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

罗洪先
  • 姓名:罗洪先
  • 别名:字达夫,号念庵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吉水人
  • 出生日期:1504
  • 逝世日期:1564
  • 民族族群:

罗洪先(1504-1564),明理学家。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父循,山东按察副使。早年师事黄弘纲、何廷仁,后亦就学于李中。上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至阴阳、算术,无不深究。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撰修,次年请告归。后召拜春坊左赞善,因上疏议获罪,削籍为民后回归故里。严嵩为相时,曾召其复出为官,坚辞不就。嘉靖43年(1564)卒,隆庆改元后,赠光禄少卿,谥号文恭。(据《明儒学案》。《明史》作:隆庆初卒,谥文庄。)洪先幼时闻王守仁讲学,即非常向往,及得到守仁讲学笔录,日夜阅读废寝忘食。后聂豹倡导归寂之说,遭众人非难,惟独洪先深谙豹旨,自辟石莲洞,静坐沉思,3年足不出户。此后,经常外出求师访友,无论僧道俗家,只要志同道合便与之结交。其学以阐述守仁“致良知”之说为主要内容,但几经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宗陈献章。形成了以陈献章的致虚主静、李中的默坐存养和魏校的复归静根为主线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方法与修养学说。主张通过静坐、思考,恢复到原本存在的寂然无欲之体;第二阶段与守仁门下高足王畿交往甚密,接受了王畿所主张的良知现成学说,开始对原先所学产生怀疑,认为只要顺着良知本体自然而然地发展,不添加任何人为的因素,便可达到“自然无欲”的境界。第三阶段崇信聂豹的学说,从信良知转变为致良知,主张良知虽然原本就存在,但必须通过静坐思考等锻炼与修养,才能重新体认与复归良知,要“不以良知为足,而以致之为功”。(《夏游记》)他认为良知不必通过“学”和“行”来取得,只要静坐归寂即可,即耳目越是闭塞,受外界的干扰就越少,心灵就越是纯真,所得到的良知也就越充分。从而将王学的致良知要通过学、思、行才能得到的思想体系割裂开来,片面地选择了“主静以复之”的致思路径;第四阶段是他独创体系的时期。开始由寂静主义转变为经验主义,主张寂感合一,主寂通感。即寂和感是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其中寂为主要,感为次要。追求良知,不能单纯从静寂中求得,也要取之于感应,但首先应做到寂,只有在保持内心纯一清净的状态下,才能对外界事物有所感应,才能做到“随动随静”。也就是说,归寂不是目的,而是遇事从容不乱,胸有成竹。同时,晚年的罗洪先还将“济天下”当作己任,为改革政治、整顿社会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有着较大的影响。《明史》卷283有传。著作有《冬游记》、《念庵集》等。

罗洪先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本书收录:厦门通信〔1〕 厦门通信(二)〔1〕 《阿Q正传》的成因〔1〕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1〕 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1〕 厦门通信(三)〔1〕海上通信

幸生录

幸生录

1册。五知老人撰。1909年(宣统元年)夏月初刻,1914年冬月续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是书封口题“思怡斋杂著续集”,首页第一行题“思怡斋幸生录一卷”,第二行署款“五知野史稿”,书末题“五知老人记”,尾页有“受业世侄李鸿穗、苏长铭校刊”。是书作者姓名不详待考,但据是书所记活动,可以推知作者在义和团运动时期为京官。是书记载北京失陷后,慈禧太后偕同光绪皇帝出逃以及败兵溃勇沿途抢劫事,皆为作者亲闻目睹。删掉是书所记辛亥革命一则资料,现已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的《义和团史料》。

金刚经部旨

金刚经部旨

金刚经部旨,二卷,清灵耀撰,有科文。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南海寄归内法传

凡四卷。全称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略称南海寄归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唐朝义净于咸亨二年(671)自广州至印度留学,学成归国途中于南海尸利佛逝国撰写本书,并录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及杂经论等十卷,托大律禅师赍送回国。本书为研究印度、南海诸国与佛教教团组织、戒律之贵重资料,其序文亦叙述当时部派佛教与大乘教团分布之情形。大乘有中观、瑜伽,小乘有有部、正量、大众、上座等根本四部。书中又收集若干当代所流行之赞佛歌。本书内容分四十章,即:破夏非小、对尊之仪、食坐小床、餐分净触、食罢去秽、水有二瓶、晨旦观虫、朝嚼齿木、受斋赴请、衣食所须、着衣法式、尼衣丧制、结净地法、五众安居、随意成规、匙箸合不、知时而礼、便利之事、受戒轨则、洗浴随时、坐具衬身、卧息方法、经行少病、礼不相扶、师资(师徒)之道、客旧相遇、先体病源、进药方法、除其弊药、旋右观时、灌沐尊仪、赞咏之礼、尊敬乖式、西法学仪、长发有无、亡则僧现、受用僧衣、烧身不合、傍人获罪、古德不为等。日本江户时代饮光(慈云尊者)之解缆钞八卷为本书之注释书。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菩萨授记品第一。报应受供养品第二。授记辟支佛品第三。出生菩萨品第四。饿鬼品第五。诸天来下供养品第六。现化品第七。比丘尼品第八。声闻品第九。诸缘品第十。每品十缘,故有百缘。

藏要

藏要

三辑,欧阳渐、吕澂编校。支那内学院于1929年出版第一辑,1935年出版第二辑。1985年,金陵刻经处将尚未完成的零本编为第三辑,与前两辑一起成套出版,十册。另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和上海书店的影印本。《藏要》系支那内学院禀承杨文会编辑《大藏辑要》、进而对历代大藏经作整理考订的遗训,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原计划从全部藏经中精选要典,分为六辑,然后以之为基础彻底整理全藏。这一工作自1927年开始。编校采取刻校、译校、类校三周校勘方式,汉文本取南宋后思溪藏本为底本,勘以北宋福州及高丽新雕版,订正注明误文夺字。尽量搜罗国外校印的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及康藏各种刻本的藏文大藏经,对译文中错落晦涩之处,对照标注。并取有关义解之异籍参证,分清段落,剖析章句,阐明学说上的相关联系。对重要义理,用提要体裁写成叙,概括其大意,说明各书的传承和变化。最后仅编成三辑,共收书七十种,四百余卷,其中作出叙文者仅二十余种。第一辑收《大般若经第二分舍利子般若》等大乘经十种,小乘经一种(《杂阿含经缘起诵》),及《菩萨戒本》、《十诵比丘戒本》等戒律三种,《中论》等大小乘论十一种。第二辑收《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经》等大小乘经八种,《四分戒本》等律六种,《十二门论》等大小乘论十三种。第三辑收《大般若经第十六分》等经十一种,《清净毗尼方广经》等律二种,《十住毗婆沙论》等论十种。该书编校方法科学严谨,校勘精细,标点准确,甚便于阅读研究,堪称最佳的佛经校勘本、精选本。印行后获得国内外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