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捷耶夫

法捷耶夫
  • 姓名:法捷耶夫
  • 全名: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
  • 性别:
  • 国籍:苏联俄罗斯
  • 出生地:加里宁州基姆雷市
  • 出生日期:1901年12月24日
  • 逝世日期:1956年5月13日
  • 民族族群:

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1901年12月24日一1956年5月13日),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加里宁州基姆雷市。父亲是农民,母亲和后来的继父是医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1908年全家迁居远东地区,他的童少年时代是在南乌苏里边区苏昌溪谷度过的。1912~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开始接近布尔什维克党,并参加党的地下革命活动。 1918年9月入党。 1919~1921年参加远东游击队,同日本干涉军和高尔察克白匪作战。1920年游击队改编为红军时被提升为旅政委。1921年2月,以远东地区代表的身份出席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大会期间,参加镇压喀琅施塔得叛乱受重伤,于同年9月复员,进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4年起,先后在库班、罗斯托夫和莫斯科等地做党的工作。1921年开始创作,写了中篇小说《泛滥》(1923)和短篇小说《逆流》(1924,后更名《阿姆贡团的诞生》)。这些作品都以远东地区的革命和内战为题材,突出表现了党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作用;虽然不太成熟,但为日后创作奠定了基础。1927年发表描写国内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毁灭》,“提供了国内战争的广阔的、真实的画面”(高尔基)。同年被调到莫斯科,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30年代写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1930~1937)、短篇小说《地震》(1934)和《贫与富》(1936)等。《最后一个乌兑格人》原计划为6卷,反映远东地区的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中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已完成的4卷勾画出革命初期滨海地区广阔的生活画面,塑造了工人出身的共产党领导人彼得·苏尔柯夫的形象。《地震》和《贫与富》描绘了30年代远东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还写了回忆性特写《与拉佐的会见》(1937),《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1938),再现了传奇式英雄拉佐和军事统帅伏龙芝的动人形象。卫国战争时期任《真理报》战地记者。1944年出版的《封锁期间的列宁格勒(日记摘抄)》,描述了列宁格勒人民为保卫祖国与希特勒法西斯进行的顽强斗争。1943~1945年创作著名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1947~1951年又做了较大修改,使之更臻完善。法捷耶夫一生写过不少文学论文,后收入文学论文集《三十年间》(1957)。1926~1932年曾是“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领导人之一;1934年任苏联作协筹委会副主席,作协成立后任主席团委员;1939~1944年任苏联作协总书记、理事会主席;1954~1956年任苏联作协书记。两次获列宁勋章。1949年曾率领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法捷耶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铁流

铁流

《铁流》是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创作的描写苏俄内战中库班红军千里转战经过的长篇小说。1931年由曹靖华翻译为中文,鲁迅为译本做序,称赞它是“鲜艳的铁一般的鲜花”。小说描写了真实历史事件。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一度在全俄境内普遍夺取了地方政权。但随着协约国英法美日列强开始大规模支援白军乃至直接登陆参加苏俄内战,苏维埃俄国在东、西、南、北四境迅速遭到白军与协约国干涉军的打击而大幅度撤退。1918年夏季,南俄塔曼半岛的红军——“达曼军”,主要由新罗西斯克的工人与黑海舰队革命水兵3万人组成,在四面楚歌境况下,带领被库班哥萨克富农和邓尼金与波克罗夫斯基白军残害的红军家属和革命群众2.5万人,从格连吉克出发,沿黑海海岸线南下至图阿普谢,再沿图阿普谢-阿尔马普尔铁路翻越高加索山脉,沿途突破白军包围,收容途径各地的溃散红军与革命群众,千里转战,最终与北高加索红军主力会师的事迹。反映了苏俄内战期间的阶级斗争风暴中的生死搏斗,表现了一群溃军与大批随军群众由乌合之众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铁流”的过程,塑造了坚定勇敢的革命领袖郭如鹤(Кожуха)的形象。

