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永河

郁永河
  • 姓名:郁永河
  • 别名:字沧浪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郁永河,字沧浪,浙江杭州诸生。生卒年不详,性好远游, 不避险阻,从1691年春天起几次到福建,遍游八闽。1697年(清 康熙36年)旧历二月,郁永河为了实现去台湾旅游的夙愿,欣然 领受了清政府派他去台湾采集硫磺的差使,他和同伴王云森带几 个随从仆役,自厦门乘船渡海,经澎湖,抵达台湾府的所在地台 南,这段水程为十一更半,用了四天时间。台南是台湾最古老 的城市,从1684年(清康熙23年)至1887年(清光绪13年)的二百多年中,一直是台湾的首府。


郁永河在台南备齐采硫工具及生活必需的粮食、布匹等,于四月初率众分水旱两路往采硫地点进发。郁永河率仆役五十五人 乘黄牛车走早路。台湾地方不产马匹,从大陆运去也不容易。当 时,驻岛兵丁上万,但营马不足千匹,文武官吏乘肩舆,自正印 以下,出入骑黄牛,民间也是以黄牛做为运输工具。他们跋山涉水,备尝艰辛,历二十天才从台南抵达淡水。


郁永河的助手王云森指挥两艘船走水路,途中遇大风,一艘船舵牙折断,船首破裂,幸喜离岸不远,水手们乘浪势将破船推拥登岸,结果,船上所载炼硫用的大镬及其他冶器损失大半,另一艘船虽安抵淡水,但是各种器具也损失不少。郁永河的采硫地点在淡水河北面的北投,现在这里是台湾最大的温泉风景区。


从五月开始,淡水总社所辖的二十三个分社的土官都来领受采硫土的任务,郁永河用酒和糖丸款待,赠给每人一丈布,规定以后每交一筐硫土换给七尺布。此后,山胞纷纷用莽葛(一种独木镂成的船)运来硫土换布。郁永河指挥工匠将硫土糙碎、晒干,然后放入大镬加油熬炼。


由于水土不服,工匠、仆役等生病的日渐增多,王云森又染上痢疾。郁永河只得让他们乘船返回台南。最后,只剩他一人和一病仆视事。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义无反顾的精神,在山地同胞的协助下,终于完成采硫任务,于十月中旬乘船返回福州。


郁永河的这段经历见之于他所写的《裨海纪游》或称《采硫日记》。

郁永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

齐美尔对现代社会中宗教处境问题的诊断,对文化的本质及现代文化冲突的解读,都体现出他对现代人的精神结构和生存处境的反思。他提出的“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与“宗教如何可能”的问题是一体的。从他对“宗教如何可能”问题的解答,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的解答,从中牵连出不少重要命题,比如宗教与劳动分工的关系,个体性与归属性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平等的关系,宗教宽容问题,值得我们经常回味。 本书认为,宗教整合性简直就是社会整合性的绝对形式,克服了性别差异的整合性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宗教类型,神不仅是个人的个性、活力、合乎道德或缺乏道德的秉性以及爱好的需要的理想化,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个体之间的社会生活形式赋予了宗教观念以内容,收入《论宗教》、《宗教的地位问题》、《1870年以来德国生活与思想的趋向》等精彩论文,极具学术价值。

花的日记

花的日记

《花的日记》以东京为主要背景,并选择以千叶县的北条海岸为避暑地、神奈川县的辻堂为英子的疗养场所,将英子的日记穿插交织其间。借由日记的形式,将青春期少女的烦恼、爱情及生活细腻地呈现在作品中。不过,由于内容太过繁杂冗长,主题到底是少女的同性友爱关系,还是家人间的亲爱关系,有重点不明确之感。

外科证治秘要

外科证治秘要

本书一卷,系清末无锡名医王旭高先生所著,内容概括了中医外科临床辨证论治常法,言简意赅,叙证扼要,用方平妥,故能由博返约,要言不烦,实为中医外科入门之书。该书虽文字简略,原为先生课徒之书,但对初期临证者确有帮助,因临床病证千头万绪,方剂药物繁复不一,初临病人,未免茫然。若能辨证得其要领,论治明其常法,则临床施治便有方向可循,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开辟门径。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经名: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朝。系摘录《金虎》、《神虎》二符改编而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上清大洞真经》第二十二种著录《上清神虎上符消魔智慧》,为六朝上清经。本经除“太微天帝君以传金阙帝君”之第一段外,其余与《洞真太上神虎玉经》同。述符箓形成与盟仪。

呻吟语译注

呻吟语译注

明哲学家吕坤著,为其哲学代表作。全书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书中明确表述了唯物主义气本论思想,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宇宙内主张的万物的只是一块气”(卷一),“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更无别个”(卷四),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气”的“凝结”,即聚的状态。强调“气”的永恒性,“气无终尽之时,形无不毁之理”(卷一),认为“气化”无“一息之停”,若气之“瞬息不续”,则乾坤毁,荣枯决,生机绝。在道器、理气关系上,认为“气即是理,理者,气之自然者也”(卷一)。道寓于器,道器不相离。“道器非两物,理、气非两件。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道。生物、成物者气,所以然者理。”(卷二)在天人关系上,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物理规律的真实性、必然性,重视掌握必然性,提出必然和偶然的范畴。“大气数有一定的,有偶然的,……无道、物理、人性、自然如此,是一定的。星殒、地震、山崩、雨血、火见、河清,此是偶然的。”(卷四)主张“任自然,夺自然”。人应当顺应自然,提出“造化尚听命于自然”的命题。(物理)并强调人们应当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去驾驭自然,努力进取,去实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目的。“天地全不张主,任阴阳,阴阳全不摆布,任自然。世主人趋避祈禳,徒自苦耳。其夺自然者,唯至诚。”(卷四)书中还批评了宋儒的“生知”。认为“学问二字,原自外面得来”。“学问之事,则皆古今名物,人人而学,事事而问,攒零合整,融化贯串,然后此心与道,方浃洽畅快”(涵养)人性论上认为善与恶均是人的本性,“义理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亦天命于人而与生俱生者,不谓之性可乎。”(性命)有万历二十年(1592)刊本、吕坤晚年又将此书删补为《呻吟语摘》三卷。

金刚经

金刚经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 一部佛经。属般若类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喻坚固,这部佛经的名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以金刚坚固之志和大智慧之心乘度彼岸”。《金刚经》为佛弟子阿难记述,如所有佛经一样,以 “如是我闻” 这句套语开篇,然后记录了释迦牟尼世尊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与长者须菩提的答问。释迦牟尼以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的三段论式,阐发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者则是非相” 的“性空幻有” 的基本观念,说明般若 (智慧) 就是不著事相 (无相),不生留恋 (不住)。卷末有四句偈文,为全经点睛之笔: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 “有为法”,据注家说,就是 “凡有所为者皆是,上自天地造化,下至人之所为,皆 ‘有为法’。” 《金刚经》有六种译本,最早由鸠摩罗什译成汉文,后来真谛、玄奘、义净等翻译名家都曾重译过,但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由于篇幅简约 (全经仅五千二百余字),述义深刻,文字通俗,所以流传颇广。禅宗五祖弘忍传教就以 《金刚经》为主,常劝僧俗持诵,说是这样 “即得见性,直了成佛”。六祖慧能是文盲,不识一字,但偶然听见别人念诵 《金刚经》,就豁然感悟,后遂以 《金刚经》作为禅宗的法宝。历代为其作注者不下百家,包括唐玄宗、明太祖、明成祖等帝王,堪成佛经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