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闶

- 姓名:高闶
- 别名:字抑崇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明州鄞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153
- 民族族群:
高闶[kàng](?-1153)字抑崇,明州鄞县人。登绍兴元年上舍释褐第。初授秘书省正字,时朝廷欲颁《儒行》、《中庸》二篇授天下学子,高闶以《儒行》篇词学不纯,故求只颁《中庸》篇,朝廷许之。而后又为国子司业,时高宗兴太学,高闶上奏,定立科举试次、学制,遂成定例。高宗幸太学,高闶主讲《周易》之《泰卦》,为胡寅所责,终因与秦桧不和,遭贬斥。卒年五十七,谥宪敏。
高闶在乡名望甚重,对《春秋》颇有研究,与薛氏、汪氏等甬上大族皆有交往。高氏一族居鄞之月湖,近长春门,后世皆以长春书院、长春观纪念。
其著作有《春秋集注》,历来为《春秋》学之名著,被后世学者视为大宗。其传本现以《四明丛书》本为通行本。
宋楼钥《攻媿集》卷五十一《息斋春秋集注序》:“吾乡四明,庆历皇祐间杜、杨、二王及我高祖正议,号五先生,俱以文学行谊。表率于乡。杜先生又继之,讲明经术,名公辈起,儒风益振,厥后伊洛二程先生之兴,得其传以归者惟故礼部侍郎高公。公天资纯笃,济以勤敏,师友渊源,学问精诣。入上庠,登舍选,已有盛名。诸公贵人争欲婿之,拂衣而归。建炎二年升补上舍,绍兴改元德音,免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十三年,高宗初建太学,遴选名儒为四方所推服者为少司成,公实应选。士子云集,凡学之规则,皆所裁定。明年三月,车驾幸学,讲《易·泰卦》于上,前擢贰卿,将向用矣,以直道忤时宰,一斥不复。家居累年,中寿而殁。洎端明汪公登从班,奏言公学行出处之详,始诏复次对官诸子,而公之名愈显矣。自顷王荆公废《春秋》之学,公独耽玩遗经,专以程氏为本,又博采诸儒之说为之集注,其说粹然一出于正,犹未行于世也。仲子得全知黄州,始取遗稿刻之而属钥以序。钥生长外家汪氏,于公有连,虽生晚不及承教,而犹拜公床下。窃闻之公既投闲,杜门屏居,略不以事物自撄,日有定课,风雨勿渝,此书之所以成也。呜呼!泰山孙公明复著《尊王发微》,深欲明夫子褒贬之旨。伊川先生则谓后世以史观《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自有《春秋》以来,未有发此秘者。公亦曰:‘仲尼惧先王经世之法坠地莫传,欲立中制,俾万世可以通行,故假周以立王法,而托始于隐公焉。且以文武之道期后王,以周公之事业望鲁之子孙也。以此推之,《春秋》固非一王之法,乃万世通行之法也。’其推明伊川之意类如此,昔曾子每诵夫子之言,则必曰:‘吾闻诸夫子。’子夏使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曾子罪之。说者曰:‘言其不称师也。’
“观公之序直引伊川之序,不更一辞,可谓称师而知其所本矣。伊川有序而传未成,公之书成而未有序,此当属之深于《春秋》者。钥何人而敢预此,黄州言之再四,窃幸因得托名于不腐,乃弗敢辞。公讳闶,字抑崇,子孙能守家法,其兴盖未艾也。”
宋袁燮《絜斋集》卷八《跋高公所书孝经》:“《孝经》一书,百行之根源也。赠特进四明高公,尝亲笔之,以授其孙,传之至今。特进乃春官贰卿介弟,贰卿以学行之粹,著称于绍兴间,与秦丞相相忤,终其身不复用。屏居乡闾,士之得于亲炙,有所启发者多矣,况其同气之亲乎?”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七《官联上》:“著作佐郎……绍兴以后三十五人:……高闶,字抑崇,四明人,太学元丰法上舍,治《书》,七年闰十月除,八年三月为祠部员外郎。”
