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

- 姓名:亨利·詹姆斯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纽约市
- 出生日期:1843年4月15日
- 逝世日期:1916年2月28日
- 民族族群: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小说家。生于纽约市一个有教养的家庭,父亲亨利和哥哥威廉都是哲学家,威廉还是实用主义创始人。父亲希望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世界公民”,1855年携眷去欧洲居住。1862年,詹姆斯进哈佛法学院攻读。他感到美国的环境束缚人的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没有足够的题材可写,于是返回欧洲,在巴黎跟一些名作家结识,来往甚密。他于1876年定居伦敦,1911年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1912年获牛津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称号。1915年,他因对美国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满而愤然加入英国国籍。1916年,在他生命垂危之际,英国政府授予他最高文职勋章。同年2月28日病故。
亨利·詹姆斯的创作习惯上被分为三个阶段。在早期,他是作为一个写国际题材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创始人而名闻遐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罗德里克·赫德森》(1876)写一位美国雕塑家在罗马的坎坷经历。《一个美国人》(1877)通过对比美国和法国的道德准则,揭示了新旧两个世界的社会联系。《欧洲人》(1878)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波士顿乡村地区为背景,写两个放荡的欧洲人对表兄弟的影响。《黛西·密勒》(1879)是早期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小说,写一位美国少女在欧洲的厄运,揭示了欧洲的文雅风尚跟美国的粗犷风俗之间的冲突。《华盛顿广场》(1881)以美国本土为背景,刻画了美国人物。长篇小说《贵妇人画像》(1881)是詹姆斯的杰作之一,被评论家称作是他的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胜利。该小说写一个年轻的美国女子伊莎贝尔跟几个欧洲人和流亡在外的美国人之间的纠葛,虽然写的是国际主题,但重点已移向剖析女主人公的思想意识,这表明作者在艺术上开始进行新的探索。这个时期的多数作品都写上层社会的高雅生活题材。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1897年是詹姆斯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虽然仍有作品写两种文化对比主题,但多数作品更富有英国色彩。长篇小说《波士顿人》(1886)以讽刺的笔触写波士顿的妇女解放运动。《卡萨玛西玛公主》(1886)站在超脱者的立场上写一些革命者的故事和伦敦下层阶级生活。这两部小说驳斥了一些人的指责,说他不关心社会问题,没有能力写社会题材。另外,中篇小说《阿斯朋文稿》(1888)写一个评论家要把一个名诗人的信件弄到手的故事。《伦敦生活》(1889)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同时期,他还写了四部喜剧,但舞台演出都不成功。
詹姆斯第三个创作阶段开始的作品有《波因顿的珍藏品》(1897)、《梅西所知道的》(1897)、《未成熟的少年时代》(1899)等。长篇小说*《鸽翼》(1902)是另一部佳作,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纯真无邪的少女轻易委身于人而落入了欧洲人的陷阱,但她的忠贞爱情最后取得了胜利,得到了报答。*《专使》(1903)通过写一个美国巨富之家千方百计地要劝说“迷途忘返”的儿子回国的故事,揭示了作者对旧世界文化价值观念的看法。长篇小说《金碗》(1904)也是晚期的一部杰作。
在《贵妇人画像》出版以后,詹姆斯一度停止了写长篇小说,将他过去的小说编成十四卷于1883年出版。二十世纪初期,他经过修订出版了《全集》(1907-1917),共二十六卷。后来别人编辑出版了《亨利·詹姆斯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1921-23),共有三十五卷。六十年代又出版了他的《故事全集》(1962-67),分十二卷,收了一百一十二个短篇。
詹姆斯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他为自己的作品撰写的多篇序言都是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阐述了他对形象思维的过程、对一些艺术手法的看法,论述精辟,见解独树一帜。这些文章后来被收在《小说的艺术》(1934)一书中。另外,他还写过许多篇论文,对英、美、法等国知名作家进行了透辟的论述,这方面的论文集有《法国诗人和小说家》(1878)、《一组不完整的画像》(1888)、《观感和评论》(1908)、《笔记与评论》(1921)等。
