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瑜

- 姓名:黄瑜
- 别名:字廷美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香山(广东中山)人
- 出生日期:1426
- 逝世日期:1497
- 民族族群:
黄瑜(1426—1497),明代诗文作家。字廷美。香山(广东中山)人。自小颖异非常,其父“每谓所亲曰:‘光裕我家者,必此儿也。’”景泰七年中乡试,游太学,后入户部任职,固然官微职小,但极力建言献策。其间会试,屡试不第。后朝廷惟贤是用,出为惠州府长乐知县(今福建长乐)。在任期间,竭力改善民生,至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居民无不感激涕零。末因刚直耿介解组致仕,晚年遂以著述为娱,自得逍遥。观其一生,颇喜操觚著言,已知有《应诏六事疏》《七诱》《书传旁通》《双槐集》(或《双槐文集》)等,笔记方面现存史笔《双槐岁钞》,其得以成书可谓八方助力。其诗常对历史的变化生发感慨,如《井㠗》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这里曾是宋端宗御舟到过的地方,其诗咏叹道:“白雁过,江南破,更无一尺土可坐。自闽入广随波流,尘沙暗天天亦愁。黄芦苦竹风飕飕,鹧鸪雨中啼不休。上有深井山,下有仙女㠗,黑云卷波白浩浩,渔舟不到御舟到。鳄鬐扬波蛟尾掉,苍天苍天谁与告!”《城西刘王故院》也是唱叹“当年翠辇宸游地”,而今“留与东风长稻花”的历史变迁。他写的《双槐岁钞》,记载洪武至成化中事,共220条,首尾贯串,在明人野史中颇有体要。
黄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悟性穷原
一卷,此书流传下来的版本,均署名为涵谷子,显然,这是一个道号,或者是一个化名。真实姓名不详。《悟性穷原》是一部产生于清代的内丹修炼书籍,言辞简要,说理透彻,为丹书中之上品。至于其内容,在原叙云:其中言性命双修,铅汞交媾,抱元守一,取坎填离,本天地升降之理,实氺火既济之功。所謂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者此也。至若先天后天关窍,条分缕晰悟性尽性原委,反复详明,扫除三干六百旁门,指归玄关金丹大道,此诚为仙佛之宝筏,俢真之径路矣。上述皆中肯之言,并无虚妄。清光绪五年(1879)广州中和堂刻本。
目经大成
眼科著作。3卷。清·黄庭镜撰。初稿完成于1741年,经四次易稿,于1774年定稿。1804年黄庭镜之门生邓赞夫录读其书以《目科正宗》之名刊出,《目经大成》是中医眼科学一部总结性著作。全书纲目分明,次序井然。上卷总论,包括诸药外治章; 中卷各论,论述眼病十二因及眼病八十一症;下卷类方。此书对眼病症状及治疗学均有发挥,此如《龙木论》将内障分为二十三症,《目经大成》则由博返约,最后归结为一。又如古人在内障一症中包括了青光眼和眼底病,而黄庭镜明确地申述了内障的病症,并分别了青光眼和眼底病。在治疗学上,附有眼病方剂二百二十九首,外用药十九方。书中又介绍多种手术方法,将内障针拨术总结为拨眼八法(审机、点睛、射复、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完璧);对于眼病的手术适应症及术前后的处理也有说明,另如眼科器械也有介绍并附图形。此书今有清刊本3种。1818年由黄庭镜之孙再刊,更名《目经大成》有清刊本4种。
控鹤监秘记
唐人张垍所纂,按张垍,唐初名臣张说之子。其载武后宫廷淫亵事颇为独特,“绝不类世所传武后外传”。控鹤监,武则天放置男宠的一个机构,圣历元年(698)置,以张易之、张昌宗为供奉。次年,以张易之为监,并置丞、主簿等官。久视元年(700),改为奉宸府,以张易之为奉宸令。秘记,隐私、秘闻。
四教仪集注科
四教仪集注科,一卷,元蒙润排定,甲七套存目,会入本套四教仪彙补辅宏记。(按已出序科,今改附录天台四教仪集注,惟存序科。)
正恭敬经
全一卷。又作正法恭敬经、威德陀罗尼中说经、善敬经、应恭经。北魏佛陀扇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叙说比丘敬法、敬师之仪则,与隋代阇那崛多所译之善恭敬经为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