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闶

高闶
  • 姓名:高闶
  • 别名:字抑崇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明州鄞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153
  • 民族族群:

高闶[kàng](?-1153)字抑崇,明州鄞县人。登绍兴元年上舍释褐第。初授秘书省正字,时朝廷欲颁《儒行》、《中庸》二篇授天下学子,高闶以《儒行》篇词学不纯,故求只颁《中庸》篇,朝廷许之。而后又为国子司业,时高宗兴太学,高闶上奏,定立科举试次、学制,遂成定例。高宗幸太学,高闶主讲《周易》之《泰卦》,为胡寅所责,终因与秦桧不和,遭贬斥。卒年五十七,谥宪敏。


高闶在乡名望甚重,对《春秋》颇有研究,与薛氏、汪氏等甬上大族皆有交往。高氏一族居鄞之月湖,近长春门,后世皆以长春书院、长春观纪念。


其著作有《春秋集注》,历来为《春秋》学之名著,被后世学者视为大宗。其传本现以《四明丛书》本为通行本。


宋楼钥《攻媿集》卷五十一《息斋春秋集注序》:“吾乡四明,庆历皇祐间杜、杨、二王及我高祖正议,号五先生,俱以文学行谊。表率于乡。杜先生又继之,讲明经术,名公辈起,儒风益振,厥后伊洛二程先生之兴,得其传以归者惟故礼部侍郎高公。公天资纯笃,济以勤敏,师友渊源,学问精诣。入上庠,登舍选,已有盛名。诸公贵人争欲婿之,拂衣而归。建炎二年升补上舍,绍兴改元德音,免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十三年,高宗初建太学,遴选名儒为四方所推服者为少司成,公实应选。士子云集,凡学之规则,皆所裁定。明年三月,车驾幸学,讲《易·泰卦》于上,前擢贰卿,将向用矣,以直道忤时宰,一斥不复。家居累年,中寿而殁。洎端明汪公登从班,奏言公学行出处之详,始诏复次对官诸子,而公之名愈显矣。自顷王荆公废《春秋》之学,公独耽玩遗经,专以程氏为本,又博采诸儒之说为之集注,其说粹然一出于正,犹未行于世也。仲子得全知黄州,始取遗稿刻之而属钥以序。钥生长外家汪氏,于公有连,虽生晚不及承教,而犹拜公床下。窃闻之公既投闲,杜门屏居,略不以事物自撄,日有定课,风雨勿渝,此书之所以成也。呜呼!泰山孙公明复著《尊王发微》,深欲明夫子褒贬之旨。伊川先生则谓后世以史观《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自有《春秋》以来,未有发此秘者。公亦曰:‘仲尼惧先王经世之法坠地莫传,欲立中制,俾万世可以通行,故假周以立王法,而托始于隐公焉。且以文武之道期后王,以周公之事业望鲁之子孙也。以此推之,《春秋》固非一王之法,乃万世通行之法也。’其推明伊川之意类如此,昔曾子每诵夫子之言,则必曰:‘吾闻诸夫子。’子夏使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曾子罪之。说者曰:‘言其不称师也。’


“观公之序直引伊川之序,不更一辞,可谓称师而知其所本矣。伊川有序而传未成,公之书成而未有序,此当属之深于《春秋》者。钥何人而敢预此,黄州言之再四,窃幸因得托名于不腐,乃弗敢辞。公讳闶,字抑崇,子孙能守家法,其兴盖未艾也。”


宋袁燮《絜斋集》卷八《跋高公所书孝经》:“《孝经》一书,百行之根源也。赠特进四明高公,尝亲笔之,以授其孙,传之至今。特进乃春官贰卿介弟,贰卿以学行之粹,著称于绍兴间,与秦丞相相忤,终其身不复用。屏居乡闾,士之得于亲炙,有所启发者多矣,况其同气之亲乎?”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官联上》:“著作佐郎……绍兴以后三十五人:……高闶,字抑崇,四明人,太学元丰法上舍,治《书》,七年闰十月除,八年三月为祠部员外郎。”


