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秉敬

叶秉敬
  • 姓名:叶秉敬
  • 别名:字敬君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衢州府人
  • 出生日期:1562
  • 逝世日期:1627
  • 民族族群:

叶秉敬(1562—1627),浙江衢州府人(今衢州市衢江区峡川镇下叶村),字敬君。秉性好学,幼通经史。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守开封府,提督河南学政、江西布政使司、大中大夫、右参政等职。清廉公正,誉称“明可照肝胆,精可析秋毫”。学问淹博,著书四十余种。所著《字孿》四卷,依据《说文》,于字体疑似,辨别毫厘,各以类从,四字为句,叶以韵语,以便初学。但过信于戴侗《六书故》,亦好自出新意。 又著《韵表》,共有表三十,每表一卷,合三十卷。韵目从《平水韵》,又将三十韵分为中韵二十、内韵三、外韵三、合韵四, 声纽并三十六字母为三十,删去“知、彻、澄、娘、敷、疑”六母, 声调为“平、上、去、入”。其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二等” 的说法,含有分“开、齐、合、撮”之意。二书均传于世。另有《骈字集考》、《诗韵纲目》、《千字文》《字学疑似》等书,均不传。 (事迹见《小学考》卷二十六、三十六,李慈铭《越漫堂读书记》。)

叶秉敬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爱情心理学

爱情心理学

研究男女两性在恋爱、婚后生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学说,亦称为婚姻心理学、结婚心理学。可隶属于广义的家庭心理学。千百年来,爱情、婚姻一直是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对于爱情的专门学术研究,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西方的爱情心理学是在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本人亦曾出版过一本题为《爱情心理学》的小册子(其中三篇文章分别写于1910、1912、1918年),以性生理学为基础,阐发了两性关系问题。20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婚姻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20世纪中叶以来,关于爱情、婚姻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在许多国家不断有新的进展。男女双方的结合以及婚后生活,应当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因此,爱情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组织幸福美满的家庭,正确处理夫妻生活中的心理变化,都有着重要意义。爱情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未婚青年的择偶心理,恋爱的心理基础与心理历程,婚姻介绍中的心理问题,恋爱中止、失恋的心理反应,结婚的心理咨询,结婚的欲望与动机,婚后生活的心理调适,夫妻关系的心理类型,爱情转移的心理分析,第三者插足与爱情心理的稳定性,离婚者的心理,再婚者的爱情心理,单身老年人的爱情心理等。爱情心理学与家庭心理学有着内容上的交叉,但前者侧重于结婚前后夫妻双方的关系,一般不涉及家庭的其他成员。另外爱情心理学与性心理学、性别差异心理学亦有密切的联系。

特丽丝苔莎

特丽丝苔莎

讲述了凯鲁亚克与墨西哥女子特丽丝苔莎之间的故事。特丽丝苔莎真实姓名是Esperanza,西班牙语意思为希望,凯鲁亚克将她的名字改为了特丽丝苔莎,意思是悲伤。一九五二年,凯鲁亚克来到熟悉的墨西哥城,遇到了特丽丝苔莎,她美丽善良,却吸毒成瘾生活潦倒,凯鲁亚克在交往中爱上了她,却无力帮她。三年后,他再次回到她身边,却发现她将不久于人世。当时正对佛教着迷的凯鲁亚克,通过与特丽丝苔莎和其他墨西哥瘾君子的交往,结合佛教思考爱情、同情和死亡的意义。他将特丽丝苔莎和天主教的关系同自己与佛教的关系相比较,试图更加理解佛教,也更加理解自己和生活。

