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捷耶夫

- 姓名:法捷耶夫
- 全名: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
- 性别:男
- 国籍:苏联俄罗斯
- 出生地:加里宁州基姆雷市
- 出生日期:1901年12月24日
- 逝世日期:1956年5月13日
- 民族族群:
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1901年12月24日一1956年5月13日),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加里宁州基姆雷市。父亲是农民,母亲和后来的继父是医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1908年全家迁居远东地区,他的童少年时代是在南乌苏里边区苏昌溪谷度过的。1912~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开始接近布尔什维克党,并参加党的地下革命活动。 1918年9月入党。 1919~1921年参加远东游击队,同日本干涉军和高尔察克白匪作战。1920年游击队改编为红军时被提升为旅政委。1921年2月,以远东地区代表的身份出席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大会期间,参加镇压喀琅施塔得叛乱受重伤,于同年9月复员,进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4年起,先后在库班、罗斯托夫和莫斯科等地做党的工作。1921年开始创作,写了中篇小说《泛滥》(1923)和短篇小说《逆流》(1924,后更名《阿姆贡团的诞生》)。这些作品都以远东地区的革命和内战为题材,突出表现了党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作用;虽然不太成熟,但为日后创作奠定了基础。1927年发表描写国内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毁灭》,“提供了国内战争的广阔的、真实的画面”(高尔基)。同年被调到莫斯科,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30年代写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1930~1937)、短篇小说《地震》(1934)和《贫与富》(1936)等。《最后一个乌兑格人》原计划为6卷,反映远东地区的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中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已完成的4卷勾画出革命初期滨海地区广阔的生活画面,塑造了工人出身的共产党领导人彼得·苏尔柯夫的形象。《地震》和《贫与富》描绘了30年代远东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还写了回忆性特写《与拉佐的会见》(1937),《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1938),再现了传奇式英雄拉佐和军事统帅伏龙芝的动人形象。卫国战争时期任《真理报》战地记者。1944年出版的《封锁期间的列宁格勒(日记摘抄)》,描述了列宁格勒人民为保卫祖国与希特勒法西斯进行的顽强斗争。1943~1945年创作著名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1947~1951年又做了较大修改,使之更臻完善。法捷耶夫一生写过不少文学论文,后收入文学论文集《三十年间》(1957)。1926~1932年曾是“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领导人之一;1934年任苏联作协筹委会副主席,作协成立后任主席团委员;1939~1944年任苏联作协总书记、理事会主席;1954~1956年任苏联作协书记。两次获列宁勋章。1949年曾率领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猜你喜欢的书
游山日记
本书被林语堂称赞为“日记模范”,并专门撰写五千字长文《〈游山日记〉读法》,一一指出其妙处,大加推崇。是书共12卷,前10卷称“天香随笔”,即舒梦兰在嘉庆年间居游庐山一百日中所作日记;后2卷称“天香手稿”,为期间所作诗赋。日记正经中杂以诙谐,行文如行云流水,幽默而不流于尖酸,洵为上乘小品,上乘幽默。现以上海图书馆藏嘉庆十年刻本为底本,参考相关文献进行点校,排为简体字,以便读者。书后并附原刻本序言及1936年版中周作人序、林语堂《〈游山日记〉读法》、周劭跋等,读者于此可知此书来龙去脉及精妙趣味之所在。
太公家教
