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泽荣一

- 姓名:涩泽荣一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40年2月13日
- 逝世日期:1931年11月11日
- 民族族群:
涩泽荣一(日文:渋沢栄一,しぶさわえいいち;英文:Shibusawa Eiichi;1840年2月13日—1931年11月11日),日本幕府(幕府)、官僚、企业家。涩泽荣一出生于1840年(天保11年)2月13日的武藏国榛泽郡血洗岛村(现为埼玉县深谷市血洗岛地区),父亲是涩泽市郎右卫门,母亲是ゑい(えい)。 身份虽然是普通的农民,但是涩泽家也同时做蓝玉(一种染料)的制造售卖并兼顾蚕业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 因此荣一从小使用算盘,从而激发了他自己的商业才能。 荣一和父亲一起在信浓和上野做蓝玉的行商,同时也负责采购蓝玉的原材料——蓼蓝。 这些从商经验在他后来前往欧洲视察的时候,特别关注近代经济系统和制度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时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在学校中读孔孟之书。年轻时参加明治维新运动,1867年赴欧洲学习产业和经济制度,次年回国,1869年出任大藏省税收司司长,帮助实行租税、货币及银行制度改革。1873年后因政策分歧,辞去官职,进入实业界。1874年创立日本第一家现代银行第一国立银行,此后到去世时为止创办五百多个企业,经营范围包括金融业、纺织业、造纸业、造船业等许多行业。生前为日本工商界领袖,还曾参加筹建一桥大学。一生推崇《论语》,把它称为“商业圣经”,晚年以85岁高龄应日本财界“二松讲堂”之请,为企业家讲《论语》。努力将儒学运用到经商过程之中,力图把儒学与资本主义相结合。曾作《论语与算盘》,指出,日本的道德准则可以追溯到《论语》,从表面看它与算盘,即做生意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两者是一致的。认为《论语》的真价值能够通过算盘加以实现,说“我相信,没有一个强烈的谋利动力,大众的福利是不可能增进的”,“另一方面,如果不以仁义道德原则为基础,民族繁荣不可能持久”。提出“今天我们的迫切任务就是把《论语》和算盘结合在一起”。他一生在发展日本经济上所作的巨大贡献表明他在运用《论语》于工商业之中取得了成功。逝世以后其铜像一手持《论语》,一手持算盘。
涩泽荣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情操论
情感主义道德哲学著作。亚·斯密著。1759年出版,曾连续重版10余次。周辅成编、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的《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有选译。亚·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英国近代经济学家,伦理学家。本书以人的同情感为基础建立了道德哲学。1.把同情作为人性的核心部分,认为美德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认为人不仅是自私利己的,而且人性中还有一种同情或怜悯他人的情感。这种同情感是人类本性中最基本,也是包含内容最广泛的道德情感,它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由此而形成人们自觉的道德认识、内在的道德良心和普遍的道德律令与一般原则。2.指出道德评价的基本对象是人们情感之间的合宜性,人们同情感的一致便是道德赞许的基础。既然人的道德情感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同感。人们行为的道德品质也应从人们的相互同感中作出判断,看人们的相互同感是否运用得“合宜”。所谓合宜,就是人们相互同感感情的一致与相称,也就是行为者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社会的良好影响和道德后果)的一致性,实际上就是以一般人的普遍同情作为评判道德的标准。3.阐述了人从自爱到仁爱的过程。认为人爱集体甚于爱自己,爱国家甚于爱集体的道德情操是人类仁爱的天性使然的。完善的人性是节制自私感情,是仁慈仁爱的光大。认为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理的仁慈的规则而行动的人,可以说是具有最完美德性的人。这就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同情同感,仁慈公正,作为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体现了一种博爱的道德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史
本书采用专题的形式,分门别类地讲述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文化艺术、科技创造、工艺成就、衣食住行、日用器具诸方面内容,主要目的是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增进读者对先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了解。本书的专题包括了中国哲学史、文学史、通史所不能容纳或语焉不详的内容。它所提供的知识,连接多种学科,左右逢源,是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所必须研究的问题。各专题均由该领域专家撰稿,内容可自成体系,并充分吸收近年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发现,力求反映学术前沿。
枣
短篇小说集。废名(冯文炳)著。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10月初版。收1927至1930年所写短篇小说13篇。书前有岂明(周作人)《枣和桥的序》。其中部分作品取材于鄂东乡村小镇生活。《小五放牛》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放牛娃小五发现陈大爷的妻子毛妈妈与屠户胖子相好,而陈却敢怒不敢言;《枣》描写主人公忆念师恩,偶遇乡友,勾起乡愁的心绪;《文公庙》描写教书的张先生吝啬,喜沾蝇头小利;《李教授》描写昔日衣衫破旧、今已西装革履的李方正教授好虚荣的心理。另外还有《毛儿的爸爸》、《四火》、《卜居》和《墓》等。
画家知希录
《画家知希录》,九卷,李放撰。李氏认为有些画家之行迹,"可谓画苑之嘉谈,艺林之盛事",但画史未载,鲜为人知,是以把他们写出来,并以此作书题。(《自序》,见《清代传记丛刊》本,第81册第5页。)所记内容简略,且录自前人之作,但注明出处,如卷五任有刚传:"字无欲,平原人,官太原同知。山水苍秀,入宋人之室。弟子葛中谷传其术,每能乱真,以"山中人小印"别之。(《山左诗抄》)"(第81册第144页)有《辽海丛书》等版本。
孔子家语译注
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久佚。今本为三国魏王肃作,十卷,共四十四篇。王肃《自序》中云:“郑氏学,行五十余载矣,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由此可知,王氏的目的是驳斥郑玄的经学诸论。为此,王氏从《左传》、《国语》、《孟子》、《礼记》、《荀子》、《说苑》等书中,收集了与郑学不同的丰富的事例,批驳郑氏,不仅使该书保存了大量古代佚文遗事,而且由于考证精细,引证详洽,使该书获得历代经学家的高度评价。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中强调:“郑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明清两代,为之作注者很多。明何孟春有《孔子家语注》八卷,清姜兆锡有《孔子家语正义》十卷。有明末毛晋据北宋本刻印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书》本,《四部备要》本。
群经补义
五卷。清江永撰。此书又名《读书随笔》。原取《易》、《书》、《诗》、《春秋》、《仪礼》、《礼记》、《中庸》、《论语》、《孟子》连同《周礼》共十经随笔诠释,未附杂说,共为十二卷,其门人戴震取《周礼疑义举要》七卷别为一书刊行,其余九经改为《群经补义》。此书考稽经传,敢于突破前人旧说,补注疏所未及,辨析精核,考证赅洽,对经文注义均有发明,足补注疏所未及。然对郑玄诸经正义则失矫枉过正。现存有《读书随笔》(含《周礼疑义举要》七卷,、《群经补义》五卷)二种,一种为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一种为清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