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全

- 姓名:孙福全
- 别名:字禄堂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北完县人
- 出生日期:1861
- 逝世日期:1932
- 民族族群:
孙福全(1861—1932),孙式太极拳创始人。清末民初武术家。字禄堂,世以字行。号涵斋。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资质聪颖,性情温和。幼从李魁元(亦作李奎垣)读书,兼习形意拳。苦练数载,尽得其术。继从李魁元之师郭云深学,并随郭游访,增广见闻。至北京闻程廷华精八卦掌,遂朝从程,暮从郭研习两家拳法。经多年揣摩,功夫深厚,享名于京。时人因其相貌清癯,身材巧小,动作轻灵,誉称为“活猴孙禄堂”。50余岁又从郝为贞学武式太极拳。晚年融会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创编成进退相随、圆活敏捷的孙式太极拳。他传习的形意拳,也吸收了八卦掌和太极拳的某些精微。清末应徐世昌招,至奉天省为内巡捕。1918年入总统府充校尉副官,寻更承宣官授陆军少校衔。1928年被南京中央国术馆聘为武当门门长,嗣改就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孙禄堂好研读周易、丹经,并借以阐发拳理。著有《拳意述真》、《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太极拳学》。
猜你喜欢的书
非此即彼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著作,1843年出版,共两卷。书中叙述了编辑爱尔密特偶然发现了两部手稿。一部是某个被称为“美学家”的人的手稿,一部是地方法官威廉的手稿。两部手稿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本书第一卷包括了“美学家”的手稿,第二卷收入了威廉的手稿。在两卷之间插入了一篇《诱惑者日记》。 作者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即美学的生活方式和伦理的生活方式。在美学的生活方式中,人不作任何真正的选择,只追求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人的活动没有任何目的。人只是情感和自然力的玩偶。在伦理的生活方式中,人却必须作出选择。在这里,禁欲主义和道德责任心占据了支配地位,人追求伦理上的完美。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恪守道德规范,严格区别善恶,并且可能为此献出生命。 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显然存在着冲突。作者认为,伦理的生活方式高于美学的生活方式。因为只要作出了选择,就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不管这种选择是否正确。 《非此即彼》是克尔恺郭尔匿名发表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著作。本书奠定了作者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先驱的地位。
哥伦布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哥伦布》林白水著。哥伦布,著名航海家。生于热那亚一毛纺织工之家。18岁开始航海生涯。1476年移居葡萄牙。笃信地圆说,试图开辟向西航行而抵东方的新航路。葡王对其航海计划不予采纳,乃于1485年移居西班牙,得西王斐迪南和女王伊莎伯拉资助,于1492年8月率约90名水手分乘3艘船,携西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自巴罗斯港出发西行,10月抵巴哈马群岛,又至古巴、海地等岛,翌年3月返西班牙,备受欢迎。后又于1493、1498、1502—1504年三次西行,抵加勒比海及中、南美沿岸,始终坚信所到之处即为印度,故名土著为印第安人 (意为印度的居民)。
经筵玉音问答
《经筵玉音问答》的作者是胡铨,其生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2),卒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此书流传版本不多,仅《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澹庵文集》本 。此书流传版本不多,仅《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澹庵文集》本 。
窥天外乘
一卷。明王世懋撰。此书为王世懋诸多著述之中较有价值的一部书。专论明代掌故、故事,中间参以作者之论断。许多记载持论公正,足资参考。尤其是关于明代掌故之记载与辨疑,较有价值。此书体例颇似《龙川略志》之体例。但《龙川略志》只记作者之所阅历之事,而《窥天外乘》则泛言明朝一代之事。其中关于“建文当复年号、修实录;景帝当称宗;兴献帝不当祔庙;仁宗、宣宗不宜以兴献帝之故而早祧”等条,持论皆正。同时他又对“宣德非建文之子、元顺帝非合尊子”等加以辨正,认为这些一出于建文故臣之口,一出于宋遗民之口,均未可信。另外书中所记关于佩袋官窑器之类,亦足资考证当时之掌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版本很多,有《王奉常杂著》本、《纪录汇编》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元明善本丛书》本等。
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
八卷。清 德申说,合哲等编(依驹本增入并印)。卷一收住贵州威青茅坡山云天禅寺语录、小参;卷二收请益法要;卷三收请益法要、机缘、行实;卷四收源流著颂;卷五收颂古;卷六收缘引、联芳偈;卷七收示偈;卷八收书问。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四十册。
阿育王传
凡七卷。西晋安法钦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记述阿育王之事迹及摩诃迦叶、优波鞠多等之因缘。共有十一品:(一)本施土缘,(二)阿育王本缘传,(三) 阿恕伽王弟本缘,(四)驹那罗本缘,(五)半庵罗果因缘,(六)优波鞠多因缘,(七)摩诃迦叶涅槃因缘,(八)摩田提因缘,(九)商那和修因缘,(十)优波鞠多因缘,(十一)阿育王现报因缘。其异译本有阿育王经十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为梁僧伽婆罗所译,共有八品: (一)生因缘,(二)见优波笈多因缘,(三)供养菩提树因缘,(四)鸠那罗因缘,(五)半庵摩勒施僧因缘,(六)佛记优波笈多因缘,(七)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八)优波笈多弟子因缘。其中,阿育王传之(一)、(二)、(五)、(十)等四品与梵文本 Divya^vada^na( E.B.Cowell, R.A. Neil 等出版于西元一八八六年)之第二十六章至第二十九章,及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及卷二十五为同本。又第四品鸠那罗因缘与西藏译之 Ku-na-lah!i rtogs-pa-brjod-pa 相当。此外,梵文本 Divya^vada^na 中,有关阿育王之纪传部分,西元一八四五年法人布诺夫(E. Burnouf)将之译成法语,并刊载于其所著之印度佛教史绪论(Introduction a` l"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中。藏文本之阿育王传说,法人菲尔(L. Feer)将之法译,题为阿育王传说(Le/gende du roi As/oka),西元一八六五年于法国巴黎刊行。又前述之 Divya^vada^na 之外,另有梵文本As/okavada^na ,英人密特拉(R. Mitra)于西元一八八二年在其著作尼泊尔佛教文学(Nepalese BuddhistLiterature)中译出其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