周文集外短篇小说辑佚

周文集外短篇小说辑佚

现代短篇小说集。周文著。包括《文人们》《吃饭》《在军需室里》《接风之夜》《一幢房里》《怒火》《我的一段故事》七篇。

三教同原录

三教同原录

一名《历代神仙通鉴》。长篇小说。清初徐道撰。二十二卷,一百九十四节。道为明末清初人,“生而颠连”。原署“江夏明阳宣史徐道述,汝南清真觉姑李理赞”。卷十八至二十二署“新安融阳亦史程毓奇续,凤翔尚絅一贞王太素赞”。徐道晚年“悬壶于葑关之十里泉”,从顺治乙酉岁(1645)起,开始“籍龟鉴为本”,写此书,至康熙庚辰(1700),方由人损资剞劂,历时五十余年。据上海江东书局印行本末云:徐道系明初滇池侯徐英之子徐人瑞六世孙,程毓奇为明代理学家程翔之子程瑶的五世孙。此书为多人著述之大型宗教性小说,书名《三教同原录》,顾名是主张儒、道、佛三教同源合流说,而以道教思想为主导,融儒、释两家神话传说,按时代为序,统为一编,故亦名《历代神仙通鉴》。共分三集二十二卷一百九十四节。首集《仙真衍派》,从卷一至卷八,分七十二节(回目),叙“太极判化生五老,三才立发育烝民”经五老北沧浪水精子、南石唐赤精子,东尾闾木公、西昆仑金母、与中须弥黄老相会,赞助化育,得婴儿、姹女,自此生息渐蕃。盘古氏为三才之首,并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相继而出,经炎帝、黄帝、老子、孔子诸人的诞生,事迹至汉东方朔诸神异故事。第二集《佛祖传灯》,从卷九至卷十六,共七十二节叙东汉明帝使郎中蔡愔等赴天竺问佛法,求得佛像,佛教流行,刘晨、阮肇天台上遇仙,张道陵遇河上公授《道德经》,康僧会于吴下建寺造塔,江左佛法大兴。葛洪拜见祖仙公及八仙故事。第三集《圣贤贯脉》,从卷十七到卷终共五十节,叙唐至明为政以德化民死而为神及善者羽化登仙,如裴航云英故事,吴彩鸾文箫故事及陈搏华山修道故事等。全书资料庞杂,时序或有颠倒、捏合者。然作为历代神仙资料,尚可参考。有康熙间原刻本(残卷),上海江东书局印行本(二十四册)。

王梵志诗校注

王梵志诗校注

唐诗别集校注本。今人项楚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王梵志为唐代著名通俗诗人,其作品散佚严重,近年于敦煌文书中有较多发现,前此已有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出版。法国汉学家戴密微亦有《王梵志诗集附太公家教》一书。项氏此书则根据敦煌写本王梵志诗诸原卷、影本及唐宋诗话、笔记、禅宗语录所载王梵志诗辑录,其中包括从未公布的列宁格勒藏1456号敦煌卷子及斯4277号卷子,是到目前为止搜集最完备的王梵志诗集辑本。全书七卷,前六卷编次略同于张锡厚、戴密微二氏之书,但分首间有不同。卷七为新增内容,较旧本多六十馀首。七卷合计三百九十首。项氏对敦煌文学研究有素,功力颇深,对每首诗所作之校注诠释,堪称精详赅博,实得称为王梵志诗集之功臣。书前有长篇前言,论王梵志其人其诗,附录有校注者关于王梵志诗考订的论文五篇,其中提出的观点,如谓此三百多首诗“决不是一人所作,也不是一时所作,而是在数百年间,由许多白话诗人陆续写就的”,“它们的作者应该主要是一些僧侣和民间的知识分子”,视王梵志为一特殊文学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华严经合论

华严经合论

凡一二○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卍续藏第五册。本书为新译八十华严之注释书。内容开立十门以说明八十华严经之要义,即:(一)依教分宗,(二)依宗教别,(三)教义差别,(四)成佛同别,(五)见佛差别,(六)说教时分,(七)净土权实,(八)摄化境界,(九)因果延促,(十)会教始终。李通玄系一居士,与法藏为同时代之人,虽亦尊崇十玄六相之法相,然与法藏异趣,以自家独特之见解研究新译之八十华严,为新华严注释书之先驱,尔后清凉国师澄观着华严大疏钞,受华严经合论影响之处亦不少。本书之卷首附有李通玄之略传,并叙述本书流传之概要。本书与诸家说法相异之处,即视华严一经为十处、十会、四十品;且不用五教之说,而用十教判;另加性恶说,并发挥三圣圆融之义。又本书之注疏有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李贽)、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方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