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义存

- 姓名:雪峰义存
- 俗姓:曾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泉州(福建)南安人
- 出生日期:822
- 逝世日期:908
- 民族族群:
雪峰义存(822~908)唐代僧。泉州(福建)南安人,俗姓曾。号雪峰。九岁请出家未准,十二岁从父游蒲田玉润寺,拜庆玄律师为师,留为童侍。十七岁落发,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唐宣宗中兴佛教后,历游吴、楚、梁、宋、燕、秦,于幽州宝刹寺受具足戒。后至武陵德山(湖南常德)参谒宣鉴,承其法系。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归芙蓉山,十一年登福州象骨山,立庵兴法。其山为闽越之胜景,未冬先雪,盛夏尚寒,故有雪峰之称,师亦以之为号。寺初成,缁素云集,众每逾千五百人。僖宗赐号‘真觉大师’,并紫袈裟一袭。大顺年中,游丹丘、四明之地,并宣法于军旅之中。后还闽,备受闽王礼遇。开平二年五月入寂,世寿八十七。其法嗣以云门文偃为最着,乃云门宗之祖。[宋高僧传卷十二、景德传灯录卷十六、五灯会元卷七]
雪峰义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滇缅公路上的人们
本书以中国西南两个家庭为切入点,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修筑滇缅公路的艰苦历程。两个普通家庭就是战时中国的缩影,他们因修筑滇缅公路——这一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而发生命运的巨变;从而生动刻画了日军侵华对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创伤,以及中国人民万众一心、顽强抵抗的爱国精神;更深刻缅怀了那些为建造滇缅公路而光荣牺牲的人们。
两河清汇
水利志。清薛凤祚撰。八卷。凤祚字仪甫,益都(今属山东)人。尝师事鹿善继、孙奇逢。受算术于西洋穆尼阁,以善天文著称。著有《圣学心传》、《天学会通》。是书当于乾隆年间成书。八万余字。首冠黄河、运河图,上为黄河,下为运河,制作甚详,并绘有两岸各支流、湖泊及沿岸城镇等。正文分运河、黄河两部。卷一至四为运河包括运河修守事宜、运河形势、运河总部职官诸篇。凡运河北起昌平、通州,至南浙江沿途各水系、湖泊泉河诸目皆详载之,其中仅山东济、兖二府十七县有泉四百二十七处。卷五至八为黄河详载黄河职官、夫役人数,历代黄河水患及治河成绩,其《历代治河》篇记汉武帝元光三年至清康熙十二年间历次治理黄河情况。卷七录明潘季驯《河议辨惑》,仅加标题,文字略有改动。详辨古今河防得失,疏证明析,具有水利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简称《素灵类纂约注》。医经类著作。清汪昂撰。三卷。昂字庵,休宁(今属安徽)人。早年业儒,后弃举业,专攻医学。善采众家之长,尤长本草与方剂。著有《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汪氏认为《内经》理全渊深,包举弘传,为医家必遵之经典,然全书浩繁,不便观览。故将《内经》原文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杂论等九篇。详加注释。多采王冰、马玄台、吴鹤皋、张隐庵诸家之言,约占十分之七。汪氏自注约十分之三。所述平正,于医林中颇有影响。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三洞珠囊
道教类书。《云笈七签》载:北周建德中(572—577),敕置通道观,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经图,缄藏于观内。延作《珠囊》七卷”。已佚。今《道藏》所收《三洞珠囊》10卷,题唐代道士王悬河编修。《宋史·艺文志》、《通志略》皆著录为30卷。该书辑录“三洞”之精要,故名。主要内容是古代仙真和南北朝以前方士、道士的事迹,仙真位籍和劫运,修炼方术和斋仪戒律等。突出老子为帝师、化胡和张道陵布道教化说。分类选录,不加论说,征引道书甚众,保存若干已散失的经文。为研究六朝以来道教资料之一。
儿童中国史
作者张荫麟。张荫麟20世纪30年代仿狄更斯《儿童英国史》为国小撰写《儿童中国史》,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之先后,以人物的活动贯穿起时代的大事件和变化。张荫麟从禹一直写到杜甫,十三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足迹,写出从夏到唐的历史。
增一阿含经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此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蓁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其中《序品》一经,以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付流布等事。蓁各品次第系一未能至十一法。此经记述佛陀和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因经中有“六度”、“三乘”等词句,承认菩萨大乘,近乎大众部的主张,故一般认为是大众部的传本。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原始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