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原

- 姓名:陈东原
- 别名:陈世棻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合肥
- 出生日期:1902
- 逝世日期:1978
- 民族族群:
陈东原(1902-1978),曾用名陈世棻、陈春野。1902年1月17日(辛丑年腊月初八)出生于安徽合肥,幼年因祖父去芜湖李鸿章亲属家任师爷而随家迁往芜湖,入芜湖圣雅各学校低级部学习。1912年,祖父病故,陈东原随家运灵回合肥,入合肥县立城中小学中年级学习。1914年8月,入合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高年级学习。1916年8月,因未考取中学,在家自修。当时因祖父去世,家境贫寒,求得一份抄写小学公文的工作,借以解决伙食与学杂费用,继续学习。
1917年8月,陈东原入合肥私立三育中学学习,翌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1921年,在蔡晓舟的主持下,安徽省教育厅举办暑期讲演会,受邀名人有胡适、陶行知、王抚五,而陈东原担任了此次学术讲演会的笔录员。1922年,以上海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同年8月至1929年6月,在北京大学读预科两年,教育系本科四年,中途因私务耽搁半年有余。大学求学期间,陈东原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崇敬陈独秀,思想上谋求进步,学习上刻苦努力,依凭渊博的知识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中国古代教育》、《郑板桥评传》等书即在此时期编写完成。其中,1926年完稿的《中国妇女生活史》,全书共439页,23.6万字,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妇女生活研究领域内,至今尚有影响。
1924年陈东原与蒋心仪结婚,生有二子五女。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9月,在武汉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宣传部干事,1928年1月,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青年科任总干事,8月回安庆,在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任秘书。1929年,在安庆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同年因目睹教育界腐败现象严重,愤而辞去督学职务。1930年,在安庆任安徽省立图书馆馆长,主办《学风》杂志,该杂志持续发刊六年,后因故停办。在任期间陈东原支持并保护过进步力量,曾在得知国民党当局要逮捕思想进步的同乡、馆员及好友刘复朋后,秘密告知他及时脱身。1935年,去美留学。同年9月,入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学习。1937年5月,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同年8月,回国任安徽大学教授。11月,因抗战失利,安徽大学迁武汉。1938年6月,安徽大学停办,经时任高等教育司司长吴俊升推荐,陈东原在武汉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约编辑一职,后迁重庆。
1939年,陈东原任高等教育司科长,兼任留学生考选委员会秘书,1942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教务副主任,同年12月,因主张教务改革受到同事排挤离开该校。翌年1月,陈东原任教育部简任督学,同年秋,兼任留学生考选委员会秘书。1945年6月,改任资料研究室主任,参与主编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1946年夏,随教育部迁南京。1948年8月,台湾省邀请陈东原赴台讲学,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出版,同年10月,调任位于南岳的湖南国立师范学院院长。
1949年6月,陈东原调任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在任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曾与训导主任赵荣璇、总务主任严宏尧等人共同设法保护学生,使学生无一遇害。1950年,参加西南革大学习,后分配到川东师范学院任教,1953年,院系调整,分配到西南军区师范任教。1956年春,被分配到西南师范学院任教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委员。1957年,陈东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原职务被撤销并留用察看,虽然如此,仍然认真努力工作,深得广大师生的赞誉。1978年2月8日,于北碚去世,享年77岁。
