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罗洛普

特罗洛普
  • 姓名:特罗洛普
  • 全名:安东尼·特罗洛普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伦敦
  • 出生日期:1815.04.24
  • 逝世日期:1882.12.06
  • 民族族群:

安东尼·特罗洛普(1815.04.24~1882.12.06) 英国小说家。生于伦敦一个律师家庭,卒于伦敦。父亲性格古怪,业务不振。一家7口人靠母亲写作赚钱以维持生计;她共写了41部小说和游记,这种坚强勤劳的作风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由于家境贫寒,特罗洛普只能走读上学,受到富家子弟的歧视和凌辱。举家移居比利时后,父亲和一兄一姐相继死亡,生活困苦,这使他后来在小说创作中寄深切的同情于贫苦人民。他19岁进邮局,17年中一直从事枯燥无味的文书工作,时常还必须借债。这种窘迫境况后来真实地反映在他的小说《三个小文书》(1858)里。当他被派往爱尔兰管理乡镇邮务时,情况有所好转,结婚成家,并开始业余创作。但头两部描写爱尔兰市民生活的小说和一部历史小说均告失败。1851年,他又被派往英国西南部组织乡镇邮政,经常骑马驰骋于六七个郡之间,熟悉民间风俗习惯,以及乡民和牧师的生活情况。1855年发表一部以乡镇教区为背景的小说《养老院院长》,因而成名。此后,他在邮局任职,并继续写小说。英国的邮筒就是他在职期间发明设立的。


特罗洛普一生勤奋写作,共写了47部小说和一些游记、传记等。前期的主要作品是6部一组的“巴塞特郡小说”:《养老院院长》(1855)、《巴塞特寺院》(1857)、《索恩博士》(1858)、《弗拉姆利教区》(1861)、《阿林顿小屋》(1864)和《巴塞特最后的纪事》(1867)。这组小说以前两部最为著名,集中描写乡镇牧师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含蓄地揭发了教会中人事倾轧和尔虞我诈,同时穿插了爱情故事,勾勒出新兴资产阶级虚伪丑恶的面貌。


他成名之后,开始广泛结交,接触到伦敦上层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他后期转而描绘政界人士的生活。主要作品有6部一组的政治或议会小说,又名“巴里赛小说”:《你能原谅她吗?》(1864)、《费尼斯·芬恩》(1869)、《尤斯达丝的钻石》(1873)、《费尼斯重返》(1874)、《首相》(1876)和《公爵的子女们》(1880)。其中以《首相》为最佳。西方评论家认为小说的主人公巴里赛是以帕麦斯顿和J.罗素两位勋爵首相为模特儿写成的,他由财政大臣升到内阁首相,但由于他的夫人干预政治,致使其身败名裂而被迫下台。不少社会学家从特罗洛普这一组政治小说中找到许多有关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王朝社会真实情况的宝贵资料。除去上述两组小说外,特罗洛普晚年还针对当时社会上道德日趋败坏和资产阶级的生活腐化的现象,写成两部优秀的作品,一部是无情讽刺金融家和投机商的小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875),另一部是攻击私有财产和继承权的小说《斯卡包鲁一家》(1883)。


特罗洛普文笔隽永幽默,讽刺犀利,人物栩栩如生,故事发展自然流畅,叙述明净。他对事物的观察十分敏锐,在作品中又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并注入高尚的道德教育意义,他曾说:“一部小说的目的应寓道德教育于趣味性之中。”在政治上,他赞成社会改革逐渐实现,民主与教育渐渐在广大人民之中扩展开来,可以说不是个激进派。他虽然是个自由党人,可是在气质上更接近保守党人,因此他的小说也大多以喜剧来收场,善战胜恶,常情战胜非理性,安定的秩序战胜紊乱现象。


他由于在《自传》中公布了他每日坚持写作3小时,每一刻钟须写出250字,因而被当时的评论家认为是个文字匠,名次被排列在同时代的C.狄更斯、G.艾略特、W.M.萨克雷等小说家之后。直到他逝世50年后,经过一些知名的评论家对他的重新评价,他的声誉才重新恢复,作品也再度畅销。

特罗洛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皮尔士论符号

皮尔士论符号

收录了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名篇,如《论一个新范畴表》《信念的确定》《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等,意在为其符号学理论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貌。 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西方的个人主义,其对于民主、自由以及自由市场的信仰,很大程度上基于直接可得的对自我意识的信念。而皮尔士的符号学,正代表了对笛卡儿的二元论和洛克的自我意识信念的拒斥。 皮尔士的符号学否认思想具有脱离自然限制的绝对自由,它在准许思想进入实在世界的同时,使我们理解为什么思想、语言和文化使实在的历史力量成为可能。

