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农

李剑农
  • 姓名:李剑农
  • 别名:剑龙,号德生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邵阳西乡滩头
  • 出生日期:1880年6月10日
  • 逝世日期:1963年12月14日
  • 民族族群:

李剑农(1880年6月10日—1963年12月14日),历史学家、政论家。又名剑龙,号德生。湖南省邵阳西乡滩头(今属隆回县)人。解放后曾受聘为湖南军政委员会顾问,并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先读村塾,后进邵阳县设书院,攻读经史古籍,学习科举制艺。1898年前后,受维新派影响,同情变法维新。1904年春入湖南中路师范史地科,专攻史学。1906年参加同盟会。1908年秋毕业,留中路师范任教,在学生中秘密传播革命思想。1910年春赴日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其间,曾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有过接触,并参加同盟会的一些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即停学回国参加革命,曾为上海《国民报》编写了《武汉革命始末记》等文,为推进革命制造舆论。1912年任汉口《民国日报》新闻编辑。由于该报反对袁世凯,抨击军阀专横跋扈,报馆被封闭,人员被通缉,遂于1913年离国赴英留学,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旁听,并作自由研究。对欧美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历史和宪法史等,进行了广泛研究。1916年袁世凯倒台,始由英返国。他认为欲求得中国的富强,必先谋求国家的统一;而要实现国家的统一,应仿效英国实行联邦制的方法,在中国采取联省自治的方式。在这种憧憬的鼓舞下,他积极地制造舆论。为此,他担任了上海《中华新报》编辑员,又与友人联合创办政论刊物《太平洋》杂志,并自任编纂主任。其间,他写了大量政论文,宣传联省自治,鼓吹政治改良。1917年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的一论再论《民国统一问题》,及《时局罪言》、《地方制之终极目的》等文,是他从各个角度阐述联省自治主张的代表作。1919年8月至1922年冬,在受聘任汉口明德大学教授期间,继续鼓吹联省自治,又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了第三篇《民国统一问题》,以及其它政论文章。1920年前后,南北各派军阀混战,湖南军阀赵恒惕曾于1922年12月拉他担任湖南省务院长兼教育司长。后来他回顾这段往事,说这是“一生中最痛苦的一段”,“迩时设想殊属幼稚,想在军阀混战中联结邻省保持苟安局面,妄想以此挽救国家危亡,事实证明,纯属舍本逐末的书生之见。”1924年11月,因政见分歧离职。此后,不再坚持联省自治这一改良主义政治主张。他逐渐感到自己对中国社会历史了解不深,认为有重新研究中国政治历史的必要,并企图作一名超政治的学者。1925年与友人在长沙创办晨光大学,力图把学校办成超政治、超党派的世外桃园,但不到两年就停办了。1927年初离湘赴沪,担任太平洋书店编译主任,并以主要精力研究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史。1930年秋受聘武汉大学,讲授中国近代政治史课程,不久又任该校文法学院教授兼史学系主任。1938年日军侵入湖北,他回到湖南老家。乡居期间,为了纪念蔡锷,曾参加创办松坡中学于隆回桃花坪(解放后改称隆回一中),又发起编印松坡遗集,以及募资创办湖南三大图书馆之一的松坡图书馆。1940年夏至1945年冬,执教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后迁溆浦)。1946年曾借聘湖南大学。1947年以后,一直执教于武汉大学。1950年7月受聘为湖南军政委员会顾问,1954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963年病逝于武汉。


李剑农治学,能够提纲挈领,善于分析综合,重视自学,强调勤奋努力。他撰写的史书,既能博采各家之长,又有所创新,既有丰富的史料,又有条理清晰的精辟论述,深得国内外学者好评。主要著作有《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1930年,太平洋书店出版;作者删去《导言》和最后一章,并略加校改,196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政治学概论》(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942年,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出版;1946年蓝田启明书店改印成线装本四册;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平装本;1956年商务印书馆版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此后,又发行了印度版本和胡佛研究所的英文本)、《中国经济史稿》(1947年至1948年,武汉大学出版部分上下两册出版)、《先秦两汉经济史稿》(1957年,三联书店第一版,1962年中华书局重印)、《宋元明经济史稿》(1957年,三联书店出版)、《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1959年,三联书店第一版,1962年中华书局重印)、《明清史讲稿》(手稿,未刊行)。