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官联下》:“校书郎……绍兴以后五十六人:……高闶,七年二月除,闰十月为著作佐郎。……正字……绍兴以后八十二人:高闶,五年二月除,七年二月为校书郎。”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高闶》:“高闶字抑崇,明州鄞县人。绍兴元年,以上舍选赐进士第。执政荐之,召为秘书省正字。时将赐新进士《儒行》、《中庸》篇,闶奏《儒行》词说不醇,请止赐《中庸》,庶几学者得知圣学渊源,而不惑于他说,从之。


“权礼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面对,言:‘《春秋》之法,莫大于正名。今枢密院号本兵柄,而诸路军马尽属都督,是朝廷兵柄自分为二。又周六卿其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官属犹得专达。今一切拘以文法,虽利害灼然可见,官长且不敢自决,必请于朝。故庙堂之事益繁,而省曹官属乃与胥吏无异。又政事之行,给、舍得缴驳,台谏得论列。若给、舍以为然,台谏以为不然,则不容不改。祖宗时有缴驳台谏章疏不以为嫌者,恐其得于风闻,致朝廷之有过举。然此风不见久矣,臣恐朝廷之权反在台谏。且祖宗时,监察御史许言事,靖康中尝行之。今则名为台谏官,实无言责,此皆名之未正也。’


“寻迁著作佐郎,以言者论罢,主管崇道观。召为国子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帝曰:‘士习诗赋已久,遽能使之通经乎?’闶曰:‘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今宜以经义为主,而加诗赋。’帝然之。闶于是条具以闻。其法以六经、《语》、《孟》义为一场,诗赋次之,子史论又次之,时务策又次之。太学课试及郡国科举,尽以此为法,且立郡国士补国学监生之制。中兴以后学制,多闶所建明。


“闶又言建学之始,宜得老成以诱掖后进。乃荐全州文学师维藩,诏除国子录。维藩,眉山人,精《春秋》学,林栗其高第也,故首荐之。新学成,闶奏补试者六千人,且乞临雍,继率诸生上表以请。于是帝幸太学,秦熺执经,闶讲《易·泰卦》,赐三品服。胡寅闻之,以书责闶曰:‘阁下为师儒之首,不能建大论,明天人之理,乃阿谀柄臣,希合风旨,求举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孰甚焉!平生志行扫地矣。’


“闶少宗程颐学。宣和末,杨时为祭酒,闶为诸生。胡安国至京师,访士于时,以闶为首称,由是知名。闶除礼部侍郎,帝因问闶张九成安否,明日,复以问秦桧,桧疑闶荐。中丞李文会承桧旨劾闶,出知筠州,不赴,卒。初,秦棣尝使姚孚请婚,闶辞之。其著述有《春秋集传》行于世。”


《乾道四明图经》卷二《人物》:“高闶,字抑崇,唐宰相智周后,世家广陵,高祖赞襄始居明。闶幼颖悟不凡,八岁诵经史,通其义。或问‘得时则驾’出何书?闶曰:‘非《史记》、《老子》传乎?’客惊异之,谓其父钦臣曰:‘此儿当兴君门户。’


“弱冠入辟雍,继升太学,屡中魁选。初。课试文格尚对偶,闶特变为古文,又先群彦,一时文格遂复元丰、元祐之旧,以校定最优充举录。宣和中,置讲议司,领以大臣,辟官属,日夕讲义天下事,太学公试用为策题,闶对为‘天下事当令天下人议之’,时以为至言。