文学论

文学论

文学理论专著。夏目漱石著。中译本1931年出版,张我等译。全书分5编,共30万字。基本内容如下:首先立足于文学本身特性,从什么是文学内容说起,然后又对文学内容的类别、特质、“数量的变化”、相互关系以及表现手段诸方面,做了层层递进的论述。最后着眼于社会心理,对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社会集合意识作了颇具特色的分析。关于文学内容的定义,提出了著名的〔F+f〕公式,即认识的要素〔F〕和情绪的要素〔f〕之结合构成了文学的内容。文学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简单的感觉要素和情绪的精神状态。还通过文学和科学的比较来说明文学内容的特质,认为文学家对事物采取综合的态度,其目的是创造、是抒情,所要求的是一种幻真、似真、仿真。本书的最后部分,提出了“社会集合意识”这一概念。认为社会集合意识是综合的结果,此种意识可分为3类,其一是模拟的意识,其二是能才的意识,其三是天才的意识。作者指出,社会集合意识受社会状态的暗示而变动,作家们也受到暗示,其创作中心也随之变动,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内容的文学作品。本书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针灸著作。清刘钟衡撰。不分卷。钟衡字时育,湘乡 (今属湖南) 人。见《内经》及历代流传的铜人图所绘人体脏腑,与实际检验多有不合,后受王清任 《医林改错》 启发。于光绪二十年(1894)至上海,购买大量西医书,遵循《医林改错》,参照西法,图绘脏腑,注其节略,并图绘十二经络部位,缀以歌诀而成此书。于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刊行。首载脏腑合图,如心肺合图、脾胃合图、肝与脾、肾与膀胱合图等,取其部位连属,不拘表里,依据西医,证诸中医。关于气化功用,则合参中外医说,间引 《内经》,以衡是非; 次为脉论,绘有全身脉管图; 再次叙十二经穴法分寸备考,亦分别绘图,并配以诸穴歌; 后为阳精论、阴经论、胎论等篇。末附小儿初生拔毒奇方。所绘诸图,精详细腻,吸取当时西医解剖学成就,对传统的脏腑描绘多有纠正,其论亦有可取之处。所述十二经穴,以歌配图,佐以筋脉。论理清晰明辨,且文图并茂,有一定参考和研究价值。有光绪二十五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石印本。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史著作。吴玉章著。1961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吴玉章,名永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四川荣县人。本书包括2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第1部分“论辛亥革命”,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全面论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并对同盟会政治纲领反满口号的革命性与局限性、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的形式、四川革命党人在保路风潮中最先发动武装起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问题,提出了开拓性的见解,被广大史学工作者所接受,亦被各种版本的教材所采用。第2部分“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回忆”。回顾了作者本人思想革命化的过程和亲身经历的主要革命活动。除诗序和跋外,根据时间顺序列有23个小标题,从“甲午战败,震动人心”;到“二次革命,继续追求真理。”在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作者高度赞颂了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徐锡麟、秋瑾、邹容、陈天华、龙鸣剑、王天杰和林觉民等人的革命业绩,如实地记述了汪精卫、陈璧君、胡毅生和陈炯明等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本书为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而作,是中国较早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辛亥革命史的专著。鲜明的无产阶级感情,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和不少科学的论断,构成了本书的特色,从而成为研究辛亥革命的指导性用书。

洪范传

洪范传

北宋王安石著。在对《尚书·洪范》的注释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见解。认为“五行”是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天地万物都由五行变化而生成。指出“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按即奇迹),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事物间的对立矛盾,“有耦”、“有对”。强调一切事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故“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将事物变化的形态概括为“相生”和“相克”,“其相生也,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提出视和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明则善视,故作哲,聪则善听,故作谋”,以善视、善听作为智慧的来源。对“五事”(貌、言、视、听、思),主张以“思”为主,肯定了人思维的作用。提出“愚者可诱而为智也”,“不肖者可革而为贤也”。对“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由先天命运决定的传统说法提出异议:“五福者,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使慕而欲其至。”但对封建等级制度持维护态度,“若夫贵贱有常分矣”。收入《王文公文集》。

释教正谬

释教正谬

1857年英国人艾约瑟写的基督教辟佛护教文献,三眼居士译。作者艾氏是英国基督教会宣教士。 据《佛光大辞典》的介绍,《释教正谬》网罗经典、教乘、释迦牟尼、轮回、三宝、沙门、十恶、功德、偶像、净土、观音、世界、诸天、地狱、瑜伽、持咒、宗门、止观、涅盘、无常等项,计二十章。现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目为7490号。 其写作的动机是因为佛教“皆拜其偶像,谓之象教,今吾耶稣正教,…以上帝之命,毋许崇拜偶像,故与彼教论辨。”它一方面通过推理论证佛教在上述十个方面的谬误,另一方面,更是以《圣经》为依据来批评佛教的理论和教义,如“保罗曰:‘当弃妄言老媪之谈,练习敬虔上帝之事。’”“彼得曰:‘舍耶稣别无救主,盖天下人间,更无锡他名,可以得救者也。’”本书是为数不多的基督教新教的辟佛宣教古籍,其特点是站在基督教立场上批判佛教,“究其由来,明其非上帝所证之教,所有谬误,细为指陈。”通过与基督教的对比来批判佛教,以基督教为正教,以佛教为“由学空言”,因而有失公允,这可能也是引起佛教界多有辨驳的原因。 佛教界辩驳此书者,有日本养鹈彻定之《释教正谬初破》、《释教正廖再破》各一卷、南溪之《释教正谬噱斥》二卷,南条神兴之《释教正谬辩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