会昌一品集

会昌一品集

文集。一名《李文饶文集》,又名《李卫公文集》。唐李德裕(787—850)撰。20卷,别集10卷,外集4卷。德裕字文饶,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子。以荫补校书郎,迁监察御史。武宗时,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功兼太尉,封卫国公。任相期间,恰值处理回鹘、黠戛斯等降附、册封等事宜,选用将帅,军中书诏等,莫不独决,其他诸相无预。宣宗时,贬崖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少力学,善为文,虽居显位,手不释卷,平生著述甚多,今存《次柳氏旧闻》及此集。是集成编于唐代,从事郑亚为序,汇诗文于一帙,宋代以蜀本流传。收诗120余首。其文状、表、论、书等360篇,约13万字。语言雅正,说理明晰,其中所收“代刘沔与回鹘宰相书白”、“安抚回鹘制”、“赐嗢没斯等诏”、“幽州纪圣功碑”、“异域归忠传序”、“奏回鹘事宜状”、“论讨袭回鹘状”、“赐可汗敕书”、“嗢没斯特勒等状”、“赐黠戛斯可汗书(与纥扢斯可汗书)”、“黠戛斯朝贡图”(王会图)序等等,详细叙述回鹘、黠戛斯等与唐交往及其内部一些状况,是了解唐代回鹘、黠戛斯等族历史的珍贵资料。是集《四部丛刊》影印常熟瞿氏藏明刊本,题《李卫公文集》。重印时又据《全唐文》、《唐文拾遗》、《全唐诗》、《唐书百家全集》诸书订正错简,录补缺文附于后,题为《李文饶文集。》。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宋濂 (1310—1391)作。这是一篇赠序。洪武十一年 (1378),已经告老辞官的宋濂从家乡到南京入朝,同乡晚辈,正在太学学习的马君则拜见他,这篇序是宋濂写给马君则的临别赠言。文章的主旨是勉励青年专心求学。作者先写自己少年时代得书、从师和求学之难,后写当今太学条件优越,得书、从师和求学之易,告诉太学生: 如果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决不是别的原因,而只是自己用心不专。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寓道理于事实的描写和分析之中,是教诲,但没有教训的口气,读来使人感到温暖、亲切,使人奋发上进。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自己少年求学生活的清苦,写大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对比强烈,发人深省。语言朴实,笔调如涓涓流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六壬一字诀玉连环

六壬一字诀玉连环

大六壬之学,由来久矣,历代名家辈出。清代六壬名家程树勋云:“宋仁宗最嗜六壬,故其时习此学者甚多,而以元轸、苗公达为最。至徽宗、高宗时,邵彦和一出,又驾诸人之上。理宗时,有凌福之者,本邵公之法,作《毕法赋》,于是诸法咸备,至平至当,一扫疑神疑鬼之习气。至今朝,则以六壬、三命诸术,考试司三台之学生。时有徐次宾者,精于其学,著《一字诀玉连环》,皆六壬家一脉相传也。”简而言之,清之前壬学巨擘,一为邵彦和,一为徐次宾。《一字诀玉连环》,题“庐溪徐次宾述。徐次宾,精于壬学者也,其生活年代当在宋金时期。

太宗文皇帝圣训

太宗文皇帝圣训

全称《大清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圣训》。康熙朝官修。清世祖福临敕编,清圣祖玄烨续编,共6卷,3万余字。有《四库全书》本及 《十朝圣训》本行世。顺治年间开始纂修,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完成。汇辑了皇太极治国的各种言论,分类编排。全书共111条,分为23类,包括论治道、训诸王、训群臣、谦德、宽仁、智略、求贤、求言、辑人心、恤民、劝农、兴文教、训将、励将士、怀远人、训诸藩、恤隆、招降、恤旧劳、敦睦、节俭、谨嗜好、禁异端等类目。是研究皇太极生平和思想的珍贵史料。乾隆四年(1739),与清太祖圣训同时刊布,清末也出现了多种翻刻本。

不空罥索咒经

不空罥索咒经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等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