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

张道陵
  • 姓名:张道陵
  • 别名:
  • 性别: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34
  • 逝世日期:156年
  • 民族族群:

张道陵(公元34—156年),原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被尊为道教的创始人,是道 教最早支派之一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徒尊称之为张天师、祖天师或第一代天师。曾任江州令, 顺帝时(公元126—144年)与弟子前往四川鹤鸣山(或鹄鸣山)修道,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作道书24篇,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道教。因教徒入教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据《神仙传》载,张陵曾入太学,博通五经,后因感学五经无助于延年益寿,遂改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听说蜀人纯朴,蜀中又多名山,遂携弟子入川修道。他又擅长治病,不少人前来拜师,弟子多达数万。他立祭酒为首领,规定入教者需交纳米、绢等物品并参加规定的劳动。他还买药炼丹,能行仙术。后同弟子王长、赵升一起升天。合于正史,张道陵的基本活动是清楚的,可以确认为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子衡、孙鲁与张陵同称为道教的“三张”。


张道陵,道教中称“张天师”。作为历史人物,张道陵是后汉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三国志·张鲁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五斗米,……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葛洪《神仙传》叙张道陵身世更详细,说他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后觉儒学无益,便学长生之术,得黄帝九鼎法,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道书二十四种,并以符水为民治。自《神仙传》始,张道陵的形象开始仙化,该书载他之符水治病之术,乃神仙所授: “有天人下,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此道,不仅能治病祛邪,还可分形作数十人,最后修成仙道,升天而去。《神仙感偶传》中,张道陵已成了天界的中元大法师,中元大法师本为尹真人。但因“群凶扰乱中原,蚕食华夏”,老君命尹真人登连华宝台端坐,但见“万景昏暗”,又命张道陵上座, “良久,则奇彩异光,种种变化,天人交畅矣! 自是以道陵代尹。”这里的张道陵已与天神无异。张道陵是道教创始人之一,因此在民间很有影响,古代很多地方传说有张道陵的故事。如《四川忿志》记张道陵:“居鹤呜山炼丹修道,感老君,授以秘录,……功成道著,乃于半山崖跃入石壁中,自崖顶出,因成两洞。”“与夫人孙氏登云台峰,白日升天,年一百二十三岁。”《徐州志》亦记张道陵“入蜀得黄帝九鼎太清丹经,丹成饵之,时年六十,容貌益少。”在神仙传说中,张道陵还以收徒著称,他的徒弟,多达数万。对少数入门弟子,他往往要设法验其诚心。《神仙传》记有张道陵七试弟子赵升的故事,该故事在明代被写成小说,名“张道陵七试赵升”,收入《喻世明言》。说张道陵先后役使精灵变化为黄金、美女、大虫、乞丐等,赵升见金不取,见虎不惧,见色不动,存心济物,这才过关,得入张天师道门。

张道陵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夜读抄

夜读抄

一九三四年九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除序与后记外,收文三十七篇,计一九三一年二篇,一九三二年一篇,一九三三年九篇,一九三四年一至七月二十五篇。主要是《看云集》之后的作品。“夜读抄”原是一九二八年为《北新》杂志所写系列文章总的题目,但只发表了两次即中止了,原在此系列中之《游仙窟》后收入《看云集》。后记说:“《夜读抄》一卷,凡本文二十六篇,杂文十一篇,”系就是否“关于一种书”来划分,此处“杂文”含义自不同于从前用法,实际上均系文化批判之作。在周作人的众多作品中,《夜读抄》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从《夜读杪》真正开始,周氏由此建立了自己成熟定型的风格。

