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昺

- 姓名:邢昺
- 别名:字叔明
- 性别:男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
- 出生日期:932年
- 逝世日期:1010年
- 民族族群:
邢昺(bǐng)(932年-1010年)北宋初经学家。字叔明。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生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卒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太平兴国初年,擢《九经》及第,授大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不久,召爲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后历任尚书博士、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金部郎中、司勋郎中、翰林侍讲学士、工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熟悉农事,认爲当时民有四大灾害:“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灾”。又认爲“岁必有其一,但或轻或重耳。四事之害,旱暵爲甚,盖田无畎浍,悉不可救,所损必尽” (见《宋史·邢昺传》)。博通儒学经典,曾经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传》、《穀梁传》及《孝经》、《论语》、《尔雅》三经《义疏》。又在东宫及内庭,侍讲《孝经》、《礼记》、《论语》、《书》、《易》、《诗》、《左氏传》,据传疏敷引之外,多以时事爲喻,深被嘉奖。昺是促使汉学转向宋学的重要人物,其治学既用力于章句训诂名物,又注意阐述经典之义理。对汉学以来关于“天”的观念予以改造,否定 “天” 的目的性和意志性,认爲 “天本无体”,“天本无心”,强调天道自然,称:“天之道,生生相续,新新不停,故曰日新也。以其自然而然,故谓之道。”(《论语正义·公冶长》)又对人性加以新的解释,谓 “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或仁或义,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其实自然”(同上)。以此爲据而反对董仲舒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的“性三品”说,主张人性禀赋自然而生,其初始状态相差无几,人之善恶之别乃后天所成:“性所谓人所禀受以生而静者也。未爲外物所感则人皆相似,是近也。既爲外物以感则习以成性,若习于善则爲君子,若习于恶则爲小人,是相远也。故君子慎所习。”(《论语正义·阳货》)诸如此类之说,皆与后来程朱理学思想相似或相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其学说:“今观其书,大抵剪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是疏(指《论语正义》)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说出而是疏又微。”《中兴书目》曰:“其书于章句训诂名物之际详矣,盖微言其未造精微也。然先有是疏而后讲学诸儒得沿溯以窥其奥,祭先河而后海,亦何可以后来居上,遂尽废其功乎。”此说足证邢昺思想及其学术的过渡性质。《宋史》卷四百三十一有传。主要著作有 《论语正义》、《尔雅正义》、《孝经正义》,均收入《十三经注疏》 中。
猜你喜欢的书
阿蒂尔•兰波
兰波——一个神话般的名字——他的生活与他的作品一样非同凡响。 他重新引领了诗歌的进程,首先深刻影响了法国诗歌,继而是世界诗歌。 一个多世纪以来,兰波的“通灵”诗学及其实践拓展了作家意识的边界。 事实上,他正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现代文学”的一个象征。 伊尼德•斯塔基博士是牛津大学法国文学的研究者。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兰波的研究,随着新的手稿材料和其他信息的发现,她三次修订了这部兰波传记。
勿庵历算书记
一卷。清梅文鼎撰。梅氏著述推步之书计六十二种、算书二十六种,是编将各书撰写的主旨加以题解式的说明,其中述及古今中外历术诸家之源流得失,颇为客观。梅氏自著亦可从中得其大概。有知不足斋本,八千卷楼有抄本。
遁甲演义
四卷,明程道生撰。“遁甲”为古代术数之一种,亦称“奇门遁甲”、“奇遁”,起于《易纬乾凿度》所载太乙行九宫之法,溯其源则为《洛书》;神其说者谓出自黄帝、风后及九天玄女,固属无稽。此术当南北朝时已颇流行。其法:以九宫为本,以日生于乙,月明于丙,丁为南极、为星精,故乙丙丁曰三奇;又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甲为阳之首,故以甲统之,隐于六仪之内;又有八门、九星。视甲之加临所示吉凶以趋避之,故名“遁甲”,即《后汉书》章怀太子注所谓“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或云“遁甲”即“循甲”,言以六甲之循环以推论命数。此书辞约旨该,于遁甲之法及用奇置闰之要论述颇详;又论本命行年当乘本局中之吉星以生旺,亦发他书所未言,故为后世主遁甲者所习用。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名臣经济录
明黄训编。五十三卷。黄训,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嘉靖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本书辑录自洪武至嘉靖九朝(内缺建文一朝)名臣经世之言,分开国、保治、内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十二门,每门各有子目,保存了有关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许多珍贵史料。有明代新安刊本及《四库全书》本。
日讲礼记解义
六十四卷。是编为康熙帝讲晏旧稿,未及成帙,乾隆元年,始诏令儒臣排纂颁行。康熙有言: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又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诚以礼者,范身之是而兴行起化之原也;天之生人,品类纷纶,莫可纪极,圣人起而整齐之法,于天则,于地顺,于人达,于时协,于鬼神斟酌损益,以定其品节限制。俾天下化其好逸恶劳之心,而予以从善弃恶之道。康熙帝以为《礼》、《乐》之纲有三历,日有三千,大者在冠、昏、丧、登、朝、聘、射、案之规,小者在揖让、进退、饮食、起居之节,循之则君臣上下赖以序,夫妇内外赖以辨,父子兄弟、婚媾姻娅赖以顺。而反之则尊卑易位,等杀无章,家未有能齐,而国未有能治者。故曰:动容中礼而无德备矣,治定制礼而五道成矣。其推演经文,发挥畅达,而大旨归于谨小慎微,自敬德以纳民于轨物,《解义》之敷陈虽出于众手,而推衍详明,阐释本于旧稿,于经国之方颇有训戒。有内府刊本。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宋师会述,希迪注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