陈东原曾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和科学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对于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中外教育史、幼稚教育等学科均有钻研,中国教育史为其最擅长研究的学科。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郑板桥评传》(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科举时代的教育》(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中国教育新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群众心理ABC》(世界书局,1930年版)《中国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还曾与吴保障、蒋元卿主编《教育杂志索引》(1~23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此外,陈东原根据多年教育心得与经验所发表的论著甚多,其中以《中国的女子教育——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缺点》《师范学院之历史的使命》《论教育电影》《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要学怎么学》《我们还读三字经么》等最具代表性。
陈东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襄陵文集
又名《襄陵集》。文别集。宋许翰著。十二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襄陵集》二十四卷,《宋史·艺文志》著录《襄陵文集》二十二卷,均佚。此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与《历代名臣奏议》中辑出。卷一至四为制表等,卷六至八为论、状,卷九、一○为书跋祭文,卷一一、一二为墓志。翰尝自谓“作为歌诗,扬厉德业”(《谢元城刘待制举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启》),李纲亦称其“金石铿锵,诗句清也”(《祭许崧老文》),而今集中则无诗,则其诗已散佚殆尽。又《宋史·忠义传》称翰曾为陈东、欧阳澈“著哀词”,其文今尚见于《欧阳修撰集》卷七。集中失收,可据补。今传仅《四库全书》本。现存《永乐大典》录此集二十二条,其中有三条馆臣未收,见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类说
《类说》60卷,宋曾慥编纂。一书专门录汉魏以来笔记小说,每书摘抄数条至数十条不等,体例略仿唐马总《意林》。今书引录的书籍种数,《直斋书录解题》称凡260余种,据今本统计,只有223种。《类说》引书虽然均系节录,但对原文不予改动,因此本书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作者在南宋初年所能看到的许多书,今已亡佚不存,《类说》只保存了它们的部分佚文,弥足珍贵。此书还具有很高的辑佚校勘价值,南宋以前保存至今的笔记小说,许多书的内容都有所散逸,文字的衍夺讹窜不可胜计,后世校勘辑补这些古籍时,常需求助于此书。明清以来,有些学者将《类说》视为丛书之祖,这种看法不尽妥当。一般来说,丛书应该是若干部完整著作的汇录,而《类说》和与其同时出现的朱胜非《绀珠集》,以及陶宗仪的《说郛》等书,都是节抄诸家著作而汇录成书,这类著作很容易和丛书界限不清,它们已具有丛书的雏形,但尚不能称为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把《类说》归入杂家类,较为恰当。《中国丛书综录》将《说郛》著录在内,但对《类说》、《绀珠集》性质完全相同的著作却摒弃不录,可见丛书的概念亦属不清。至于前人有将《类说》视为类书的,更是事出无由,因为该书不以类分,与类书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东城志略
金陵聚宝门城墉,左右袤延,淮水邪界于其北,中狭而旁广,故城厢隙地,如舒两翼。然土人呼门东、门西。而徐锦衣园亭分踞其胜,因又有东、西花园之称。予既辑《凤麓小志》以纪西南隅之名迹,而东城阙如。山川有灵,殆将怨我。会于暮秋之初,访秦君伯虞于南冈草堂,时天雨新霁,景物澄鲜,疏柳摇风,丛芦作雪,相与登孝侯之台,寻鹫峰之寺,俯仰陵谷,不尽流连,古意满怀,呼之欲出。归乃披图检册,就所闻见,排比成编,命曰《东城志略》。
北东园笔录
清·梁恭辰撰。笔记小说集。初编、续编、三编、四编各六卷。内容记述历史传闻、人物轶闻、神鬼怪异。初编、三编含有大量鬼话,约计二十余条,如《与鬼讲理》《与鬼说情》《鬼穿下棺时衣》《闺中怨鬼》等即是。
佛光教科书
《佛光教科书》从一九九五年着手,历五年终于在佛教东传两千年纪念前夕汇编完成。本书由星云法师编定纲目,佛光山子弟参与,众多因缘聚合得以圆满定谳。《佛光教科书》全套共有十二册,每册含二十课,每课以两千字左右为篇,前后的分类是以基本概念及多元化学习为目标。内容受限于篇幅,教者、研读者可以多参考注释,有时注释更能表达主题的说明,至于图片、习题更有待各个教者、研读者运用。《佛光教科书》并非以学者专家为主要读者对象,而是为亟需了解佛教的初学者所编印,内容着重在佛教基本知识的强化,因此学术性的研究推论及考据,不属于本《教科书》的范围。
心性罪福因缘集
心性罪福因缘集,三卷,宋智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