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曾寿

陈曾寿
  • 姓名:陈曾寿
  • 别名:字仁先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蕲水(今浠水)人
  • 出生日期:1878.09.07
  • 逝世日期:1949.09.01
  • 民族族群:

陈曾寿(1878.09.07~1949.09.01)中国近代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别署苍虬居士。湖北蕲水(今浠水)人。诗人陈沆曾孙。早年肄业于两湖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授刑部主事。光绪三十年,应经济特科,列高等,调学部,累迁员外郎、郎中。宣统三年(1911),授广东道监察御史。入民国后,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处。民国六年(1917)张勋复辟,授学部右侍郎,事败旋归。民国十四年,应逊帝溥仪召赴天津,又从至长春,以伪近侍处长管陵园事,于日寇之侵略常怀愤懑,且颇有自悔出任伪职之意。民国三十一年,卜居北平(今北京)。民国三十八年卒于上海。生平事迹见陈祖壬《蕲水陈公墓志铭》(《苍虬阁诗续集》卷首)、陈曾则《苍虬兄家传》(《双桐一桂轩续稿》)及谢永芳《陈曾寿年谱》(《词学》第35辑)。


陈曾寿是同光体后期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学《骚》《选》,后来则出入于韩愈、李商隐、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唐宋诸大家,不仅不以学宋自限,更有直追陶渊明之处。陈曾寿诗用字稳切,格调沉着,诗风兼有雄深雅健与悱恻缠绵之长,在情感表达上尤为独到,诗中时有忠愤之气,于精严中见真挚凄婉,如陈三立所云:“沉哀入骨,而出以深微澹远,遂成孤诣”(《苍虬阁诗钞题识》)。陈三立为陈曾寿诗集撰序,又说其意度略近于陶潜、韩偓及元好问,都是所谓“志深而味隐”者,甚而自叹弗如,“比世有仁先,遂使余与太夷之诗,或皆不免为伧父”(《苍虬阁诗序》)。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谓陈曾寿“秉忠悃之怀,写以深语,深醇悱恻,辄移人情,沧趣、散原外,唯君鼎足焉”。钱仲联则曰:“近人宗宋者,往往痩劲有余,丽泽不足,而《苍虬阁诗》独能以玉溪之神,兼韩、黄之骨,遂觉异彩飞扬。”(《近百年诗坛点将录》)最能道出陈曾寿诗之别开生面,自成一格。陈曾寿诗集中,以写景之作为最工,《湖上杂诗》《观瀑亭》等篇,俱为笔力矫健、寄意深微的佳作;咏菊、咏松等咏物诗,寄情于物,直朴而绚烂,亦为杰构。


此外,陈曾寿亦工词,雅重姜夔而主张圆融通达,尝编《旧月簃词选》,录唐宋人词以标宗旨。其词写情寓感,时见悲凉,并能以哲理入词,与其诗风同调。张尔田谓陈曾寿乃以诗为词,“颇能用思,不尚浮藻,然是诗意,非曲意,此境亦前人未到者”(《与龙榆生论词书》)。


陈曾寿之《苍虬阁诗》,初刊于民国六年,后陆续有增补续刊,以民国二十九年所刻10卷本为最善。陈曾寿身后,门人刊其遗作为《苍虬阁诗续集》2卷。陈曾寿之词集《旧月簃词》,有蒋国榜民国十年刊本、朱祖谋《沧海遗音集》刊本及1950年铅印本。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寅彭、王培军整理点校的《苍虬阁诗集》,兼收《苍虬阁诗》10卷、《苍虬阁诗续集》2卷及《旧月簃词》1卷,并辑补集外之诗词若干为《苍虬阁诗外集》,是目前收录陈曾寿作品最完备的版本。陈曾寿所编《旧月簃词选》,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陈文欣点校本,亦附收《旧月簃词》。此外,陈曾寿还编有《古今战事图说》,有光绪间铅印本。

陈曾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小丑之花

小丑之花

太宰治“人生三部曲” (《小丑之花》《小说灯笼》《津轻》)《人间失格》前传,带你重新认识太宰治。读了这本书,才能读懂《人间失格》。太宰治二十一岁时,在银座咖啡馆认识一有夫之妇,同居三天后,他俩吞下安眠药,在鎌仓投水自杀。结果太宰治获救,年仅十八岁的女方死亡。太宰治因而被控“帮助自杀罪”,后虽被判不予起诉,但他基于相约殉情却让女人独自死亡的罪恶意识,创作了《小丑之花》。《小丑之花》主角大庭叶藏与《人间失格》主角同名,描写的是叶藏殉情失败后进疗养院的事,但不同于《人间失格》中叶藏的自卑、怯懦、颓废,《小丑之花》里的的叶藏,年轻、冲动又骄傲。太宰治在这篇作品里,剖析了他日后的巅峰之作《人间失格》里看似消极颓废,实际上却在绝境中求活的主角大庭叶藏的心路历程,还透露了许多关于写作的秘密。这本书不仅展现出了太宰治不为人知的侧面剪影,更为日后的《人间失格》留下了诸多余韵。另收录有太宰治记录镰仓自缢未遂经历的《狂言之神》;与《小丑之花》《狂言之神》同属“虛構的徬徨”三部曲的《虚构之春》;第一届芥川奖入围作品《逆行》;