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官联下》:“校书郎……绍兴以后五十六人:……高闶,七年二月除,闰十月为著作佐郎。……正字……绍兴以后八十二人:高闶,五年二月除,七年二月为校书郎。”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高闶》:“高闶字抑崇,明州鄞县人。绍兴元年,以上舍选赐进士第。执政荐之,召为秘书省正字。时将赐新进士《儒行》、《中庸》篇,闶奏《儒行》词说不醇,请止赐《中庸》,庶几学者得知圣学渊源,而不惑于他说,从之。
“权礼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面对,言:‘《春秋》之法,莫大于正名。今枢密院号本兵柄,而诸路军马尽属都督,是朝廷兵柄自分为二。又周六卿其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官属犹得专达。今一切拘以文法,虽利害灼然可见,官长且不敢自决,必请于朝。故庙堂之事益繁,而省曹官属乃与胥吏无异。又政事之行,给、舍得缴驳,台谏得论列。若给、舍以为然,台谏以为不然,则不容不改。祖宗时有缴驳台谏章疏不以为嫌者,恐其得于风闻,致朝廷之有过举。然此风不见久矣,臣恐朝廷之权反在台谏。且祖宗时,监察御史许言事,靖康中尝行之。今则名为台谏官,实无言责,此皆名之未正也。’
“寻迁著作佐郎,以言者论罢,主管崇道观。召为国子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帝曰:‘士习诗赋已久,遽能使之通经乎?’闶曰:‘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今宜以经义为主,而加诗赋。’帝然之。闶于是条具以闻。其法以六经、《语》、《孟》义为一场,诗赋次之,子史论又次之,时务策又次之。太学课试及郡国科举,尽以此为法,且立郡国士补国学监生之制。中兴以后学制,多闶所建明。
“闶又言建学之始,宜得老成以诱掖后进。乃荐全州文学师维藩,诏除国子录。维藩,眉山人,精《春秋》学,林栗其高第也,故首荐之。新学成,闶奏补试者六千人,且乞临雍,继率诸生上表以请。于是帝幸太学,秦熺执经,闶讲《易·泰卦》,赐三品服。胡寅闻之,以书责闶曰:‘阁下为师儒之首,不能建大论,明天人之理,乃阿谀柄臣,希合风旨,求举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孰甚焉!平生志行扫地矣。’
“闶少宗程颐学。宣和末,杨时为祭酒,闶为诸生。胡安国至京师,访士于时,以闶为首称,由是知名。闶除礼部侍郎,帝因问闶张九成安否,明日,复以问秦桧,桧疑闶荐。中丞李文会承桧旨劾闶,出知筠州,不赴,卒。初,秦棣尝使姚孚请婚,闶辞之。其著述有《春秋集传》行于世。”
《乾道四明图经》卷二《人物》:“高闶,字抑崇,唐宰相智周后,世家广陵,高祖赞襄始居明。闶幼颖悟不凡,八岁诵经史,通其义。或问‘得时则驾’出何书?闶曰:‘非《史记》、《老子》传乎?’客惊异之,谓其父钦臣曰:‘此儿当兴君门户。’
“弱冠入辟雍,继升太学,屡中魁选。初。课试文格尚对偶,闶特变为古文,又先群彦,一时文格遂复元丰、元祐之旧,以校定最优充举录。宣和中,置讲议司,领以大臣,辟官属,日夕讲义天下事,太学公试用为策题,闶对为‘天下事当令天下人议之’,时以为至言。
