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荃孙

缪荃孙
  • 姓名:缪荃孙
  • 别名:字炎之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江苏江阴人
  • 出生日期:1844.9.20
  • 逝世日期:1919.12.22
  • 民族族群:

缪荃孙(1844.9.20 —1919.12.22),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咸丰十年(1860)就读于丽正书院,从院长丁晏受经学、小学。同治三年(1864),随父至成都,从汤秋史研究文史,始治考订之学。六年,中举。光绪初,执贽于张之洞门下,代张撰《书目答问》,始为目录之学。光绪二年(1876),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应张之洞之聘,助修《顺天府志》。八年,任国史馆协修。九年,任纂修。十四年,任总纂,撰成儒林、文苑、循吏、孝友、隐逸等五传二百余篇。同年,丁继母忧,里居数月,并主讲南菁书院。十七年,主讲山东济南栎源书院。十九年,充国史馆提调。二十年,大考翰詹,因“题字笔误”(夏孙桐《缪艺风先生行状》),由原三等一名改置三等一百二十四名,意不乐,遂有归志。张之洞闻之,招之武昌,修《湖北通志》。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主讲江宁(今南京)钟山书院,兼领常州龙城书院。后钟山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充监督,兼领中山学堂。二十九年,赴日考察学务。归国草创教育改革。未几,辞学堂监督,专办江南图书馆。宣统元年(1909),充京师图书馆正监督。二年至京,召对养心殿,诏以学部参议候补。1914年,任清史馆总纂,协修《江苏通志》、《江阴县志》。1919年,卒于沪。学宗“乾嘉诸志学派,治经以汉学为归。”“凡考古,述今,论治,论学,生平蕴蓄,皆于文集中见焉”(同上)。“诗多指事类情,主雅赡,不矜格调。晚好辑词而不多作”(同上)著有《艺风堂文集》八卷、《艺风堂续集》八卷、《艺风堂文漫存》一二卷、《艺风堂读书记》四卷、《艺风堂藏书记》八卷、《艺风堂续藏书记》八卷等;编有《续国朝碑传集》八六卷、《常州词录》三一卷等;编刻丛书有《云自在龛丛书》五集一九种、《对雨楼丛书》五卷、《藕香拾零》三八种等。生平事迹见夏孙桐《缪艺风先生行状》(《碑传集补》卷九○)。缪禄保《四品卿衔学部候补参议翰林院编修缪府君行述》(《碑传集三编》卷一○)、《艺风老人年谱》(北平文禄堂1936年刊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摛文堂集

摛文堂集

十五卷。《附录》一卷。宋慕容彦逢(1067—1117)撰。慕容彦逢,字淑遇,宜兴 (今江苏宜兴)人。元祐三年 (1088)进士,调铜陵主簿。复中词科,迁淮南节度推官。崇宁元年 (1102),除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刑部尚书。卒谥文定。彦逢才藻富赡,绍圣初,设宏词科,他首中其选。后受知徽宗,列禁近官侍从十五年,时典册多出其手。其文章雅丽,制词典重温厚,尤为得体。著有文集二十卷、外制二十卷、内制十卷,奏议、讲解各五卷,皆不传。仅存 《摛文堂集》十五卷、《附录》一卷乃清四库撰官据 《永乐大典》所载,分类辑录而成。有诗二卷、杂文十三卷、谥议、墓志铭别为一卷附之。今有《四库全书》和《常州先哲遗书》第一集丛书本。

何文简疏议

何文简疏议

文集。明何孟春撰。十卷。孟春有《何燕泉三种》已著录。孟春没后,其遗集散佚。万历初赵贤录其奏议,刊于衡州。孟春少游李东阳之门,学问赅博,对上下古今,时事得失均喜评论,论说性散文较多。虽诗文不佳,然其历官所作疏议乃卓然可传。其中救言官庞泮等、清宁宫灾、陈八事、出理陕西马政、上釐弊五事等,皆能揭露抨击当时弊政。又如请求停止万岁山工役的上疏。条奏治理旱潦相仍灾情的八项事款,均侃侃而谈,文笔较为恣肆。有明万历本,清《四库全书》本。

抱朴子别旨

抱朴子别旨

抱朴子别旨,原题晋葛洪撰,疑为后人所出。南宋《秘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作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附于《抱朴子内篇》之后。本篇论述导引行气之术。谓导引之术可以通不和之气,养生祛疾。分别人身之气为众气、粗气、元气三种。认为众气能举重致远运体,粗气可移山决海、制伏猛兽盗贼,而养生者应保养元气。元气至少而难散,故养之可以长生。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原题「东海青元真人注」,此人盖系南宋道士。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清河老人序,称赞青元真人注《度人经》,「条分八事,详释二章。首明理性之因,终显命根之秘」。注文偏重以《道德经》思想解说《度人经》旨义。对原经《洞玄》、《玉历》二章,改换章题,标举八个要点,详加训释以便初学者阅读。又节取《天公经》之文,增补原经《元始灵书》三篇,改作四篇。此外,本书每段注文之后,又有清河老人颂、郭岗凤参校文及赞文。全书之末附《诵度人经灵验》一篇,记述南宋淳熙、绍熙、庆元、嘉泰年间念诵《度人经》应验小故事数则。

东郭记

东郭记

传奇名。明孙仁孺撰。《远山堂曲品》著录。据《孟子·离娄》等篇中人物事迹敷演成剧,集齐人、陈仲子、淳于髠、王驩、绵驹等人于一台,以“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为主线。写齐人到东郭墦间乞食,归来却向妻妾吹嘘有势交贵友,酒食醉饱,结果齐王封其为上卿。淳于髠凭一张巧嘴而官拜主客卿,一日而进七士,都是齐人之辈。王驩偷盗而行贿,步步高升。陈贾、景丑等拔掉胡须扮作女人,谄媚权贵,皆受重用。作者以辛辣的笔墨,勾画了封建官僚和下流文人贿赂公行、廉耻丧尽的丑态,正所谓“做官的便是圣人,有钱的便是贤者”,批判晚明的黑暗现实。每出标目均截取《孟子》语句而成,意含幽默,在明人传奇体例中别创一格。今存明万历刊本(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明末汲古阁刊本、清文茂堂重刻本、致和堂重刻本、达观堂重刻本等。清初傅山有《齐人乞食》杂剧,熊超有同名杂剧。

周礼

周礼

亦称《周官》、《周官经》。中国古代职官政典。相传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来的一部古书,古文经学家认为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出于战国,也有人指为西汉末年刘歆伪作。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注本有东汉郑玄《周礼注》、唐贾公彦《周礼正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等。中华书局1988年推出孙诒让《周礼正义》标点本,乃目前最好版本。全书共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等6篇。冬官司空早佚,汉时补以《考工记》。该书使用了许多古老的语言,记述了周代三百多种职官的官名、爵等、员数、职掌,涉及田制、兵制、学制、刑法、祀典等多项内容。虽然资料来源于西周、春秋、战国等不同时期,但由于作者的主观归纳和设想,故其设官体例和编制相当规整,其中包含着儒家关于国家体制和政治设施的理想。西汉末年王莽居摄,以周公自居,摹仿周制,这部书被当着“国典”,立于博士。东汉末郑玄作注,与《仪礼》、《礼记》并列于三礼之中,成为儒家经典,因而对后世政治制度、官制设置影响极大。北周苏绰、北宋王安石以及太平天国曾据此改革与创设官制,唐玄宗曾依《周礼》六官体例编纂《唐六典》。学术界有人认为《周礼》是一部理想化的职官行政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