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古

- 姓名:李好古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李好古,西平(今属河南省)人,一说为东平(今属山东)人,一说为保定(今属河北省)人。官南台御史,元至正八年在世。据元·钟嗣成《录鬼簿》载,所作杂剧三种:《巨灵神劈华岳》、《赵太祖镇凶宅》、《张生煮海》。今存《张生煮海》。《词林摘艳》辑存散曲套数〔双调?新水令?落红满地暮春天〕。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孤松挂月”。明?贾仲明〔凌波仙〕吊李好古云:“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标题尘外三生簿。《镇凶宅》赵太祖,《劈华山》用工夫,《煮全海》张生故。撰文李好古,暮景桑榆。”著有杂剧3种,都是神仙故事,今仅存《沙门岛张生煮海》1种,《赵太祖镇凶宅》及《巨灵神劈华岳》都已亡佚。
《录鬼簿》吊词说:“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标题尘外三生簿。《镇凶宅》赵太祖,《劈华山》用功夫。《煮全海》张生故。撰文李好古,暮景桑榆。”这里点明了他所写的三个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臣灵神劈华岳》、《赵太祖镇凶宅》。其中至少有两个是神话题材。还说他博学能文,腹内有万卷诗书,所作文字足以流传后世。
《张生煮海》是流传下来的李好古的唯一杂剧。题材系根据民间神话传说和金院本加工改写而成。剧作写秀才张羽寄居东海石佛寺,晚上弹琴散心,有龙女琼莲前来偷听,张羽爱上龙女,请求结为夫妇,龙女很倾心,约定八月十五日招他为婿。琼莲回龙宫后,龙王不许。张生思念心切,前去海边寻访,但渺无踪迹。这时,东华仙姑降临,传给他法术,送给他银锅、金钱和铁勺,告诉他煮沸海水,就可逼龙王招亲。于是张羽便在沙门岛上架锅扇火,煮得大海沸腾,龙王无法,只好请石佛寺长老做媒。剧本第四折指出:“愿普天下旷夫怨女,便休教间阻,至诚的一个个皆如所欲。”说明只要有移山填海的决心和毅力,一定可以取得爱情的胜利,剧中张羽能够突破旧礼教的束缚,敢于和封建统治势力作斗争,这一形象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李好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化史
本书原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的大学讲义,内容科学严谨、广博独到,且观点条理清晰,行文通俗易懂、人人能读,深受学界好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文化史经典著作。全书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共十八个部分。尽管已经出版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本书在同类题材领域,仍然是学术性与通俗性生动结合的典范,其历史地位至今难于超越。对于想要了解本国文化的读者来说,本书实为一部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指南之书。
颜乐堂记
庐陵胡则颜名其所居堂曰颜乐,其志固望希于大贤君子之地乎!间求记于余。嗟乎,其可以易言哉!夫颜之乐,极其学之所至,心与道一,而于出处动静从容安适,无往而不得,斯其所为乐也,其可以易言乎?然颜之乐,虽乐其在己者,其心盖未尝一日而忘利民也。孟子称禹、稷、颜子同道,道在是,即心在是,得其心,而后可以言其乐也。
纂得确
李义山以滑稽巷谈撰《杂纂》书一卷。载列事条,中情极确。继后,王君玉、苏子瞻、黄允交俱仿其意,各有续纂,而确当亦不逊于义山。予读诸纂,其间事系于身心家国者甚少,因另辑十类。篇目俱以一正一反,两两并列,令读者知某某为宜当行,某某为宜当戒,则举止有所凭式。较之前人《杂纂》,似有益也。辑成此书,以俟异日后有感发,再加增续。省庵徐先生见而高声谓予曰:“纂得确!”予乃不遮厚颜,即以此三字名其书。天基石成金撰。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
《上清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真诰》卷二十称东阳章灵民得东晋许翽所书「回元隐道经一卷」,当即此篇。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太上回元谢罪之道」,亦称隐元内观之法。其法以六甲之旬六丁之日,平旦入室,存思八星(太星、元星、真星、纽星、纲星、纪星、关星、帝星)之神及北斗七星之神,向诸星斗之神忏说七祖及自身罪过,求其消除罪愆,解脱死籍。据称行此道法可列名上真,得成仙道。
风雨桐江
当代长篇小说。司马文森著。作家出版社1964年出版。这部小说描写了1935年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桐江一带侨乡人民对敌斗争的事迹。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刺州地区的革命组织,由于叛徒的出卖,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破坏,特支书记陈鸿被杀,地下党员宋日升等20多人被捕,斗争形势极为艰难。上级党委派老黄同志接替陈鸿的工作。老黄和德昌互相合作,一面坚持城市的合法斗争,一面坚持把斗争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发动广大群众,在青霞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他们办起了《农民报》,成立打狗队,利用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部队的矛盾,巧妙地促使敌人内斗,逐步消灭地主武装,处置了叛徒,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一代新人蔡玉华、许三多等人迅速成长,成为革命根据地的基干,知识分子黄洛夫也经久考验,成为出色的人物。反面人物许大姑、吴启超、周维国的形象也勾勒得逼真、生动,富有个性。
续文献通考
中国古代官修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乾隆三十年(1767)完成初稿,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间定稿,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为影印精装2册。本书为《文献通考》之续书,共250卷,分类大致与《文献通考》相同,仅在《郊社考》中分出《群祀考》,《宗庙考》中分出《群庙考》,总共为26考。本书系以王圻所编《续文献通考》为基础,加以扩大和充实而编成,记载宋宝庆元年(1225)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所收资料比较丰富,除采自正史外,还引用了诸家文集、史评、语录和说部的资料,对研究宋元明时期尤其是明代的经济、政治制度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与《续通典》和《续通志》相比,本书是修成最早也是修得较好和较有价值的一部。作为本书编修基础的王圻《续文献通考》,成书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仅万历年间刊行过,传世之本较少。王圻字元翰,上海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其《续文献通考》共254卷,除与《文献通考》相同之24考外,新增了节义、谥法、六书、道统、氏族、书院6考,共分30考。记载南宋嘉定末年至明万历初史事,所收资料较多,明代资料尤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资料缺乏细致的考证,分类也不够恰当,内容较杂乱,错误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