“建炎初,试上舍,中优等。绍兴改元,赐进士第,释褐,诸公方欲荐引,继丁内外忧。服除,执政交章称闶议论简正,明于治体,可以居经筵劝讲之地。五年春,有旨与行在差遣,令内殿引见,进札有曰:‘人君不难用臣下之谋猷,而难于不忘臣下之规戒。’改左承奉郎,除正字,论荐举之弊与天下之势,最急者在机会。又请止赐新恩进士《中庸》篇,而《儒行》篇虽间与圣人意合,实出汉儒杂记,非圣人格言,乞勿赐。又请预严水战之备,皆蒙听纳。后摄礼部外郎,因上殿奏事论及和气,上曰:‘朕见士大夫议论,以为轻徭薄赋、安民心、宽民力可以召和气。’闶曰:‘臣以为此召和气之一事耳,而其本乃在人君,有以感之,心正则气正,气正则天地之和气应矣。’上是其说。至言正名分与屯田之利为尤切。久之,出奉祠,复参东帅谋,求国子司业,引见,奏曰:‘陛下复兴太学,此帝王盛德事。’上曰:‘太学复兴,欲得学问渊源、德行纯正者为师表,故命卿。’因言:‘臣在京师,见太学辟雍皆有御书阁,今当依祖宗例,建阁以藏御书,愿时洒宸翰,加惠多士。’上许之。其任司成,论事为最详。兼权中书、起居二舍人,乃除礼部侍郎,以忤秦桧意,出为筠州,遂请挂冠居乡。每对士大夫唯举前言往行可师法者,未尝及时政得失、人物臧否,泛观经史、诸子百家,而绝意荣进,不戚戚于阨穷,享年五十七。”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高闶,字抑崇,鄞县人。绍兴元年以上舍选赐进士第,为秘书省正字。擢礼部员外郎,迁著作佐郎,以言者论罢。后召为国子司业。帝幸太学,秦熺执经,先生讲《泰卦》。胡五峰以书责之曰:‘阁下为师儒之首,不能建大论,明天人之理,乃阿谀柄臣,希合风旨,求举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平生志行扫地矣!’除礼部侍郎,出知筠州。卒赠少师,谥惠敏。
“先生从龟山于太学,胡文定访士于龟山,以先生为首称,由是知名。和靖将卒,先生执弟子礼求见,和靖辞以疾。及卒,门人王时敏、吕稽中等问师服于先生,以‘从宜’答之。著有《春秋集注》。是时有蒋处士,字季庄者,隐居慈溪,力排王氏新经,独穷遗经,不入城市。先生每积所疑如干条,则造访之,季庄不轻与人相接,闻先生至,倒屣迎之,小庐促膝,竟夕不倦。先生告辞,则季庄之数里而遥,论者交重之。”
清全祖望《鲒埼亭外编》卷十六《长春书院记》:“杨文靖公之在太学,吾乡士人从之者多,而高氏兄弟五人与焉。所造之大,礼部侍郎、少师宪敏公其渠也。吾读宪敏《春秋集注》,其发明圣人褒贬义例,远过于胡文定公。至今说《春秋》者以为大宗,其所集厚终礼,则朱子多采用之。
“是时有蒋处士者隐居慈水,力排王氏新学,独穷遗经,不入城市。宪敏每积所疑如干条,则造访之。季庄不轻与人相接,闻宪敏至,倒屣迎之,小庐促膝,竟夕不倦。宪敏告辞,则季庄送之数里而遥,论者交重之。是时秦氏当国,思陵临太学,宪敏讲《易》之《泰》,五峰疑焉,贻书非之。及秦梓守明州,求婚于宪敏不得,卒以见忤罢官,五峰始释然。盖大儒之砥砺名节,一步不苟,而宪敏之无愧良友,即其所以得统师门者也。
“吾乡学派导源庆历诸公,至于伊、洛世系,则必自宪敏始。而宪敏为司业,其时王氏之学虽替,然尚有如陈公辅辈,未能尽绝。宪敏以其师说,日与诸生发明之,其有功于伊、洛,尤为不浅。
“高氏家居湖上,其去长春门不半里,故书院以之为名。至宋末,而高氏子孙以为功德道场,诸志中所称长春观者是也。及高氏子孙散处,无复居湖上者,观又改而为庵,佛火经幢,比丘相对,曾谓宪敏之讲堂,乃至于此!