“建炎初,试上舍,中优等。绍兴改元,赐进士第,释褐,诸公方欲荐引,继丁内外忧。服除,执政交章称闶议论简正,明于治体,可以居经筵劝讲之地。五年春,有旨与行在差遣,令内殿引见,进札有曰:‘人君不难用臣下之谋猷,而难于不忘臣下之规戒。’改左承奉郎,除正字,论荐举之弊与天下之势,最急者在机会。又请止赐新恩进士《中庸》篇,而《儒行》篇虽间与圣人意合,实出汉儒杂记,非圣人格言,乞勿赐。又请预严水战之备,皆蒙听纳。后摄礼部外郎,因上殿奏事论及和气,上曰:‘朕见士大夫议论,以为轻徭薄赋、安民心、宽民力可以召和气。’闶曰:‘臣以为此召和气之一事耳,而其本乃在人君,有以感之,心正则气正,气正则天地之和气应矣。’上是其说。至言正名分与屯田之利为尤切。久之,出奉祠,复参东帅谋,求国子司业,引见,奏曰:‘陛下复兴太学,此帝王盛德事。’上曰:‘太学复兴,欲得学问渊源、德行纯正者为师表,故命卿。’因言:‘臣在京师,见太学辟雍皆有御书阁,今当依祖宗例,建阁以藏御书,愿时洒宸翰,加惠多士。’上许之。其任司成,论事为最详。兼权中书、起居二舍人,乃除礼部侍郎,以忤秦桧意,出为筠州,遂请挂冠居乡。每对士大夫唯举前言往行可师法者,未尝及时政得失、人物臧否,泛观经史、诸子百家,而绝意荣进,不戚戚于阨穷,享年五十七。”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高闶,字抑崇,鄞县人。绍兴元年以上舍选赐进士第,为秘书省正字。擢礼部员外郎,迁著作佐郎,以言者论罢。后召为国子司业。帝幸太学,秦熺执经,先生讲《泰卦》。胡五峰以书责之曰:‘阁下为师儒之首,不能建大论,明天人之理,乃阿谀柄臣,希合风旨,求举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平生志行扫地矣!’除礼部侍郎,出知筠州。卒赠少师,谥惠敏。


“先生从龟山于太学,胡文定访士于龟山,以先生为首称,由是知名。和靖将卒,先生执弟子礼求见,和靖辞以疾。及卒,门人王时敏、吕稽中等问师服于先生,以‘从宜’答之。著有《春秋集注》。是时有蒋处士,字季庄者,隐居慈溪,力排王氏新经,独穷遗经,不入城市。先生每积所疑如干条,则造访之,季庄不轻与人相接,闻先生至,倒屣迎之,小庐促膝,竟夕不倦。先生告辞,则季庄之数里而遥,论者交重之。”


清全祖望《鲒埼亭外编》卷十六《长春书院记》:“杨文靖公之在太学,吾乡士人从之者多,而高氏兄弟五人与焉。所造之大,礼部侍郎、少师宪敏公其渠也。吾读宪敏《春秋集注》,其发明圣人褒贬义例,远过于胡文定公。至今说《春秋》者以为大宗,其所集厚终礼,则朱子多采用之。


“是时有蒋处士者隐居慈水,力排王氏新学,独穷遗经,不入城市。宪敏每积所疑如干条,则造访之。季庄不轻与人相接,闻宪敏至,倒屣迎之,小庐促膝,竟夕不倦。宪敏告辞,则季庄送之数里而遥,论者交重之。是时秦氏当国,思陵临太学,宪敏讲《易》之《泰》,五峰疑焉,贻书非之。及秦梓守明州,求婚于宪敏不得,卒以见忤罢官,五峰始释然。盖大儒之砥砺名节,一步不苟,而宪敏之无愧良友,即其所以得统师门者也。


“吾乡学派导源庆历诸公,至于伊、洛世系,则必自宪敏始。而宪敏为司业,其时王氏之学虽替,然尚有如陈公辅辈,未能尽绝。宪敏以其师说,日与诸生发明之,其有功于伊、洛,尤为不浅。


“高氏家居湖上,其去长春门不半里,故书院以之为名。至宋末,而高氏子孙以为功德道场,诸志中所称长春观者是也。及高氏子孙散处,无复居湖上者,观又改而为庵,佛火经幢,比丘相对,曾谓宪敏之讲堂,乃至于此!


“嗟乎!高氏在宋世,衣冠最盛。疏寮之诗笔,竹墅之图画,至今皆有传者。然此特风流之鼓吹,尚在可有可无之列。宪敏之力肩正学,百世之师也。顾听其芜秽不治,则何忍矣。乃与同学诸公议,仍改为书院,以奉宪敏之祀,而配之以季庄。庶几诸生得为讲业之地焉。”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绍兴元年上舍释褐:高闶。”《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绍兴元年上舍释褐:高闶。”《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绍兴元年上舍释褐:高闶。”


高闶《宋故左朝奉大夫薛公墓铭有序》:“婿左朝散郎致仕、赐紫金鱼袋高闶撰并书。”注:是志撰于宋绍兴十六年(1146)。


汪大猷《宋故薛衡州妻令人王氏墓铭》:“五女,一早夭。其婿:左朝散郎、敷文阁待制高闶。”


