味。《荒》、《惑》、《惛》三赋也是问答体,且互相衔接。此三赋托为寓言,以总结玄宗后期导致祸乱的教训,用意是好的,有的地方抨击也很有力,但用字冷僻,语言生涩,很不好读。能较好地显示元结愤世嫉俗的刚毅性格的是《讼木魅》和《闵岭中》两篇。这两篇中虽然仍有一些生涩的词句,但写出了一种幽深险怪的境界,而作者那种“恶竹应须斩万竿”的精神即寓于其中,不失为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文艺作品。

元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心斋家训译注

王心斋家训译注

共十四章,条理分明,内容详尽,说理透彻,践行亲切,广泛涉及良知、日用、学乐、格物、安身、造命、进退、出处等诸多层面,可以说囊括了一个人在世生活的全体。心斋家学具有简易直截、庸言庸行、归根立本、门风严谨的特色,把高妙的形上理论与具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人能在实际上予以体认,令学说能真正转化自己的生活。心斋不但长于说理,根植于儒学传统,对习见命题层层剖析,新意叠出,又因为早年历经世事,对世道人心有深切的体会,所以谈话能深入人心,直透根本。本书译注者于心斋学上积学有年,在实践要点中又注意扣紧人们的普遍问题和日常关切,真正做到了学问和生活的合一。 每篇均分为“原文”“今译”“简注”“实践要点”四部分。注释会标明心斋所引古籍的原文,可以看出心斋与儒学大传统的关联。译文尽量以平易语出之,又对原来语意不明的地方予以澄清和补充。实践要点则着重于个人的践履,让阅读此书的人能依之而起行,体味心斋学说乃至儒学的真意。

笑府

笑府

明代文言谐谑小说。十三卷。题墨憨斋主人冯梦龙纂集。《笑府》所收基本上都是可笑的故事,尤其集中收录民间笑话。共搜集了五百九十五条笑话,按内容分为十三部,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部一卷,每一部的开篇都有小序,一部分笑话的篇后有批语或附录。

蝴蝶媒

蝴蝶媒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四卷十六回。题“南岳道人编”, “清溪醉客评”,二者疑为一人,姓氏与生平无考。所见四友堂刊本扉页又题“步月主人订”。齐如山据“玄”字不缺笔推断为最迟是康熙初年书,常为人订书的步月主人亦活跃于清初,可为佐证。除四友堂本外,尚有啸花轩、积经堂、经文堂、经翼山房等刊本和石印本。光绪乙未石印本改题《巧姻缘》,上海书局石印本改题《蝴蝶缘》,卷首增浪迹生叙,又有石印本改题《鸳鸯梦》,卷第前或作《鸳鸯蝴蝶梦》,卷首序署“五江草屋主人天佣子”。作品叙述了隋代元寿年间江南秀士蒋青岩及其友张澄江、顾跃仙3人,靠蝴蝶为媒,寻得佳偶,得谐美好姻缘的故事。

剩语

剩语

元诗别集。2卷。艾性夫撰。艾性夫诗集《剩语》及《弧山晚稿》原本早已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艾性夫诗两卷,分别出自《剩语》及《弧山晚稿》,《四库全书》编者因“题作《剩语》者较多,今故用以标名,不复更为分析”。《弧山晚稿》,原均作《孤山晚稿》。明人曹安在《谰言长语》中提到,他在成化五年(1469)见到一种艾性夫诗集,卷首有贯云石叙。并认为艾性夫“歌行多关世教”,曾引称其中3首诗的诗句,仅有《扑满吟》不见于《四库全书》辑本《剩语》。《四库全书总目》评《剩语》说:“性夫虽讲学之家,而其诗气韵清拔,以妍雅为宗,绝不似宋末有韵之语录。五七言古体笔力排荡,尤为擅长。”这一评语与曹安的感受显然不一致,曹安所论比较客观。由于《永乐大典》今已仅残存数百卷,不可能再就《四库全书》辑本《剩语》中所收入的诗一一辨别出究属原题《剩语》还是原题《弧山晚稿》。《四库全书》辑本《剩语》卷上为古体诗,卷下为今体诗。在明初抄本《诗渊》中,尚存有较多的《弧山晚稿》中的诗篇。

此木轩四书说

此木轩四书说

清焦袁熹撰。共九卷。其中《大学》《中庸》一卷,《论语》六卷,《孟子》二卷。系作者读四书的随录笔记。《凡例》言: 该书的十分之六是焦袁熹手定,十分之四,由其子以敬、以恕等掇拾残稿补缀而成。作者先有《此木轩经说》之作,因此该书内容与《经说》偶有重复。自明以来,讲四书者多为时文而设,该书则独能深求于学问,疏理较简明,引据亦较准确。大旨以程朱是奉。推崇孔子,在《孟子以予观于夫子》一节中认为:“尧舜可一时而二,孔子不可一时而二也,所谓贤于尧舜远者,即此可以观之矣。”孔子不特春秋之世不容有二而已,从是已后,更数千岁,六经、四子书苟未澌灭,亦不得生如孔子其人,盍犹一刹不容有二佛也。”书中尚有强解古义之处。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刊本、乾隆九年(1744年)刊本、书三味斋丛书本等。

梵网经菩萨戒注

梵网经菩萨戒注

梵网经菩萨戒注,三卷,宋慧因注并序,元惟大序,普秀序,郭天锡序,佚名题记。亦称《注梵网经》。律学著述。北宋绍圣三年(1096)慧因注。一卷(或三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的注释书。作者自序云:“此经文科释具疏,虑人饫其繁广,于是采集众义,具注本文,俾其览者易为晓悟。”本书先释《梵网经菩萨戒序》,后释本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