亨利·詹姆斯是一位多面手作家,一生卷帙浩繁,成就卓著,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的书
鄂州小集
宋代诗文别集。6卷。罗愿著。乾道二年(1166)郑玉为罗愿文集作序称,其集为州佐刘清之编集刊刻,岁月既久,其书罕见,洪斌、鲍元康出资重刊。其后又曾屡经编刊。《宋史·艺文志》著录其书10卷,但现存各本皆为6卷。洪武二年(1369)王祎序赵汸、赵埙重刊本说:罗愿集原为10卷,“鄂人尝以刻板其州,新安郑氏家亦有刻本,岁久皆废轶。今其存者五卷,其七世孙宣明力搜访之,复得杂文若干首附于五卷之末”。以《粤雅堂丛书》本与《四库全书》本相校,前5卷内容基本相同,但第6卷则大异。前者为考、序两类文章,后者则为传21篇。但前者除曹宏斋所作本传,尚在卷首载序文12篇,凡例1篇及诸家评论若干则。卷末所附罗颂遗文之后又附跋3篇。在此集6卷中仅第1卷为赋、诗、词,余皆为文。朱熹《与刘子澄书》称罗愿“文字细密有经纬,可爱”。在其作品中,朱熹、曹宏斋等人对《淳安县社坛记》一文特别推崇。
编年通载
编年体史书。北宋章衡撰。原本10卷,或作15卷。衡字子平,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嘉祐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累官宝文阁待制、集贤院学士。章衡患学者不知古今,以世传运历书十余家浅陋不足观,乃博采经史百家的记载,研磨20余年编成是书。纂历代帝系年号,贯以甲子,始自唐、虞,迄于宋治平四年(1067),总3,400年事。于世数代易、历统相传、年名国号、灾祥善恶等,无不具载,有关存亡纲纪之事,均按年编录,颇为简要。对旧史中讹谬疑误处,皆刊正明辨之。熙宁七年(1074)表进于朝,为神宗称道,谓可冠冕诸史。元祐三年(1088)其族父章楶为之序而刊印。今仅存残本4卷,记帝尧至西晋太康元年九月事,卷首有章楶所作序及章衡进书表各一篇。有《宛委别藏》、《四部丛刊三编》本。
亡友鲁迅印象记
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五经说
七卷。元熊朋来撰。朋来字舆可,学者称天慵先生,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仕元为福清县判官。除此书外,尚有《小学标注》、《天慵文集》等。此书亦称《熊先生经说》,包括 《易说》、《诗书说》、《春秋说》、《三礼说》、《大小戴记说》、《杂说》六部分。朋来之学恪守宋人,完全继承师说,门户所限,丝毫不敢逾越,所以在对五经的训释上,特别是在音义上与古音古义多有出入。但其书发明义理,立论颇为醇正,于礼经尤疏证明白,在宋学中已是非常难得的。今存有通志堂经解本。
家礼
五卷。附录一卷。宋朱熹撰。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着名理学家。平生着述颇丰,除着有《家礼》外,还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本义》、《楚词集注》、《针考误》、《诗经传》、《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通书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近思录》、《孝经刊误等》、《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家礼》载于朱熹《行状》,其序文被录于《朱子文集》,成书时间载于《朱子年谱》,其佚而复得始末为附录刊《家礼》之后,宋以来遵而用之,其为朱子所着,无有人疑。然清人王懋竤《白田杂着·家礼考》认为《家礼》是宋人假托朱熹之名。《四库全书总目》同意王懋竤之说,认为《家礼》所论与朱熹晚年观点不符。然早晚年观点不符乃属正常,不足为由。《宋史·艺文志》载为朱熹所撰颇为可信。朱熹《家礼》主记“冠”、“婚”、“丧”、“祭”诸礼,大抵自《仪礼》、《礼记》节录诠释,按类系事,事下为论辨,多引古事证之,进而为律例,以申法度,警示后人。《家礼》体例完备,内容详赡,为研究家礼有一定参考价值。《家礼》书成之后,经三山杨氏、上饶周氏之考订,流布于世,书中错误不少,因题作朱熹,学者驳正者少。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邱浚《家礼仪节》,对《家礼》部分内容提出质疑,提出谬误数十条,自此以后,此类着作代不乏见。《家礼》版本有:汲古阁有宋刊本、孝慈堂目有宋板本、东湖丛记有宋刊纂图集注本、洪氏刊宋本、望三益斋刊本、日本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元刊本纂图集注、御尔台氏刊本、康熙辛巳(1701年)汪氏刊本、明邱文庄刊本、邓钟岳仿宋刊本(《四库全书》所着录本)。
金刚经校勘记
《金刚经》鸠摩罗什的译文,历代来版本经文不同的地方相当多,甚至有影响经义者。民国江味农居士很下过一番功夫,著有<校勘记>及<校正本跋>。将《金刚经》的经文,恢复到明代以前的原样,很有价值。本会制作‘《金刚经》专集’所采用者即是江居士的校正本。因此特将其<校勘记>先行介绍,继之以校正本经文,以供各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