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辛斋

- 姓名:杭辛斋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海宁县人
- 出生日期:1869
- 逝世日期:1924
- 民族族群:
杭辛斋(1869—1924),原名慎修,字辛斋、一苇,号夷则。海宁县人。早年曾在杭州府正蒙义塾读书,1889年县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1890年入北京国子监。后入京师同文馆,弃科举,习新学。1896年到天津,1897年与严复、夏曾佑等创办《国闻报》,鼓吹变法维新,与袁世凯多有交往。1898年上书光绪帝,条陈变法自强之策。戊戌政变后在《国闻报》以“视死如归”标题报道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消息,被清廷勒令停刊。1905年加入同盟会。不久到北京办《京话报》。1908年浙江巡抚增韫设立农工研究会,被聘为会长,并主办《农工杂志》。又与许行彬合办《浙江白话新报》,宣传民主革命。1911年10月与邵飘萍等在杭州创办《汉民日报》。浙江光复前夕参加光复会、同盟会骨干的密商聚会;11月4日杭州新军起义后只身入杭劝说旗营清兵放弃抵抗,使杭州全城顺利光复。1913年春当选为国会众议员,随即入京任职。入京后拒绝老熟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高官厚禄的诱惑,采取拥护孙中山的政治立场。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捕下狱,直到次年6月袁死后才恢复自由。1916年7月国会恢复,仍任众议员。1917年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出席国会非常会议,任非常国会议员。1922年第一届国会第二次恢复,再任众议员。曹锟贿选总统时到上海与部分南下议员进行反对活动。此后积极参加国民党改组活动。1923年当选为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浙江代表,但因病未能出席1924年1月20日在广州开幕的国民党“一大”。同月24日在上海去世。著有《杭氏易学七种》、《白话痛史》、《猪仔记》,编有《易藏丛书》(20卷)等。
猜你喜欢的书
藏金潭夺宝
一位年轻女士带着小孩和老人不远万里步行异国寻找自己的亲人,一个不惧生死、智勇双全的大英雄,面对死亡不禁留下了眼泪,也可以让一个没有丝毫信仰的、自私自利的人最后能够发自内心地去忏悔。为了得到藏金,各色人等纷纷齐聚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潭。印第安人大首领温内图轻轻触动了秘密机关,湖底开始显出本来的面貌,无数的黄金,让贪欲之人更加贪婪,一场生死抉择之后,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
严陵集
古代诗文总集。9卷。宋董弅编。此书所收皆题咏严州以及严陵山的诗文。卷1至5为诗,卷6有诗有赋,卷7至9为杂著、碑铭、题记。始于东晋谢灵运,终于南宋之初。此书为董弅任严州知州时所辑。董氏在《序》中称:“弅与僚属修是州图经,搜访境内断残碑版及脱遗简编,”“因得逸文甚多,”又得郡人喻彦先家藏书与州学教授沈愫广求备录,遂成此书。书中所收诗文多为题咏严陵山、七里滩、桐庐江、严陵钓台等名胜古迹之作,其中不乏写景状物、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孟浩然《经七里濑》、刘长卿《送张十八归桐庐》、杜荀鹤《钓台》、梅尧臣《咏严子陵》等。集中亦有误收之作,如司马光作于洛中的《独乐园钓鱼庵》,仅因首句用严子陵事而误收其中。此书另一可贵之处在于收录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和作品,如钱勰、张景修、陈轩、吴可几、范师道等,其中不少人的作品没有专集传世,仅借助此书才得以流传一二。有《四库全书》本。
西方美学史
高等学校文科专业教材。朱光潜主编。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964年出版。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史的专著。全书较系统地阐述从古希腊罗马到20世纪初各个时期西方各国美学思想的特点和欧洲数千年美学思想发展脉络,勾勒出西方美学史的大体轮廓,着重评介了流派多、成就高、影响大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和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的欧洲美学思想,其中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等约占全书的一半篇幅,从而既较完整又重点突出地反映了西方美学史的发展概貌。并在结束语中就“美的本质”、“艺术典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三个贯穿西方美学史的关键性问题作了理论概括,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该书资料翔实,力求运用第一手原始资料对西方美学史、美学家作忠实的介绍,语言简约明白,结构完整严谨,在表述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并努力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对西方主要美学流派、美学家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批判和评价。该书对我国开展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和美学理论、文艺理论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五代宋词选
《唐五代宋词选》(二册),1936年5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属“中学国文补充读本第一辑”。这个选本所选,作者在导言中说“侧重于所谓豪放一派”,来“激扬青年们的志气,砥砺青年们的节操”。我们据以重排,改正明显的错误,其他一仍其旧,以便读者与《唐宋名家词选》并读。
渔樵问对
理学著作。北宋邵雍著。1卷。其书设为问答,以发明义理。所言虽大抵习见之谈,然亦不乏精彩之处。朱熹认为:“其间尽有好处,非康节不能著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五)。对天地构架成因有独到见解,非止于阴阳消长的推论。明杨慎《铅丹总录》尝摘驳其中几条,恐未必尽是。
华严经感应传
全一卷。唐代胡幽贞刊纂。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原为法藏之弟子惠英编成二卷。建中四年(783),四明山胡幽贞重新整理成一卷。内容为华严经信仰者之感应事迹,可作为唐代华严经信仰之研究资料。明代袾宏之华严经感应略记、清代弘璧之华严感应缘起传、清代周克复之华严经持验记,皆为同类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