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

罗洪先
  • 姓名:罗洪先
  • 别名:字达夫,号念庵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吉水人
  • 出生日期:1504
  • 逝世日期:1564
  • 民族族群:

罗洪先(1504-1564),明理学家。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父循,山东按察副使。早年师事黄弘纲、何廷仁,后亦就学于李中。上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至阴阳、算术,无不深究。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撰修,次年请告归。后召拜春坊左赞善,因上疏议获罪,削籍为民后回归故里。严嵩为相时,曾召其复出为官,坚辞不就。嘉靖43年(1564)卒,隆庆改元后,赠光禄少卿,谥号文恭。(据《明儒学案》。《明史》作:隆庆初卒,谥文庄。)洪先幼时闻王守仁讲学,即非常向往,及得到守仁讲学笔录,日夜阅读废寝忘食。后聂豹倡导归寂之说,遭众人非难,惟独洪先深谙豹旨,自辟石莲洞,静坐沉思,3年足不出户。此后,经常外出求师访友,无论僧道俗家,只要志同道合便与之结交。其学以阐述守仁“致良知”之说为主要内容,但几经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宗陈献章。形成了以陈献章的致虚主静、李中的默坐存养和魏校的复归静根为主线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方法与修养学说。主张通过静坐、思考,恢复到原本存在的寂然无欲之体;第二阶段与守仁门下高足王畿交往甚密,接受了王畿所主张的良知现成学说,开始对原先所学产生怀疑,认为只要顺着良知本体自然而然地发展,不添加任何人为的因素,便可达到“自然无欲”的境界。第三阶段崇信聂豹的学说,从信良知转变为致良知,主张良知虽然原本就存在,但必须通过静坐思考等锻炼与修养,才能重新体认与复归良知,要“不以良知为足,而以致之为功”。(《夏游记》)他认为良知不必通过“学”和“行”来取得,只要静坐归寂即可,即耳目越是闭塞,受外界的干扰就越少,心灵就越是纯真,所得到的良知也就越充分。从而将王学的致良知要通过学、思、行才能得到的思想体系割裂开来,片面地选择了“主静以复之”的致思路径;第四阶段是他独创体系的时期。开始由寂静主义转变为经验主义,主张寂感合一,主寂通感。即寂和感是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其中寂为主要,感为次要。追求良知,不能单纯从静寂中求得,也要取之于感应,但首先应做到寂,只有在保持内心纯一清净的状态下,才能对外界事物有所感应,才能做到“随动随静”。也就是说,归寂不是目的,而是遇事从容不乱,胸有成竹。同时,晚年的罗洪先还将“济天下”当作己任,为改革政治、整顿社会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有着较大的影响。《明史》卷283有传。著作有《冬游记》、《念庵集》等。

罗洪先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甘泉先生续编大全

甘泉先生续编大全

文集,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三十三卷,嘉靖三十四年刻,万历二十三年修补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日本外史

日本外史

22卷。作者赖山阳。讲述自源平之乱以来至德川幕府末期的日本历史。叙事简赅、议论明通、褒贬微显、文笔生动,足以透视作者的史学思想和学术风格。是书出版以后,后人有众多编纂,及至在中国的翻刻和流传。这一由日本人所撰写的汉文著作及其流布中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史书,可称中日文化交流的“标本”。

福建省例

福建省例

《福建省例》为清代福建的地方行政法规汇编,由福建省布政司陆续整理、编印,颁行各属作为处理地方行政事务的基本依据,现存版本大约刊行于同治末年(约1873-1874)。中国古代法律为完整的法律体系,地方立法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补充和辅助国家法律实施的作用。地方立法的具体细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法制建设水平。