一卷。不著撰人姓氏。前有自序云,余乃生逢乱代,长值危时,忘乡失土,波进流离,只欲隐山学道,不能忍冻受饥,只想扬名后代,又无晏婴之机,才轻德薄,不堪人师,徒消人食,浪费人衣,随缘信业,且逐随时之宜,就以讨论《坟典》,简择诗书,依经傍史,约礼时宜,为书一卷,助幼童儿云云。则知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三卷,传说是书为有唐村落间老校书的才能著之。此书特以浅陋鄙俚之故,各史志与宋人书目,均未著录。俗传是书为《太公家教》的课本,唯前辈方知太公《家教》。张溟 《云谷杂记》卷二,亦著此书,可见是书流传于唐代。巴黎所藏敦煌古卷,有《新集文词》、《九经钞》两轴,屡引是书。侪太公于老子、孔子之间。作者或误以此太公为姜太公。然此又可知是书之见重于时矣,敦煌本又有一别卷。卷首题《武王家教》,而卷末则署为《太公家教》。设为武王与太公问答语,似从此书变蜕而出者。按陶九成《辍耕录》卷二十五所载金人院本名目,有《太公家教》一种。疑为扮演别本的,盖原书由一人口中宣讲伦理,不易成篇;别本直以太公为姜太公,又加入武王,一问一答,为天然戏曲原料。然则金元以来,是书别本犹行于世,其原书之不传,盖在南宋时。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是书共四卷。一整本,三残本,兹校其异文,定著为一卷,入之子部儒家。有 《敦煌卷子》本。
梓人遗制
《梓人遗制》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木质机械设计专著。薛景石著。书虽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定稿,但始终未能正式刊印,仅以稿本或个别传抄本面世,流传不广。及至明代,知者愈少,只剩一本入藏于明之内府,后被收录在 《永乐大典》卷18245 “匠”字部 (新印本第172册) 内。《梓人遗制》 前为段成己序。原书正文所记机具110种,现仅存其中 “车制”和“织具”两部分内容中的14种,约占原书的百分之十三,其余的俱己亡佚。“车制”部分现存约三千字,主要讲五明坐车子制造法,另绘有 “图辇”、“靠背辇”、“屏风辇”和 “亭子车”图谱。“织具”部分现存约五千多字,主要讲 “华机子”(提花机)、“立机子”(竖立式织机)、“罗机子”(专门织造罗类织物的木机)、“小布卧机子”(用手织造丝麻织物的木机)以及 “籰子”和 “泛床子”(用于穿综修纬一类机具)等机具的制造方法,及各机具的用法,绘有上述机具及一些零部件图谱。
剧说
古典戏曲论著汇辑。6卷。清人焦循撰。本书所收的有关戏曲的评论文字,是从近200部前人的杂著或专著中辑录出来的,其中也包含有焦循个人的一些见闻。本书旁搜博引,其所引用的典籍有的早已失传,有的是罕见的珍本,焦循用了极大的功夫,剔捡搜寻,汇集成6卷内容极为丰富的戏曲史料。其中有关于戏曲的起源、流变,剧情取材的本事,剧本演出的盛况、反响,戏曲角色的扮演,道具的使用,戏曲作者和演员的生平、逸事等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称得上是一部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史的必备书籍。所不足的,是辑录者对资料有顺手拈来之嫌,缺乏分类编排,因而内容显得杂乱无章。《剧说》存有稿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又有《读曲丛刊》本,以后的《曲苑》、《重订曲苑》、《增补曲苑》、《国学基本丛书》、《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等本都属于《读曲丛刊》本系统。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了《剧说》单行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本以《读曲丛刊》本为底本,并据稿本做了比勘。
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原署王昌龄著。又名《王少伯诗格》。书中分诗为“十七势”,即17种结构体例。讲诗的“入作”、即“言题目意”,并有例诗为说明,探讨了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写景与情意表达的关系,注重写景为“入作”服务,在唐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为首见。由对具体诗例的研究得出的“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的结论,对诗歌理论的深化有启发。又如“含思落句式”中讲“不得令语尽思穷”,写景要“与深意相惬”,指出写景可以使诗中的情意更加含蓄感人,实际上是承接了六朝诗歌理论中对“兴”的认识。这在“理入景势”、“心期落句势”中也有所反映。《诗格》论诗十分重视“用意”,既要“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不傍经史,卓然为文”、“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又要含蓄不尽的“含思”。王昌龄论创作中的运思,继承了陆机、刘勰的“神思”理论,主张由“忘身”、“凝心”、“心击”超越物象的外在形貌,从而创作出尽情而又得物之妙的情物相融的诗作,这在唐代诗歌理论中是很突出的。今本《诗格》的内容真伪相杂。读《诗格》,应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地卷》中的“十七势”、“六义”及《南卷》“论文意”中引录的“王昌龄语”为准。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书系伪托王昌龄撰。
番大悲神咒
一卷,纯梵语之大悲咒也,番者西蕃之义,即西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