李剑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同姓名录

同姓名录

十二卷。录补一卷。明余寅(1519—1595)撰。余寅字君房,晚年改字僧杲。鄞县(今浙江奉化县)人。明万历八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著有 《农丈人文集》二十卷,《乙未私志》、《吴越游稿》。周应宾录补一卷,另著有《九经考异》。自梁元帝著 《古今同姓名录》一卷之后,唐陆善经,元叶森,相继不断的增益。但其后渐渐散佚。唯《永乐大典》尚存。余寅上据经史,又采集了其他书籍。自古至元代,先编成了四卷。与明顾起元撰《说略》合印。全书从正史和其他史籍中辑列出相同姓名1608个,共有人物2750人,收录较为丰富,但未能将正史所载同姓名者全部收入。本书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刊本。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

本书主题为“哲学课”。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佛学传入与玄学的奇妙融合,知行合一的辩论……都将在本书中呈现,构成完备详尽的中国哲学史。本书通过哲学展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多元性,将中国哲学的脉络抽丝剥茧,梳理得当。中国哲学直到今天还在深刻地影响国人,理解中国哲学,才能理解当下。

谈美人

谈美人

美人所居,如种花之槛插枝之瓶。沉香亭北,百宝栏中,自是天葩故居。儒生寒士,纵无金屋以贮,亦须为美人营一靓妆地。或高楼,或曲房,或别馆村庄。清楚一室,屏去一切俗物。中置精雅器具,及与闺房相宜书画。室外须有曲栏纡径,名花掩映。如无隙地,盆盎景玩,断不可少。盖美人是花真身,花是美人小影。解语索笑,情致两饶。不惟供目,兼以助妆。

幼幼集

幼幼集

儿科著作。4卷。明孟继孔(春沂)撰。刊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卷1“治痘详说”,作者参阅痘疹文献结合个人治痘心得,论述痘疹发病缘由、出痘部位形态兼症、吉凶顺逆判断,痘疹不同阶段的治法和方药。强调治痘必当辨明表里虚实、气血寒温和毒势的深浅。卷2、卷4,以集录孟氏治幼科杂证之经验方为主,首论幼科基本理论,次论常见病证,每一病证先概述其要,再选录治方。收方计170余首。卷3系收载孟氏所校《钱氏经验良方》。作者强调须掌握小儿异于成人之体质特点,审因论治,对虚实之辨颇为重视,于惊论、伤风论、诸热论、疳论数篇,阐述尤详。现存初刻本及其他明刻本。

伤寒治例

伤寒治例

伤寒类著作。明刘纯撰。一卷。纯字宗厚(一作景厚),为当时名医,祖籍淮南,洪武中移居咸宁(今陕西西安一带)。著有《玉机微义》、《医经小学》等书。本书依《内经》、《伤寒论》之理,补入后世方药治法,约撰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约刻于永乐十七年(1419)。列载从发热起至循衣模床止伤寒病证八十七条,温病、疟疾等八条。以病证为纲,体例与杂病治例同,不标六经、亦不分表里。每证推其病源治法。如发热病,治法为解表、发汗、解肌和营卫等。其例设有随经、随病、随时、变例、禁例、针例等。治法精详,于仲景原论之外,补入后世名家治法、方药,对临床治疗,颇切实用。现存明永乐十七年萧谦刻本。

管窥外篇

管窥外篇

二卷。元史伯璇撰。史伯璿字文玑,温州 (今属浙江)人。博通经史,深得朱子之宗旨,终身不仕。著有《四书管窥》、《辨论诸经史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名物》等书。此书成于至正二十七年 (1367),为继《四书管窥》而作。皆记友人问答,以阐发其余义,大抵皆辨证之文,不主于诠释文句,实为作者的语录。书中关于天文、历学、地理、田制的议论颇多,对日、月、星、风、雨、陨石等有所阐发。如认为,云降则为雨,雨至于地则为水,雨与云实为一物。云是湿润之气上蒸而成,雨远望油然布空。其实油然布空是雨点,但因小而轻,随风飘动不下坠。若气薄雨点过小,则消散不成雨。若气浓雨点大而重,则下坠成雨。书中对佛、道二教,进行无情地批判,认为二教皆是伪妄,而佛教的危害更大。道教本来只是巫教,不足以动人,故采摭老庄虚无之说。而善恶果报,六道轮回之说,全是仿佛教的糟粕。故其感人不如佛教之甚,而人信者亦不如佛教之深。书中也有臆断之处,为宋元时期儒学家积习消除未尽的反映。此书自明以来,未有刊本。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吕宏诰始刻其书。清雍正十年(1732),王灵露等复续补而成,乃得行于世。有《四库全书》本,《敬乡楼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