“嗟乎!高氏在宋世,衣冠最盛。疏寮之诗笔,竹墅之图画,至今皆有传者。然此特风流之鼓吹,尚在可有可无之列。宪敏之力肩正学,百世之师也。顾听其芜秽不治,则何忍矣。乃与同学诸公议,仍改为书院,以奉宪敏之祀,而配之以季庄。庶几诸生得为讲业之地焉。”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绍兴元年上舍释褐:高闶。”《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绍兴元年上舍释褐:高闶。”《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绍兴元年上舍释褐:高闶。”
高闶《宋故左朝奉大夫薛公墓铭有序》:“婿左朝散郎致仕、赐紫金鱼袋高闶撰并书。”注:是志撰于宋绍兴十六年(1146)。
汪大猷《宋故薛衡州妻令人王氏墓铭》:“五女,一早夭。其婿:左朝散郎、敷文阁待制高闶。”
注:最具参阅价值的高闶研究,首推陈晓兰《高闶及其<春秋集注>研究》。该文一方面在简介高闶生平的基础上,侧重于探究高闶对南宋儒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对高氏《春秋集注》内容、学术和政治观点及其特点加以梳理、介绍,这对于了解高闶的学术研究十分重要。类似文献有戴国祥《论高闶<春秋集注>的理学特色》(见于《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高闶的教育贡献还可见于辜筠芳《宁波教育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高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别尔金小说集
《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作家普希金创作的小说集,首次出版于1831年10月。小说集共收入《射击》、《暴风雪》、《棺材匠》、《村姑小姐》和《驿站长》五个短篇。这些短篇均写于1830年9月,均用“伊凡·彼得罗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因而成集时定名为《别尔金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由五篇短篇小说组成,作者假托乡间地主别尔金来叙述五个故事。《射击》写一个小城驻军军官西尔维握因争出风头与人结仇而准备复仇的故事。西尔维握为人豪爽,仗义疏财。为了报仇他忍辱负重,但是却在报仇之时离开,因为引起仇人心理上的惊恐已经达到了他的复仇目的。最后他把生命留给了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斗争。《暴风雪》讲的是一个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在暴风雪的天气里外出与心上人成婚,不料由于天气恶劣,她误与别人成婚,多年后两位互不相识的“夫妻”再次相遇。《棺材匠》描写一个棺材匠人由于职业的特点而形成的自私、孤僻的性格。他不由自主地希望病人快死,用次等木料代替优质木料做棺材欺骗顾客,又怕别人对自己的职业蔑视嘲笑。《驿站长》讲述驿站长维林处于俄国官衔的末流,因为社会地位低下他不得不忍受种种屈辱。可是给他带来最大打击的是他的爱女与骠骑大尉私奔。他担心女儿,急忙赶到彼得堡寻找,却被大尉撵出门外。回来后驿站长借酒消愁,忧伤成疾而死。《村姑小姐》中的贵族小姐打扮成村姑模样,巧遇贵族青年,擦出爱的火花。两人经历小波折后,真相揭晓,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圆满结局。
出租
一九二○年五月十二号的下午,索米斯从自己住的武士桥旅馆里出来,打算上考克街附近一家画店看一批画展,顺便看看未来派的“未来”。他没有坐车。自从大战以来,只要有办法可想,他从来不坐马车。在他眼睛里,那些马车夫都是一群没有礼貌的家伙;不过现在战争已经结束,马车又有点供过于求起来,这班人遵照人性的习惯,又开始变得有点礼貌了。虽说如此,索米斯仍旧不痛快他们,心灵深处总把这些人和过去阴暗的记忆看成一个东西;而现在,就如他这个阶级所有的人一样,隐隐又把他们和革命看成一体了。大战期间,他曾经有一个时期相当焦急;和平后有一个时期焦急得还要厉害;这些经历都产生了一种顽强的心理后果。
台案汇录辛集
本书分六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八集,称为「台案汇录辛集」。所有档案,统由「明清史料」戊编选录。其中主要以清嘉庆年间「艇盗」蔡牵事变为中心,而以道光年间中英鸦片战争期中有关台、澎防御事项为附。计前五卷共收七十六件,全与「蔡变」有关;后一卷收有十二件,即为防御英人关系文件。书末,录附「清史」「李长庚、王得禄、邱良功、许松年、黄标合传」(附录一)及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抄本「王得禄行述」(附录二)。按此等人物均与蔡牵事变有关,王得禄且预防御英人之役。
船山思问录
船山之学博涉多方,若要对其思想有一个鸟瞰式的把握,《思问录》可作首选。此书分为内外二篇,内篇是对自家基本哲学观点的陈述,外篇则是申说对具体问题的看法。《思问录》是船山学说主要观点的浓缩,可与《张子正蒙注》互相发明。
天隐和尚语录
十五卷,天隐圆修说,通问等编。卷之一湖州上柏山报恩禅院语录,卷之二湖州乌瞻山法济禅院语录,卷之三荆溪磬山语录之一,卷之四荆溪磬山语录之二,卷之五荆溪磬山语录之三,卷之六拈古,卷之七举古别古,卷之八征古代古,卷之九颂古,卷之十颂古机缘,卷之十一普说复问,卷之十二书法语,卷之十三法语偈颂,卷之十四歌诗,卷之十五杂着赞佛事行由林间或问(另刻行世)。
地藏菩萨十斋日
敦煌遗书藏本。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约二百余字。该书谓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十日各有神祇下巡人间,于该十日持斋各念定光如来等十佛,可得免若干种灾,除罪若干劫等。反映了从印度六斋日到中国十斋日的发展及中国佛教的日常宗教活动。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载,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