顺治云中郡志

顺治云中郡志

十四卷。清胡文烨等纂修。胡文烨,字德辉,山西永济县人,出身贡生,顺治七年(1650)从昌平知州升大同知府,九年(1652)又升为平阳巡道。按《云中郡志》云中郡为大同府之古名,来源始于秦,其地处边陲,秦汉以来,屡为胡人侵略。明洪武七年(1374)改元大同路为大同府后,充实武备,严紧边防,遂安然无事。自升府以后,领有四州七县。其志旧有明正德十年张钦修本,又有万历间知府汪承爵续修。顺治初年,胡文烨久购得明守汪承爵所纂《大同府志》,首尾三册,与郡之学博子衿辈,斤斤参稽,通牒报可,遂辑其事而纂修,志成于顺治九年(1652)。全书十四卷,分为:卷一至卷二方舆志:沿革、疆域、星野、山川、风景、形胜、古迹、风俗、封建、巡幸诸类隶之;卷三建置志:城池、公署、坊表、学校、仓驿、桥梁、祀典、陵墓诸类隶之;卷四食货志:赋税、丁役、物产诸类隶之;卷五秩官志:总督、巡抚、巡按、饷司、监司、守令、幕僚、教职、协将、都司、守备诸类隶之;卷六名宦志:忠烈、功业诸类隶之;卷七武备志:兵籍、饷籍、守御、征讨、边警、抚款、关塞、边堡、烽堠诸类隶之;卷八至卷十一人物志:征辟、甲第、乡举、里选、忠义、孝友、卓行、事功、文学,贞节诸类隶之;卷十二外志:侨寓、仙释、逆变、灾祥诸类隶之;卷十三至卷十四艺文志:碑记、题咏、跋诸类隶之。该志系据汪承爵本补辑而成。全编体例尚简洁,文笔雅驯。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经名: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据称系谷希子传。书诵读《曲素诀辞玉景内真金章》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不署撰者。经中称与《隐地八术》名同事异,又名 《太素三 元曲素诀辞玉景内真金章》。《道藏》中有《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 术经》和《上清曲素诀辞箓》,皆为六朝古上清经。该经述诵《曲 素诀辞》之法,盖亦为六朝古上清经。主要内容为上品、中品交 替各七章,无下品,并有《太素金真消魔内真咒》。劝人诵咒。

脉经

脉经

中国早期脉学诊断专书。王叔和撰。最早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刊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计10卷,97篇,约10万字。现存元、明、清和近代刻本、印本多种。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此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二十四脉,脉法,伤寒、热病、杂病、妇儿病证的脉证治疗等。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践,确立了寸口脉法,分雨、关、尺三部脉位和脏腑分配原则,解决了寸口切脉的关键问题。书中首次把脉象归纳为24种,并对每种脉的脉象,都作了具体的描写,并指出一些相类似的脉,使人们比较易于理解和掌握。

东林始末

东林始末

明蒋平阶撰。1卷。记明东林门户始末。 按年叙述, 起万历二十一年(1593), 终于崇祯十六年 (1643)。 只叙朋党攻击之事, 意在说明齐、 楚、 浙三党胜负。 梃击、 红丸、移宫三案之争,客、魏之祸,辽东经抚之争皆不记。

四分律

四分律

又名《四分律藏》、《昙无德律》。印度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戒律。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60卷。全律由四部分组成,故名。第一部分叙述比丘应遵守的戒律250条;第二部分叙述比丘尼应遵守的戒律348条及受戒、说戒两犍度。第三部分包括从“自恣犍度”到“法犍度”等十五种犍度。第四部分为房舍、杂两犍度及结集法、调部、毗尼增一。律中对比丘、比丘尼平日衣、食、住、行、修习、内部关系、对外关系、议事规则、僧团活动等各方面应遵守的戒律作详细说明,要求比丘、比丘尼在身、口、意三个方面都必须收摄身心,止恶生善,并对违犯戒律者应如何处理也作了明确规定。律中还保存许多佛教史实、印度社会状况史料,是研究古印度社会、佛教史及佛教教团生活的重要资料。亦为唐代律宗依据的基本经典,因此也是研究中国佛教的重要资料。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影响较大的注疏有:唐法砺《四分律疏》十卷、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或六卷、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唐怀素《四分律开宗记》十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