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宪

- 姓名:孙光宪
- 别名:字孟文
- 性别:男
- 朝代:五代
- 出生地: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人
- 出生日期:901
- 逝世日期:968
- 民族族群:
孙光宪(901-968)五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人。家世务农。孙光宪读书好学,唐末为陵州判官,有名声。后唐庄宗灭前蜀,孙光宪于后唐天成初年,避地江陵。时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据有荆土,招致四方之士,由梁震推荐,孙光宪入为节度使掌书记。高季兴大治战舰,欲与邻邦楚国交战。孙光宪以为,荆南乱离之后,经休养生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失和,将使他国有可乘之机,实堪忧虑。高季兴乃止。高从诲继立,梁震乞休,政事均委于孙光宪。高从诲欲效仿湖南马氏之奢侈,孙光宪劝止之。孙光宪事荆南3世,皆处幕府之中,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高继冲时,宋遣慕容延钊等平湖南,假道于荆,约以兵过城外。孙光宪因教高继冲开门迎慕容延钊,悉献荆南三州之地。宋太祖嘉其功,授黄州刺吏,赏赐加等。孙光宪治理黄州,亦有名声。乾德六年(968)卒。
光宪博通经史,尤勤学,聚书数千卷,或自抄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以史学自负,以久在藩镇,未能施展才干,常对至交叹曰:“宁知获麟之笔,反为倚马之用。”(《三楚新录》)能诗,尤善小词,为花间词人之一。其词清丽疏朗,较少刻红剪翠之语、艳情脂粉之气。其中《菩萨蛮》(木棉花映丛祠小)、《竹枝》、《渔歌子》、《八拍蛮》、《浣溪沙》(蓼岸风多桔柚香)等词,描绘江南水乡风光,清新秀丽,于词中可称别具一格。其词当时即广为流传,《花间集》选录其词六○首,《尊前集》亦录二三首。其诗多佚,所存如《采莲》一诗,清新活泼,颇富水乡情趣。著述甚夥。据《宋史》本传,有《荆台集》三○卷、《巩湖编玩》三卷、《笔佣集》三卷、《桔斋集》二卷、《北梦琐言》三○卷、《蚕书》二卷、《续通历》等。集多佚,今存《北梦琐言》二○卷,然亦非完璧。此书多记唐五代皇室、宰辅、酷吏、藩镇、科举、社会习俗及文人僧道之事,为治唐五代历史、文学之重要资料。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时多所采用。其诗今存八首及断句二联,见《全唐诗》卷七六二、八七一。《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五○又补其诗一首。其词八○首(其中《竹枝》、《八拍蛮》等三首已录其诗中),见《全唐诗》卷八九七。文一篇,见《全唐文》卷九○○。生平事迹见《新五代史》卷六九《南平世家》、《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本传。
孙光宪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芥川龙之介作品集
芥川龙之介,日本小说家。 代表作《罗生门》《竹林中》《鼻子》《偷盗》《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橘子》《一块地》及《秋》等。
秋崖集
诗文别集。宋方岳著。四十卷。其集世有二本:一为《秋崖新稿》,三十一卷,据宋宝祐五年(1257)刻本景抄。一为《秋崖先生小稿》,凡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八卷,明嘉靖间其裔孙方谦所刊。后者所载较备,然宝祐本所有而嘉靖本所无者,诗文亦尚有数十首(篇)。又有别行本《秋崖小简》,较之二本,多书札六首。清修《四库全书》时,馆臣删除三本重复,以类合编为一集,勒为四十卷,统名《秋崖集》,即今所传之本。方岳诗集选本,有《秋崖小稿钞》一卷,见《宋诗钞初集》;《秋崖小稿集》一卷,见《宋代五十六家诗集》;《秋崖诗选》一卷,见《宋十五家诗选》;《秋崖集补钞》一卷,见《宋诗钞补》。
老子衍
一卷。清王夫之撰。清以前为《老子》注释者,历代都有不同的宗派。各家都流传不同的说法,到王弼、何平叔二人均从《周易》乾坤之意阐述《老子》;鸠摩罗什、梁武帝二人又从事理因果方面阐释《老子》;陆希声、苏子由、董思靖以及焦竑、李贽等人纷纷以禅宗之论而注释《老子》。王夫之认为:历代各派互相杂糅,众说不一,令今人无从依据,于是尽废诸家之短,扩展各家所长。他作《老子衍》,引韩非、严君平,钟士季、王弼、陆希声、王介甫、王元泽、苏子由、吕吉甫、李息斋、邵若愚、张文潜、章安、叶梦得、董思靖、刘仲平、吴幼清、薛君采等诸家简单的注文,加以印证。注解展伸《道德经》之旨,并杂儒说于其中。王夫之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发展了老子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否定了 “人性不变”的说法,反对 “以知为行”和禅学 “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肯定了矛盾的绝对性,即认为矛盾是无时不在的,自然不能归结到消解矛盾,取消斗争。所述极为深刻。但此书语言时有欠通,某些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实乃本书的遗憾。现存《船山遗书》本、1962年中华书局王孝鱼点校 《老子衍·庄子通》本。
本论
哲学著作。北宋欧阳修著。分上、中、下三篇。全书从儒家立场辟佛。认为佛法所以流毒千年,祸患中华,历经打击而势焰愈烈,实在于儒家正统学说的衰微,“尽去三代之法而王道中绝”。故战胜佛教的最有效途径是倡明儒学之“本”,采取因势利导的渐禁方法。“莫若修其本以胜之”,“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为反映欧阳修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哲学史上有一定影响,与韩愈《原道》并称。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
法华经疏义缵
法华经疏义缵,六卷,唐智度述,日本元政题记。
先觉集
先觉集,二卷,明陶明潜辑,道安序,智朴序,解三洪序,改辑为先觉宗乘,只存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