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简

朱简
  • 姓名:朱简
  • 别名:字修能,号畸臣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休宁(今安徽休宁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朱简,明篆刻家。生卒年不详。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休宁(今安徽休宁县)人。家居黄山,好远游。工诗,与李流芳、陈继儒等唱和。擅篆刻,尤精古篆,以赵凡夫草篆为宗,别立门户,自成一家。印文笔意浓重,有豪迈过人之气,印风奇而不离正,除继承何震风貌外,创用短刀碎切,劲迈奇肆,开清浙派先河。其篆刻美学思想,强调立志与博学,以古代最高艺术精品为典范,把握篆刻的“章法”,指出“吾所谓章法者,如诗之有汉,有魏,有六朝、三唐,各具篇章,不相混漫”。反对“学无渊源,偏旁凑合”的“篆病”,“不知运笔,依样描补”的“笔病”;“转折峭露,轻重失宜”的“刀病”;“专工乏趣,放浪脱形”的“章病”;“心手相乖,因便苟完”的“意病”。要求按艺术创造的审美规律,即“范金以型,绳木以榘”的“型训”论,进行创作。又认为篆刻美的关键在于掌握刀法背后的书法“传笔法”。“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又说:“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推崇“刀法浑融,无迹可寻”的“神品”之美,“善刀而藏诸”的“游刃”之美。提出“得古人印法,在博古印;失古人心法,在效古印。盖求古人精神心画于金铜剥蚀之馀,鲜不毕露其丑态”的观点,要求在把握古人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审美个性,在艺术美学流派中表现不同的个性审美情趣:“仑仑囫囫,大道其蒙,南北归宗,趣异轨同。同谓之玄,夫岂不然。攻吾无坚,趋吾无前,其传者,不传者,若而人,若而人。”(《印经》)。曾历时十四年,编纂古玺印汇,提出“代有升降,作有真赝,字有异同,格有正变,体有雅俗,用有工拙,欲使作者心腕昭然,于沿习讹舛之后,要以还之古初”(《〈印品〉自序》)的观点。指出“时趋新异,芰、痂之嗜不同,而以汉代衣冠,褫胡元非服,不亦僻哉!”(同上)反映其复古的鉴赏美学与趋新的创造美学之间的矛盾心理。著有《印品》、《印经》、《印章要论》、《菌阁藏印》、《修能印谱》、《印书》。

朱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乐透

乐透

斯蒂芬·金的导师、尼尔·盖曼的偶像、哥特小说女王雪莉·杰克逊的心理悬疑怪诞故事集《乐透》究竟有何种魅力,自1948年至今仍令全球读者交口称赞?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编频率高到惊人的这部作品又为何被称作现代心理悬疑奠基之作?这部英语语言文学作品选集中出现率最高的作品究竟写了些什么?村子里古老的乐透仪式、惊慌失措的幸运儿、调皮捣蛋的查尔士、鸠占鹊巢的玛西亚……25个细思恐极的怪诞小故事,你能否泰然处之?在此不过多剧透,将由您亲自探索这诡秘的世界。

家庭的和睦

家庭的和睦

《家庭的和睦》是《人间喜剧》中又一篇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一八三〇年四月在玛门、德洛奈-瓦莱版《私人生活场景》两卷集第二卷中首次发表;一八三五年编入《十九世纪风俗研究》第二卷;一八四二年编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一卷,属“私人生活场景”。这篇轻松的小作品仅仅描写了一个舞会的侧面,而且一反作者的习惯,既无详尽的环境描写,也不曾交代人物的过去、未来。这短短的一组镜头虽谈不上深刻,却无情地揭露了上流社会的道德败坏,同时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何保持夫妇间的爱情和家庭的和睦。作者所强调的显然是:尊重、谅解和宽容。

李冠仙医案

李冠仙医案

医案,清代李文荣撰,约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不分卷。全书共辑内、妇、外等科病症验案二十七类,每类皆以典型案例冠其首,后列数案以相发明,并置按语穿插其中。辨证用药颇具独特之处,惟文词稍冗。

老子变化经[敦煌本]

老子变化经[敦煌本]

道教经典。S.2295。一卷。约成书于东汉末。首残尾全。抄于隋大业八年(612)。存九十五行。经文言老子在历代名称法相之变化,宣扬老子神异变化之说,类似东汉边韶《老子铭》。《正统道藏》未收。

鹤惊昆仑

鹤惊昆仑

现代武侠小说。王度庐著。又名《舞鹤鸾鸣》。本书为“鹤—铁”系列五部曲的第一部(余为《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写于抗日战争前,天津励力出版社出版(1945年重版时改名《舞鹤鸾鸣》)。主要叙述江小鹤与鲍阿鸾爱恨情仇的故事。小鹤与阿鸾青梅竹马相恋,后江父却为阿鸾祖父鲍昆仑门下弟子所杀。小鹤为报父仇,远走他乡,投师九华奇侠学艺。十年后归来复仇,但碍着阿鸾而不忍下手;阿鸾痛感两家仇恨无法化解,决以身殉,其后为救祖父,急切中夺剑自戕,终因伤重不治而死。作者文笔细腻,叙事曲折,对老拳师鲍昆仑刚愎自用,受宵小蒙蔽,不知省察,反倒加意迴护,逼迫阿鸾嫁与骄傲自恃的纪广杰,纵容门徒龙志起作恶多端,以致造成一连串悲剧的性格,有细致入微的描绘,对小鹤阿鸾爱恨交织、悲矜激楚的凄迷心情亦有传神之笔。

法华三昧经

法华三昧经

全一卷。 智严译于刘宋元嘉四年(427)。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乃佛为罗阅王之女利行宣说法华三昧之行法。叙述罗阅只城耆阇崛山中,有无数比丘众、菩萨众等齐聚来会,欲请问佛,佛口放光明,遍照十方,佛身忽然不见。罗阅王辩通、王女利行、诸女等齐来,佛遂由地涌出,坐大宝莲花上,为王女宣说法华三昧之法。王女得道之后,与众问合,诸女皆发心出家,王亦出家并得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