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原

- 姓名:陈东原
- 别名:陈世棻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合肥
- 出生日期:1902
- 逝世日期:1978
- 民族族群:
陈东原(1902-1978),曾用名陈世棻、陈春野。1902年1月17日(辛丑年腊月初八)出生于安徽合肥,幼年因祖父去芜湖李鸿章亲属家任师爷而随家迁往芜湖,入芜湖圣雅各学校低级部学习。1912年,祖父病故,陈东原随家运灵回合肥,入合肥县立城中小学中年级学习。1914年8月,入合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高年级学习。1916年8月,因未考取中学,在家自修。当时因祖父去世,家境贫寒,求得一份抄写小学公文的工作,借以解决伙食与学杂费用,继续学习。
1917年8月,陈东原入合肥私立三育中学学习,翌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1921年,在蔡晓舟的主持下,安徽省教育厅举办暑期讲演会,受邀名人有胡适、陶行知、王抚五,而陈东原担任了此次学术讲演会的笔录员。1922年,以上海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同年8月至1929年6月,在北京大学读预科两年,教育系本科四年,中途因私务耽搁半年有余。大学求学期间,陈东原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崇敬陈独秀,思想上谋求进步,学习上刻苦努力,依凭渊博的知识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中国古代教育》、《郑板桥评传》等书即在此时期编写完成。其中,1926年完稿的《中国妇女生活史》,全书共439页,23.6万字,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妇女生活研究领域内,至今尚有影响。
1924年陈东原与蒋心仪结婚,生有二子五女。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9月,在武汉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宣传部干事,1928年1月,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青年科任总干事,8月回安庆,在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任秘书。1929年,在安庆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同年因目睹教育界腐败现象严重,愤而辞去督学职务。1930年,在安庆任安徽省立图书馆馆长,主办《学风》杂志,该杂志持续发刊六年,后因故停办。在任期间陈东原支持并保护过进步力量,曾在得知国民党当局要逮捕思想进步的同乡、馆员及好友刘复朋后,秘密告知他及时脱身。1935年,去美留学。同年9月,入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学习。1937年5月,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同年8月,回国任安徽大学教授。11月,因抗战失利,安徽大学迁武汉。1938年6月,安徽大学停办,经时任高等教育司司长吴俊升推荐,陈东原在武汉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约编辑一职,后迁重庆。
1939年,陈东原任高等教育司科长,兼任留学生考选委员会秘书,1942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教务副主任,同年12月,因主张教务改革受到同事排挤离开该校。翌年1月,陈东原任教育部简任督学,同年秋,兼任留学生考选委员会秘书。1945年6月,改任资料研究室主任,参与主编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1946年夏,随教育部迁南京。1948年8月,台湾省邀请陈东原赴台讲学,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出版,同年10月,调任位于南岳的湖南国立师范学院院长。
1949年6月,陈东原调任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在任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曾与训导主任赵荣璇、总务主任严宏尧等人共同设法保护学生,使学生无一遇害。1950年,参加西南革大学习,后分配到川东师范学院任教,1953年,院系调整,分配到西南军区师范任教。1956年春,被分配到西南师范学院任教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委员。1957年,陈东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原职务被撤销并留用察看,虽然如此,仍然认真努力工作,深得广大师生的赞誉。1978年2月8日,于北碚去世,享年77岁。
陈东原曾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和科学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对于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中外教育史、幼稚教育等学科均有钻研,中国教育史为其最擅长研究的学科。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郑板桥评传》(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科举时代的教育》(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中国教育新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群众心理ABC》(世界书局,1930年版)《中国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还曾与吴保障、蒋元卿主编《教育杂志索引》(1~23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此外,陈东原根据多年教育心得与经验所发表的论著甚多,其中以《中国的女子教育——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缺点》《师范学院之历史的使命》《论教育电影》《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要学怎么学》《我们还读三字经么》等最具代表性。
陈东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招捕总录
边疆地理著作。元佚名撰。一卷。约成书于泰定年间,记事止至治三年(1323)。一万一千余字。卷后有跋。正文以地区分云南、大理、金齿、罗罗斯、车里、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八百媳妇、八番、顺元诸蛮、宋隆济、 广西、两江、黄圣许、岑氏、思播、海北、海南、广东、江西、福建、浙东、湖北、湖南、 四川、 西番、园明和尚等二十九条。记述元世祖至元,迄英宗至治间边疆事。各条首载地名,复记其叛服人事,以云南事占全文大半。叙述典雅,翔实可信。其事多不见于正史,颇为珍贵。可补元史之缺, 《新元史蛮夷传》诸条,多抄录是编。是研究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史志的重要参考文献。有涵芬楼影印本, 《守山阁丛书》本。方国瑜《云南史料概说》(中华书局 1984年版)可供参考。
殷芸小说
轶事小说集。梁殷芸撰。《隋书·经籍志》著录: “《小说》十卷,梁武帝敕安右长史殷芸撰。梁目三十卷。”其后,两《唐志》、《宋志》及《崇文总目》、 《郡斋读书志》等亦收录,均作十卷,除《新唐志》外,皆改称《殷芸小说》。宋时避宋太祖赵匡胤父赵弘殷讳改“殷”为“商”,故又称《商芸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此书“明初尚存”,亡于何时,未载。鲁迅辑其遗文一百三十五条,未加编排整理,不分卷,载《古小说钩沉》中。殷芸受梁武帝之命编撰的《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学典籍。其以“采辑旧文”的编撰形式收录了自“秦汉魏晋宋诸帝”至“宋齐人”六个朝代八百年间的异闻琐事,内容庞杂,包括地理、旧事、杂传、杂史、五行、道家等等,虽自《隋书·经籍志》始大多数学者都将其列入子部小说家类,但因其所辑条文性质的多样性以及直接以《小说》命名,故是书的“小说”性质历来为学者争论研讨的话题。
乐庵遗书
四卷。旧题南宋李衡撰、龚昱辑。书中多谈心性,大抵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心学相似。卷首有吴仁杰序,但与吴所作他书序言,笔法截然不同,如出二人之手。《四库全书总目》据此认为是心学之徒伪撰此书,托名李衡撰、龚昱编。其间所述,对于了解宋元以来思想,尤其是心学思想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万峰和尚语录
一卷,明时蔚说,普寿编,宗泐序,法藏跋,有塔铭及传,附三玄原颂、慧旵禅师塔铭。南岳下第二十四世,嗣千岩长。辑录其住兰溪州嵩山圣寿禅寺语录以及颂古、法语、佛祖赞、警策、破衣歌、塔铭、传等。收入《中华藏》。
证道歌注
为永嘉证道歌之注释书。(一)全一卷。宋代僧梵天彦琪撰,门人慧光编。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书中将证道歌逐句详加阐述,以指点初学者入于参禅悟道之门径。(二)全一卷。宋代僧妙空知讷撰,门人德最编。约刊行于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知讷认为佛法虽非由涉猎文字语言而得,然钝根末学者仍须借语文之诠释,以参佛法之旨要,故撰此书。 (三)全一卷。又作证道歌注颂。元代僧竺原永盛撰,德弘编。顺帝至正元年(134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永盛于每句下作短评,合数句而加以注释论述,其后附颂。
灌顶经
梵名Maha^bhis!eka -mantra 。凡十二卷。全称大灌顶神咒经。又作大灌顶经。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由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乃至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等十二部小经所成,此十二经各就其功德而有‘佛说灌顶’四字,故称灌顶经。其中,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与达摩笈多所译之药师如来本愿经、玄奘所译之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为同本异译。本经被疑为我国梁代以前所作之伪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