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祥

- 姓名:张宗祥
- 别名:名思曾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海宁硖石人
- 出生日期:1882
- 逝世日期:1965
- 民族族群:
张宗祥(1882—1965),名思曾,后慕文天祥为人,改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别署支那志士、钱如意馆主,海宁硖石人。少时与蒋百里一起勤奋苦读,俱文采斐然,齐名乡里。长大成才,各有贡献,硖石镇上流传“文有张冷僧,武有蒋百里”之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秀才,二十八年中举人。先后任教于硖石开智学堂、桐乡桐溪学堂、嘉兴府中学堂和秀水学堂,以讲授地理出名。三十三年应聘至浙江高等学堂任教,又兼两级师范学堂和杭州府中学课。在两级师范学堂,与鲁迅、许寿裳一起领导反对封建顽固的监督夏振武(绰号“木瓜”)的斗争,获得胜利,号称“木瓜之役”。宣统二年(1910)赴京应试,得一等,任大理院推事兼教清华学堂地理课。辛亥革命后,在浙江军政府教育司工作。1914年,任教育部视学。1915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运动。后兼任京师图书馆主任,负责整理故宫运出的大量古籍,埋头两年,成善本书目4卷,纠正了版本目录学家的不少讹漏。1922年,任浙江教育厅厅长。鉴于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乱中受损,迄未恢复,乃奔走沪、杭募款,组织人力去京补抄。历时两年,抄得4497卷,补齐残缺。当时将实行中等学校三三制,宗祥悉心规划,归并整理原有学校。又筹建浙江大学。1925年,调任瓯海道尹,任内创办平民识字夜校。1926年冬,定居上海,专事抄校古籍。1931年,赴汉口任平汉铁路局秘书。抗战期间随局内迁,后到重庆,任职于交通部。不久,入中国农民银行。并担任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委员,对该书在抗战中安全转移和胜利后运回杭州出力不少。建国后,历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省文史馆副馆长、西泠印社社长,并任浙江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浙江省委常委等。
张宗祥治学谨严,经其精心校勘的古籍有300多种,已出版的有《说郛》、《国榷》、《罪惟录》、《越绝书》等。生平抄书成癖,边抄边校,往往夜以继日;运笔如飞,一昼夜能抄2万余字,一生抄校9000余卷。书法学李北海,兼融汉魏碑法,雄浑洒脱,一气呵成,流传颇广。亦善画,印有《冷僧书画集》。工诗能文,精鉴赏,通晓医药、戏曲、文学、史地等。著有《书法源流论》、《续明文海》、《临池随笔》、《医学浅说》、《临症杂谈》、《本草简药方》、《清代文学史》、《铁如意馆随笔》以及《卓文君》、《浣纱记》等。昆曲《十五贯》亦系其所改定。同时十分重视乡邦文献,海宁学者著作经其校订的有500多卷。1957年,将硖石藏书2000余册捐赠给海宁县图书馆。
猜你喜欢的书
一园文集
一园文集六卷,外集一卷,清代广西全州学者俞廷举的代表性文学作品集,清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本书汇文百余篇,体式有说、论、辨、书、序、跋、文、传、记、赋等类,内容涉及政治、社会、教育、文化乃至医书、堪舆等诸多领域。
李叔同讲演集
本书为弘一大师李叔同佛学演讲集。弘一大师(李叔同)是我国近代文学家、艺术家、佛学大师。本书所收讲演内容包括:人生之最后、改过实验谈、授三归依大意、放生与杀生之果报等。
萧茂挺文集
一卷。唐萧颖士撰。萧颖士字茂挺,唐代散文家、诗人。兰陵 (今山东苍山)人。四岁知为文,十岁补太学生。通百家谱系及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 (735)十九岁时进士及第,对策为第一。曾任金坛尉,桂州参军。天宝初年,补秘书正字,与韦述、裴耀卿、席豫等友善,名扬天下。曾奉使至赵、卫间搜集遗书,久留不报,被劾免。后召为集贤校理。后又被淮南节度使任为扬州功曹参军,客死汝南。萧颖士工于诗文,与李华齐名,世称 “萧李”。他们都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主张文学 “尊经”“载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又好奖掖后进,名声远噪海外,连日本学者都愿拜他为师。其著作有《梁萧史谱》、《游梁新集》等多种。此书原集十卷,但宋元版本自明以来未见著录,清代各藏书家所收,均为旧抄本一卷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记:“此本为后人抄撮而成,非复十卷之旧矣。”《四库全书》所收也是一种抄本,其总目说,《唐志》载颖士 《游梁新集》三卷,《文集》十卷,《宋志》仅载 《文集》十卷,而 《游梁新集》已佚。此本前有曹溶名字二印,可能是曹氏所藏,仅有赋九篇,表五篇,牒一篇,序五篇,书五篇。史称其《与崔圆书》,今集中不载。《书录解题》所云柳并《序》,此本亦佚之。此集为后人抄撮《文苑英华》、《唐文粹》诸书而成,非复十卷之旧本。有旧抄本。
异域图志
《异域图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不著撰人名氏。后有明广信府知府金铣序,谓宋亦有应天府,疑是宋书。然书中载明初封元梁王子於耽罗,则为明人所作无疑。其书摭拾诸史及诸小说而成,颇多疏舛。如占城役属於安南,乃云安南为“占城役属”,殊不足据。其他叙述,亦太寥寥。
铁道游击队
长篇小说。刘知侠著。写于1952年至1953年,1954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被改编成电影、连环画、电视连续剧等,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作品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忍受日军的屠杀和蹂躏,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政委李正、队长刘洪、王强为首,组织了一支铁道游击队,同敌人进行勇敢斗争的故事,展示了游击队的产生、成长和壮大的过程。游击队员在枣庄、临城、津浦线上,捣洋行,打票车,扒铁路,拆炮楼,采取灵活多变、神速机密的行动,分化、瓦解、打击日军和伪军。同时,与当地农民武装相配合,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建立了微山湖游击队根据地。他们活跃在山东、华中地区的交通线上,英勇顽强地多次粉碎日军汉奸的疯狂”“扫荡”和“围剿”,从战略上配合了正规军的战斗,坚持到最后胜利,迫使日军铁甲列车部队投降。日军投降后,铁道游击队又投入到与蒋伪军斗争的行列中去。作品忠于生活,没有回避游击队内部两种思想的激烈冲突,而是从他们在与错误思想、与动摇叛变的斗争中,从历史的发展出发,歌颂了他们英勇机智、坚毅顽强的革命精神。小说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将党的领导和工人的自发斗争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阶级觉悟不断提高的工人阶级战斗集体,谱写了一曲抗战的凯歌。作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说书手法,写得质朴自然,线索分明,故事有头有尾,许多章节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故事与情节高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朱太守风雪渔樵记
杂剧剧本。明初避朱元璋讳,改“朱太守”为“王鼎臣”。简名《渔樵记》。元无名氏作。四折一楔子,末本。本事出《汉书·朱买臣传》。剧写朱买臣与渔夫王安道、樵子杨孝先交谊甚笃,朱买臣之岳父刘二公为激发朱买臣求取功名,一方面令其女玉天仙向朱买臣索休,一方面又暗地里将银两、衣服交与王安道,以资朱买臣进京应试。朱一举中第,授会稽郡太守,起初不认玉天仙,后经王安道说破就里,误会解开,夫妻遂和好如初。本剧通过描绘朱买臣的怀才不遇,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普遍的困顿和不满。剧情曲折,富有戏剧性。语言俏丽泼辣,风趣流畅,令人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