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

- 姓名:杜能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83
- 逝世日期:1850
- 民族族群:
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nen,1783.06.24~1850.09.22),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边际生产力论的主要先驱者。出生于德国奥尔登堡那弗兰的卡纳林豪森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丧父,受其继父爱好数学的影响。早年习农,后来就学于大弗洛特贝克农学院。1803年秋入格丁根大学,一年后辍学,后移居海克伦堡经营鲁布和田庄。1808年经营失败而放弃,随后经营特洛田庄。1830年获得罗斯托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848年当选为法兰克福议会议员,1850年9月22日因脑溢血在特洛去世。
主要著作为《孤立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3卷)。 他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奠定了边际分析的基础,提出有关理论的主要原则,最先把边际原理扩大到地租、利润和工资理论在内的全部分配理论,并提出了边际生产理论。他在《孤立国》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边际生产力论概念,并把它全部用于他的生产布局理论。他认为在技术条件、运输成本以及产品与要素的相对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布局应考虑生产费用和运输成本最小以及运输价格最低的原则,工业生产的布局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租问题。他认为,地理位置不同,单位农产品的运费不同,市场价格决之于最边远土地资本的成本和利润。农产品费用和利润低于市场价格的余额转化为级差地租。他独自构想成与李嘉图近似的级差地租理论,还补充了土地肥沃之外的,一种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级差地租。但是,这一理论缺乏价值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资和利息的边际生产力原理。 他在经济研究中广泛运用了数学方法,是第一位用微积分的方法于经济管理的学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产力布局理论和级差地租理论。他的理论的局限性后被庸俗经济学家所利用和欢迎。
杜能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琉璃宫史
缅甸标准编年史书。因在缅王宫廷琉璃宫内编纂,故名。1829年,缅王孟既(缅名巴基道)诏令由孟越萨耶道等全国各地13位著名僧俗学者组成《琉璃宫史》编纂委员会,由缅王亲自主持整个编纂工作。学者们博采各家史书,汇集历代碑铭、档案文献、佛学经典和"雅都"、"雅甘"、"埃钦"、"茂贡"等诗史,进行整理考订,按年代顺序编纂,至1832年,历时4年完成。全书分3大卷,21分卷,约百万字。此史书记述了从远古时代原始公社起,经骠国等早期王国以及历代封建王朝直至贡榜王朝的创建者雍籍牙即位后的第二年(1754)为止的全部兴衰过程。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无所不包,内容丰富。该书因系国王钦定的"正史",又由御用高僧和封建士大夫编纂,其观点难免有唯心主义和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并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但它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和历史资料,仍不失为东西方治缅甸史学者的重要参考书。目前各国出版的有关缅甸史的著作,无不引用其史料。其中一部分已译成英、法、日等文本。现有的英译本为其第 1卷中的第3~5部分,由佩貌丁和G.H.鲁斯合译,1923年由英国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60年由缅甸学会在仰光大学再版。1909年由法国学者E.于贝将其中《蒲甘末叶史》部分译成法文,载《法国河内远东学校校刊》第9卷;日译本由日本鹿儿岛大学荻原弘明教授译出1~2卷。已在《史学》杂志上连续刊出。
琉球问答奇病论
医论。清曹仁伯撰。一卷。仁伯有《琉球百问》已著录。琉球吕凤仪以临证中所遇到的疑难证治设问,仁伯一一作答,积而成帙。成书于咸丰九年(1859)。载脾湿、肝气内郁、水饮挟热、时邪风毒、痘疹、痢、胎毒、偏枯、奔豚、妊娠惊风、马鼻风、疳积等证,凡二十九则问答,约近万字。问者详叙所治医案与预后,并提出问题;答者就该证之病因病机,指明正确辨证要点与治疗方法。提倡从病源着想,辨标本,明阴阳、寒热、虚实,重治其本。所论切合实际,强调辨证与灵活施治,不拘于成方。文辞简练,近似病例分析,可供临床参考。有一九二三年《三三医书》铅印本。
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
原题“太极左仙公葛玄纂集”,乃依托。大抵乃唐代李含光收集前代忏仪编纂而成。十卷。忏文主要为经文,均节取《太玄经》、《业报经》、《昇玄经》等,而以《昇玄经》为主。全书分为四十三品,各品仪节,大体相同。开始由师说经,其次说文忏悔,归礼十方天尊真人,其后为回向祝愿。其目的在为忏主宣讲经法,广说因果报应及持戒功德之要, 以达到超度祖宗,离三恶道, 同登道岸,并上祝国泰民安。收入《道藏》第297—299册。
周易通论
四卷。清李光地撰。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号文贞。此书综论易理,各自成篇。一卷、二卷发明上经、下经大旨。三卷和四卷则发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义。首为 《易本》、《易教》二篇,其次论卦爻、象、彖、时位、德应、河图、洛书、占筮、挂扐、正变,环互等问题,无不逐条分析其意,并推敲阐明其所以如此的原因。可说是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之说。书中论复、无妄、中孚、离四卦为圣贤的心学,亦全以消息盈虚观察天道整修人事,与慈湖《易传》以心谈易大为不同。李光地作《大学古本说·序》,称于易之卜筮灼然无疑。大概宗旨已明,卮言便不能混淆是非。其学一传为杨名时,有《周易札记》二卷。再传为夏宗澜,有《易义随笔》八卷,《易卦札记》二卷。虽递相祖述,但是宏大深邃却均不如李光地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榕村全书》,有道光间贵阳刊本。
大波
李劼人著。共四部。作于1937年。以1911年四川争路事件为中心,从保路同志会的成立、发展以及各地同志军的武装斗争和赵尔丰对运动的血腥镇压,一直写到清王朝的覆灭,真实生动地反映辛亥革命这一规模巨大的民众运动。第一部写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消息传来,成都铁路公司里群情激奋,成立以立宪派罗纶为首的四川省保路同志会,运动迅速由成都扩展到全省各地,掀起了罢市罢课、罢捐罢税的热潮。总督赵尔丰逮捕了蒲殿俊、罗纶,数万民众赴总督衙门请愿时遭到血腥镇压。第二部写赵尔丰的倒行逆施激起四川民众的更大愤怒,同盟会联络哥老会组织同志军、学生军,与清军展开武装斗争。这时武昌起义消息传来,衙门里一片慌乱,成都城内草木皆兵,幕僚政客纷纷避难。第三部写督办大臣端方奉旨率领湖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同盟会夏之时等在全国迅速高涨的革命形势下带领义军起义,龙泉、重庆相继宣布独立。赵尔丰利用立宪派弱点,表面上交权,成都虽告独立,而清朝官吏依然执政。同时,同盟会发动新军倒戈,使端方遭到应有的惩罚。作品广阔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重大政治事件,描绘了新旧势力冲突中各派人物的不同面貌,既具有历史的时代特点,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大波》与前两部长篇,形象地展现了历史,被郭沫若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太田禅门许御书
日本日莲撰,二卷,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