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奇

叶子奇
  • 姓名:叶子奇
  • 别名:字世杰,号静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龙泉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叶子奇,明初学者。字世杰,号静斋,又号草木子,浙江龙泉县人。生卒年不详。在元代末年,和青田刘基、浦江宋濂同为浙西有名学者。后刘基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宋濂明初奉命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而叶子奇却没有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视,只做了巴陵县的主簿,旋弃官归里。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因讼受株连下狱,在狱中用瓦磨墨著书,出狱后续成,名《草木子》。《草木子》原稿分二十二篇,正德十一年(1516)叶子奇裔孙叶溥,改并为八篇,分为四卷。为什么叫草木子呢?因为此书是在狱中所写。自序中曾说:“幽忧于狱,恐一旦身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实切悲之。……圄中独坐,闲而无事,见有旧签簿烂碎,遂以瓦研墨,遇有所得,即书之,日积月累,忽然满卷,然其字画模糊,略辨而已。及事得释,归而续成之,因号曰《草木子》。”八篇为:《管窥篇》、《观物篇》、《原道篇》、《钩玄篇》、《克谨篇》、《杂制篇》、《谈薮篇》、《杂俎篇》。书中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从天文、律历、时政、兵荒灾害以及自然界的现象、动植物的形态,都广为搜罗,仔细探讨,尤其是关于元代的掌故和当时农民起义的史实,有很多是其他书所不载,在明人笔记中,颇为特殊。其中《杂俎篇》中有一部分和唐末段成式《酉阳杂俎》的文字相同,可能是改编时窜入。1959年,中华书局以明正德本为底本,参校嘉靖、乾隆等多种版本,排印出版。

叶子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茶谱

茶谱

明代茶书,钱椿年撰。《茶谱》,又名《制茶新谱》。椿年字宾桂,江苏常熟人。时人称其为友兰翁,或即其号。嘉靖年间尝修《钱氏族谱》。明代赵之履跋《茶谱续编》云:“友兰钱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味,列以品类,汇次成《谱》,属伯子奚川先生梓之。”可知此书由其侄子刊行。又,明代顾元庆《茶谱序》称:“余性嗜茗,弱冠时识吴心远于阳羡,识过养拙于琴川,二公极好茗事者也。授余收焙烹点法,颇为简易……顷见友兰翁所集《茶谱》,其法与二公颇合,但收采古今简什太繁,甚失谱意……”末署:“嘉靖二十年吴郡顾元庆序。”可证钱氏《茶谱》成书于嘉靖二十年(1541)以前,书后又附录〔明〕赵之履辑《茶谱续编》一卷,内容为王友石(字孟端)竹炉并分封六事及昭代名公诸作。《茶谱》,仅见钱谦益《绛云楼书目》著录,题为兰友翁《茶谱》,编入《古今文艺丛书》(1912年编刊),改题为八十翁友兰钱椿年集《制茶新谱》,仍包括《续编》。此书也被日本青木正儿收入《中华茶书》,题为《制茶新谱》,当据《古今文艺丛书》收入;福田宗位又译成日文,编入《中国の茶书》(即青木《中华茶书》日译本)。全书分茶略、茶品、艺茶、采茶、藏茶、炙茶、制茶诸法、煎茶四要、点茶三要、茶效等目。大致杂采陆羽《茶经》、毛文锡《茶谱》、蔡襄《茶录》等书内容分别归入各目。唯炙茶、制茶诸法(橙茶、莲花茶、茉莉花茶)、煎茶四要中之洗茶、点茶三要中之择果,为根据明代烹饮茶法总结的新内容。

十二金钱镖

十二金钱镖

宫白羽的长篇武侠技击小说《十二金钱镖》曾连载于1938年天津《庸报》副刊。1939年由正华学校印行出版,共8卷。作品描写飞豹子袁振武图占师妹未遂,与师弟十二金钱镖俞剑平结怨。20年后,飞豹子聚众劫镖,以报怨恨。镖客俞剑平拔剑出山寻镖,获悉贼踪,巧定六路排搜之计。飞豹子亦布天罗地网,诱捕众镖客,卒激起群雄争斗的场面。作品采用中国旧通俗小说的模式,借鉴新文学的表现手法。注重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富有人情味道;故事情节不落旧小说的窠穴。作者说:“我愿把小说中的人物,还它一个真面目,也跟我们平常人一样。好人也做坏事,坏人也许做好事。等之,好人也许遭恶运,坏人也许获善终,你虽然不平,却也没法,现实人生偏是这样!”作品出版后曾风靡一时,受到读者的青睐。建国后,多次再版,特别在港台、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

拘虚晤言

拘虚晤言

一卷。明陈沂撰。此书皆为陈沂所著杂说之文,一卷,分三十四条,二千余字。其体例有些近似连珠体,先取两事排比成句,作为比喻,而后阐明其寓意,即不用韵,也不注意修辞,语言朴素、浅显,通俗易懂。如:“刀剑,凶器也,而可以御凶;荆棘,恶材也,而可以防恶;阿魏,臭物也,而可以止臭。故纳叛以治叛,岂非善驾驭者之术哉!”“火无逾光之烛,鉴无过形之照,器之所使也。故君子尽人之能而已矣。”“与人之取,则天下无竞人;取人之舍,则天下无弃物。故智者用是以为术,贤者达是以为理”等等。其所阐发多警世之语,可为天下治世者之参考。此书先后收入《今献汇言》、《说郛续卷四》、《广四十家小说》、《丛书集成初编·哲学类》、《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中。

春秋属辞比事记

春秋属辞比事记

四卷。清毛奇龄撰。毛氏认为“属辞”是“史文之散漶者宜合属也”,“比事”是“史官所载之事畔乱参错而当为之比以类也”。既反对汉儒所谓“属合辞令,比次战伐”之说,亦不赞成后儒所谓“辞有褒讥,事有功罪,皆于书法乎例之,书人书爵书名书日并有义例”之说。此书仿宋沈梁《春秋比事》、元赵汸《春秋属辞》之体,分门隶类,条理明晰、考据精核。毛氏长于礼学,认为“鲁史记事全以周礼为表志,而策书则传谓之礼经。凡其事其文一唯乎礼,而从而比之属之”。故其书“以礼为志,而其事其文,以次比属,而其义即行乎礼与事与文之中,谓之四例,亦谓之二十二志,而总名之《春秋属辞比事》”。此书为毛奇龄门人所编,原为十卷,朱彝尊《经义考》载六卷,且云“未见”。原书二十二门,今本只有七门,且侵伐一门尚未及半,盖非完书。现存《西河合集》本、阮刻《经解》本、《龙威秘书》本。

大博干禅师语录

大博干禅师语录

五卷,清 乾說,超宗等錄,相空子序,曹溶序。南嶽下第三十五世,嗣萬如微。依駒本增入并印。

诸德福田经

诸德福田经

全一卷。略作福田经、诸福田经。西晋法立、法炬合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记述帝释问良田,佛遂说示五净德、七法,谓发心离俗等五净德名为福田,又说建立佛图、僧房等七法为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