两汉笔记

两汉笔记

《四库简目》:《两汉笔记》十二卷,宋钱时撰。皆评论《汉史》,前数卷,论颇苛刻,类胡寅《读史管见》,后数卷乃渐近人情。其谓井田封建必不可行,识在南宋讲学诸人之上。《四库总目》:《两汉笔记》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宋钱时撰。此书皆评论《汉史》,嘉熙二年,尝经奏进,前有尚书省劄称十二卷,与此本合。叶盛《水东日记》以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两《汉书》旧文为纲,而各附论断于其下。前二卷颇染胡寅《读史管见》之习,如萧何收秦图籍,则责其不收六经。又何劝高帝勿攻项羽,归汉中,则责其出于诈术。以曹参文帝为陷溺于邪说,而归其过于张良。于陆贾《新语》,则责其不知仁义。皆故为苛论,以自矜高识。三卷以后,乃渐进情理,持论多得是非之平。其中如于张良之谏封六国后,论封建必不可复,郡县不能不置,于董仲舒请限民名田,论井田必不可行,于文帝除肉刑亦不甚以为过。尤能涤讲学家胸无一物,高谈三代之窠臼。至其论董仲舒对策以道之大原不在天而在心,则金谿学派之宗旨。论文帝以客礼待呼韩邪,论光武闭关谢西域,皆极称其能忍善让,则南渡和议之饰词。所谓有为言之者,置而不论可矣。

春秋金锁匙

春秋金锁匙

一卷。元赵汸撰。此书撮举孔子之“特笔”与《春秋》之大例,以事之同类者互相推勘,研究其异同,以明其属于正例变例。如以隐二年“无骇帅师入极”与桓十一年“柔会宋公盟于折”合为一条,其下云:“春秋以前征伐之不下于大夫也,而大夫专兵自无骇之帅师入极始;春秋以前礼乐之权不下于大夫也,而大夫专盟自柔之会宋盟折始。圣人于无骇去其氏者,谨大夫专兵之始也;于柔去其氏者,谨大夫专盟之始也。”又如以庄十三年“齐侯宋人会于北杏”与庄十五年“宋齐伐郳”合为一条,其下云:“伯主专天下礼乐之权,自齐桓北杏之会始;伯主专天下征伐之权,自齐桓伐郳之役始,《春秋》于北杏之会人四国之君者,谨其从佝之始,所以不与伯主礼乐之权也。于伐郳役加采于齐上者,谨其楼诸侯之始,所以不与伯主以征伐之权。”其书大旨以《春秋》之初,主于抑诸侯;《春秋》之末,主于抑大夫;中间齐晋主盟,则视尊王与否而进退之。其书体例与宋沈棐《春秋比例》大体相近。现存元刻本、《学海类编》本、孔氏微波榭刻本、《学津讨原》本、《翠琅玕馆丛书》本、光绪《藏书堂丛书》本。

居士传

居士传

五十六卷。清代知归子撰。知归子,是彭绍升亦称彭际清之法号。该书收集从后汉到清康熙年间在家奉佛的人士(男性)三百一十二人的传记,编成列传体裁的专传或合传五十五篇,成为记载历代居士比较完备的一部书。作者在节取佛书,如《佛祖统纪》、《佛祖通载》、《传灯录》、《续传灯录》、《五灯会元》、《东林传》、《往生传》、《居士分灯录》、《先觉宗乘》、《居士禅灯录》,以及《弘明集》、《广弘明集》、《佛法金汤》等书的基础上,又引用了史、传、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编成列传,详述每位居士学道的经历,不局限于一家之言,一宗一派的范围,加以融会贯通历述其详。此书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起笔,至四十年 (1775) 完成,历时五年,凝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具体体裁上,分为专传、合传、附传三类。专传有十七人,合传有二百一十九人,附传有七十六人。编次大致依时代先后次序,郑一、卷二,为后汉、三国和两晋,共有十二人。卷三至卷十一,为两晋、南北朝、隋唐,共有四十六人。卷十二,为南北朝、唐、宋、明,共有十二人。卷十三至十九,为唐代,共有二十六人。卷二十至卷三十四,为宋、元,共有八十三人。卷三十五、卷三十六、为金、元,共有十人。卷三十七至卷五十二,为明代,共一百一十三人。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为明、清,共有十人。卷五十六,载有《知归子传》,即撰者本人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