吴兴志

吴兴志

一作《嘉泰吴兴志》。地方志。南宋谈钥撰。20卷。宁宗嘉泰元年(1201)成书。吴兴,县名,今属浙江。此志网罗古今旧闻,采核当时情况,分门别类,厘然成编,可供研究当地地方史。但草率成书,尚未尽善。今有《吴兴丛书》本,1990年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即据以影印。后宋代又有周世南等所撰《吴兴志续编》,今仅存清代范锴辑本1卷,收入《范声山杂著》。

真迹日录

真迹日录

书画著录著作。明代张丑编撰。五卷。主要版本有乾隆二十八年池北草堂刻本、《知不足斋》刻本、《四库全书》本、《述古丛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艺术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等。本书为《清河书画舫》续著,对于所见历代书画赏鉴的汇录。由于采取随见随记方法著录,所以没有按书画作者时代顺序排列,基本上是以各家所藏为序。著录书画名迹的作者名称、款识题跋,间有品评赏鉴之语。与《清河书画舫》相比,有所简略。其中与《清河书画舫》重复著录的书画,有数十件,乾隆年间《知不足斋》本刊刻时皆删去,而存其目。对于字句有详略异同者,则两本并载。本书汇录的题跋和作者的评鉴足资研究者参考。对于了解古代书画名迹在当时收藏流传情况及鉴定考证也有一定意义。

莅政摘要

莅政摘要

二卷。清陆陇其辑。陆陇其(1630—1692),字稼书,初名龙其,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嘉定、灵寿知县,官至监察御史。他为官清廉,鲠直不阿,严于律己,且崇奉程朱理学,贬斥王学,受到清世宗、高宗父子的表彰,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个从祀孔庙的理学名臣,赐谥清献,追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本书是他在任时摘取前人嘉言懿行、有裨国计民生者,手集成帙,死后一直为其家属收藏。道光十九年(1839)由其裔孙陆震刊刻出版,目的在于使天下后世知其一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心”(《跋》)。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宋胡太初原本,分尽己、临民、事上、远嫌等十七篇,主要总结了包括用人、立法、理财、刑罚、弭盗等在内的为官之道;下卷详细地叙述了明代万历年间句容县知县陈于王、嘉善县知县李陈玉的政绩及其理政经验,最后收录了刘士林的《治河要略序》,说明作者把治河放在突出的地位。本书初为抄本一册,道光年间刊行,有光绪壬午 (光绪八年,1882)津河广仁堂校本。

御定孝经注

御定孝经注

福临御定,蒋赫德纂注。1卷。顺治十三年(1653)成书,有《四库全书》本行世。清世祖福临以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帝王全面接受汉文化熏陶,深悉以传统道德治理国家之重要,决心以孝治天下。该书之出版、颁行,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治国思想。书前《御制孝经序》阐述孝对国家、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作者说:“朕惟孝者首百行,而为五伦之本,天地所以成化,圣人所以立教,通之乎万世而无斁,放之于四海而皆准。至矣哉,诚无以加矣!”但就是这样一个十分严肃、十分重要的问题,却与人人息息相通,“其渊源实本于因心,溯厥初生咸知孺恭,虽在颛蒙即备天良”。因此,“位于尊卑,人无贤愚,皆可以与知而与能”。是人生固有的本性。它是在身体力行中实现,“非语言之间所得而尽也”。虽然孝植根于人心,但“觉世之功必赖夫圣人之训”。只有在圣贤启迪之下,孝方能成为自觉之行动。孔子之《孝经》便是因此而作。作者又说,自己在治理国事之余,曾再三研读,认为《孝经》一书,“其言近而旨远,理约而该博”,可为立身行道、移风易俗所遵循,“诚万世不刊之懿矩,百圣不易之格言”。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不可一日阙者”。但自汉朝以来,为该书诠释作注者日渐增多,却往往不得要领,良莠俱存,于孔子作经之本意,均有未当。有鉴于此,乃纂辑此书,“集古今之注更互考订,其得中而窾綮者采辑之,其妄逞而臆说者删除之”。同时于“流览之余,时获一是或足以补未发之蕴者,辄为增入,聊备参观”。以达到“发矇启锢,四方亿兆咸知效法,而允迪共底于大顺之休焉”的目的。通观全书作者之目的达到了。该书共18章,约1万余字,每章之下均以一句话点明主旨。正文则以简洁之词注释析义,清晰明确,甚便阅览。《四库全书》提要称该书“用石台本不用孔安国本,息今古门户之争也,亦不用朱子刊误本,杜改经之渐也。义必精粹而词无深隐,期家喻户晓也。”这是对该书特点的恰当评论。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清咫观述,又云鷄园水陆通论,出楼阁丛书。见新编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