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作霖

陈作霖
  • 姓名:陈作霖
  • 别名:字雨伯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
  • 出生日期:1837
  • 逝世日期:1920
  • 民族族群:

陈作霖(1837-1920),近代诗人。字雨伯,晚号雨叟、可园老人、冶麓老人、重光耄道人。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咸丰元年(1851)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曾得候补教谕衔,终生不得实授官职。尝赋《雨叟自赞》曰:“不仕不隐,亦老自耆。无益人士,自全天倪。郭泰在汉,王通在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民自居。曾受徐世昌之邀,加入晚晴簃选诗社,参与《晚晴簃诗汇》的编选工作。1919年以后卒。


陈作霖生于世代书香之家,聪颖好学。13岁随父亲入斗门桥私塾读书。15岁前几乎读完主要的儒家经典。肄业于钟山、惜阴两书院。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此后应进士试不第,就放弃科考,专心于教育、文学和史志学。1868年,陈作霖随著名学者汪士铎学习古文。其间,他参加了由汪士铎主持的金陵官书局校勘刊刻经史书籍的工作,得以博览群籍。同治十三年(1874年)陈作霖参与纂修《上江两县志》,这是他进入方志领域的开始。1875年参加江南乡试,中第八名举人,中举后,曾三次北上参加礼部会试,未被录取,遂绝仕途之念,立志撰述,并以授读、校书、修志、著书为业。三年后,他编写成《金陵通纪》,接着又用五年时间编纂了《金陵通传》。后来,陈作霖又指导其子陈绐绂续志两种:《钟南淮北区域志》记钟山南和秦淮河北的山水街巷园林人物;《石城山志》记城西北事,于1919年刊成。这些史志在当今编写《南京通志》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作霖少年即能诗,60岁以后始学填词。论诗论文均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宣统二年(1910)曾自述其诗歌创作历程曰:“予年才髫龀,即喜为诗,要不过谈经咏史、即景言情而已。弱冠以来,适遭寇乱,幽忧抑郁,长歌浩歌,以避地之杜陵,为从军之王粲,而诗境一变。壮年而后,运值中兴,角胜名场,文章尔雅,起南山之雾豹,逐东野之云龙,而诗境再变。岁月不居,亦聿既耄,超然物外,山水方滋,白傅多讽谕之吟,谢客有登临之作,而诗境遂三变。”(《<可园诗存>自序》)其诗题材广泛,数量很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尤伙。如写于咸丰年间的《感事五首》、《近闻》、《喜雨》、《凤阳感事五首》等,主要是哀叹社会的动荡和自己飘泊不定。写于同治年间的《乱后重游妙相庵园亭歌》、《秦淮杂感六首》、《楚南馆行》等则多哀叹太平天国失败之后江南繁华地区的萧条。《善后新乐府四首》揭露了清朝官府借处理太平天国善后事宜对民众的压榨。著有《可园诗存》、《可园词存》、《可园文存》、《可园诗话》、《寿藻堂诗集》、《寿藻堂文集》、《寿藻堂杂存》、《炳烛里谈》、《养和轩随笔》;编有《金陵通纪》、《金陵通传》、《国朝金陵词钞》。

陈作霖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群书考索

群书考索

又名《山堂考索》。类书。本书前集66卷、后集65卷、续集56卷、别集25卷,4集共分50门。前集为六经、诸子、诸经、诸子百家、韵学、字学、诸史、圣翰、文章、礼乐、礼器、律吕、历数、天文、地理15门; 后集为官制、官、士、兵、民(风俗田制)、财、赋税、财用、刑9门; 续集为经籍、诸史、文章、翰墨、律历、五行、礼乐、封建、官制、兵制、财用、舆地、君道臣道、圣贤15门; 别集为图书、经籍、诸史、礼乐、历、人臣、士、财用、兵、夷狄、边防11门。门下分类,类下又分条目。本书虽各集所分门、类、目互有出入,体例前后也不一致,但收集的资料很丰富,考据亦有心得,详于典章制度和文史经籍,尤重时政。有宋刻本; 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刊小字巾箱本; 明正德三年(1508年)建阳刘洪慎独斋刊本。