注:最具参阅价值的高闶研究,首推陈晓兰《高闶及其<春秋集注>研究》。该文一方面在简介高闶生平的基础上,侧重于探究高闶对南宋儒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对高氏《春秋集注》内容、学术和政治观点及其特点加以梳理、介绍,这对于了解高闶的学术研究十分重要。类似文献有戴国祥《论高闶<春秋集注>的理学特色》(见于《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高闶的教育贡献还可见于辜筠芳《宁波教育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高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苑洛集

苑洛集

二十二卷。明韩邦奇撰。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朝邑 (今陕西大荔)人。正德三年 (1508)进士,累官至吏部员外郎,南兵部尚书。曾因以疏论时政,多次被诬奏怨谤,逮系寺官,屡起屡罢。韩邦奇性情刚直,尚气节,又嗜学,诸经子史及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之学,无不精悉,著有《苑洛集》、《易学启蒙意见》、《见闻考随录》等。此集初刻于嘉靖末年,共二十二卷;其中序二卷,记一卷,志铭三卷,表一卷,传一卷,策问一卷,诗二卷,词一卷,奏议五卷,见闻考随录五卷;集前有嘉靖三十一年(1552)孔天胤序,集后有同年张文龙跋。韩邦奇虽不着意于诗词,但作品能反映现实。如《富阳谣》是其任浙江佥事时所作,用 “富阳江之鱼,富阳江之茶,鱼肥卖我子,茶晋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的诗句,切中时弊,颇有自己的特色。有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真一金丹诀

真一金丹诀

真一金丹诀,北宋王常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叙内丹法诀,作者自称其丹诀出自唐代钟离权、吕洞宾及施肩吾真人。分丹法为三种。其一为清虚无为炼神之法,乃神仙抱一之道,以目牛返性,混合道元为要。其二为胎息炼元气复本还元之法,乃富国安民之道,以精神内守脐元为要。其三为全形之法,乃强兵战胜之道,以金木间隔,龙虎交媾,炼黑水金丹为要。三种丹法之后有、「炼神法」、「炼气法」、「炼形法」三首歌诀。书末附《胎息节要》,论述胎息行炁要诀。

医脉摘要

医脉摘要

本书上、下两卷,署为"萧廉泉先生所著"。同社陈龙池君,从友人李宇仁君处录示。李君酷嗜医籍,亦在旧书肆中所得原署"希琴叠研斋主人手抄",未刊稿也。其间,鉴别证候之疑似,并验舌诊脉之方法,附以时方歌、药性赋,为医学入门之阶梯,与第一集第五种《医阶辨证》互相发明。古今医籍中不可多得之作,惜未审萧先生何许人也有知者,应惠函相告,俾表扬以志勿谖。

论语通释

论语通释

一卷,清焦循著。本书将《论语》的内容择出十五个专题,每题一篇进行通释。十五篇为:释一贯忠恕、释异端、释仁、释圣、释大、释学、释多、释知、释能、释权、释义、释礼、释据、释君子小人。该书认为,历代儒生释《论语》,多失孔子的本旨,而原因在“未尝以孔子之言参孔子之言也”。此书以孔子之言参孔子之言为主,“复以孟子之言参之”,“佐以《易》、《诗》、《春秋》、《礼记》之书,或旁及荀卿、董仲舒、扬雄、班固之说”(《前序》)。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仁恕是圣人之道的核心与全部内容,“所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以此。故其道大,其事易。”今存《清代学术丛书》第一册。

鸳湖用禅师语录

鸳湖用禅师语录

鸳湖用禅师语录,清妙用说,悟进.悟元等编。卷首有序。卷上收住福建宁府普明禅寺语录、机缘、拈古、颂古、像赞、法语,卷下收书启、偈颂、杂著、行状、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

安乐集

安乐集

《安乐集》是宣扬西方净土思想教义的佛教著作。初唐僧人释道绰作。二卷。分十二大门,广征博引诸经论,论述净土法门为易修易证、应时应机的唯一法门,劝人发愿求生西方,修念佛三昧。书首云:“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书中所引经论著作共五十六部,计经四十四部、律一部、论八部、释三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被收入历代佛教藏经中,近代南京金陵刻经处有单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由石峻、楼宇烈等先生选编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 中,将本书编入第2卷第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