考试制之商榷

考试制之商榷

在书中,李宗吾系统地阐发了他的教育主张。 李宗吾认为,旧学制的弊端,集中论之可称之为"铁床主义"的教育,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极端戕贼个性,钟点一到,先生即来授课,也不管学生对其所讲的内容是否感兴趣;铃声一响,即收书走人,也不管学生对其所授的内容是否业已了解。 程度差的学生,听完之后茫然不解,下次便无法接上先生的思路;优秀的学生,事先已于所授课也有所理解,则听之索然无味。 如此牺牲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去换取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实与"监狱"无异。 李宗吾还谈及古代的科举,他认为科举弊病虽多,但"那个时代却有一个极好的精神",只要立志读书,就有书可读。 而且在科举时代,穷人可以一面谋生活,一面自己用功,国家行使考试时,对此等人,与书院肄业的人同样待遇,并没有歧视之心。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

三卷。元陈致虚撰。陈致虚,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卢陵 (今江西吉安) 人,元代全真道士。天历二年己巳(1329) 陈致虚四十岁从赵友钦学道。撰有 《金丹大要》十六卷,《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金丹大要图》一卷、《金丹大要列仙志》、《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及《悟真篇注》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简称《周易参同契注》。宋代道学者研究神仙炼养之术,修丹运火之理,多以 《阴符经》、《道德经》、《参同契》等为理论依据。陈致虚认为金丹之道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或称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必以 《参同契》、《悟真篇》为主。他作 《醒眼诗》说:“端有长生不死方,常人缘浅岂承当,铅银砂汞分斤两,德厚恩深魏伯阳。” 由此可知其对魏伯阳之书尤为推崇。他所作《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将原书分为三十五章,与彭晓本分九十章不同。陈致虚认为彭晓将《鼎器歌》置于三篇之后不对,所以他将其置于 《法象成功章》之后。他对每章的疏解明白显畅,对于人的超凡入圣、夺天地造化等说也自有见地。认为修丹不可误以五金八石烧炼。他说修还丹所用金生之水,要看是先天之水还是后天之水。如果是先天之水,就要等到心静水清时用之,不可外泄。陈致虚这是以内丹解《参同契》,其后道士对此书特别看重。清李光地注 《参同契》,称诸本之中唯《汉魏丛书》所载朱长春本为最得古意,经学者考证朱长春本实为抄袭陈致虚本,可知陈致虚注本对后世影响之深。现存清 《四库全书》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本。

五代史补

五代史补

杂史著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五代补录》。北宋陶岳撰。5卷。岳以薛居正《旧五代史》多阙略,乃网罗散失,多取五代十国遗事,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成书。凡107事,今本载梁21事,后唐、后晋、后汉各20事,后周23事,共104事,当有缺佚。是书颇近小说,然叙事首尾详具,率得其实,多为欧阳修《新五代史》及《资治通鉴》所采用,亦可补薛史所未及。有《忏花庵丛书》、《豫章丛书》等本。

新原道

新原道

此书所谓道,非《新理学》中所谓道。此书所谓道,乃讲《新理学》中所谓道者。《新理学》所谓道,即是哲学。此书讲《新理学》所谓道,所以此书非哲学的书,而乃讲哲学的书。此书之作,盖欲述中国哲学主流之进展,批评其得失,以见新理学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所以先论旧学,后标新统。异同之故明,斯继开之迹显。庶几世人可知新理学之称为新,非徒然也。 近年以来,对于旧学,时有新解,亦藉此书,传之当世。故此书非惟为《新理学》之羽翼,亦旧作《中国哲学史》之补编也。书凡十章,新统居一,敝帚自珍,或贻讥焉。然孔子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孟子曰:圣人复起,必从吾言。其自信若是,即老氏之徒,濡弱谦下,亦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亦何其高自期许耶?盖学问之道,各崇所见。当仁不让,理固然也。写此书时,与沈公武有鼎先生,时相讨论。又承汤锡予用彤先生,贺自昭麟先生,先阅原稿,有所指正。

论语

论语

儒家著作。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孔子言行而成。共二十篇。内容多为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亦有弟子之间、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谈话记载。本书汉代有余文《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后两者已佚。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混合各本遗存编集而成。注本以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疏》见重于时,何“解”邢“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孔子的思想完整地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思想的核心是“仁”,表现形式是“礼”。“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是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行为的仪则,是孔子用以调整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的工具。“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孔子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该名副其实。他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不相信鬼神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主张“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客观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勤学敬业的高尚精神。《论语》一书已有多种外文版本,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灿夺目的珠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