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

义净
  • 姓名:义净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635
  • 逝世日期:713
  • 民族族群:

义净(635~713),唐代僧人,译经家、旅行家。俗姓张。齐州(今山东历城)人,一说范阳(今北京西南)。14岁受沙弥戒。36岁在长安与处一法师、弘 论师等人决志赴印求法。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他于咸亨二年(671)由长安出发,上元二年(675)至中印,入那烂陀寺,前后留学10年。光宅元年(684)携梵本三藏50余万颂,启程回国。归途重经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停留4年,从事译述。约天授三年(692)末偕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至广州。证圣无年(695)夏回到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他离京西游,历时25年,游历30余国,带回梵本经、律、论约400部。回洛阳后,一度参加大遍空寺的“华严经译场”,与实叉难陀、菩提流志同宣梵本。久视元年(700)起自行组织译场翻译,至长安三年(703)止,先后译出经、律、论20部,115卷。神龙元年(705)于洛阳内道场译经4部6卷。神龙二年至景云二年(711)于长安大荐福寺译出经、律、论32部,108卷。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载,先后12年间,曾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浴佛功德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法学论》等经、律、论共56部,229卷。此外尚译有《说一切有说跋窣堵》和其他尚未流行的译作颇多。据同时代卢璨所撰《义净塔铭》所记,共有107部,428卷,可见散佚几及半数。


义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是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等齐名的大译师,有独特的贡献。新译《华严经》80卷,虽题名为实叉难陀所译,实际为义净完成。由于译文典雅,译出后即取代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本,成为华严宗的根本典籍。所译《金光明经》、《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等也非常流行。他曾系统翻译了说一切有部的律典达200余卷,并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全面地介绍了当时印度戒律的情况,纠正了汉地流行的误争和陋习。他还在法相宗慧沼协助下补译了玄奘未译的要籍,发《金刚经》弥勒的“颂”和世亲的“释”,元著、世亲的《六门教授习定论》、《止观门论颂》等,均为梵本失传或西藏所缺译的。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叙述了初唐时期赴印求法盛况、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及社会生活面貌等,丰富了当时的史地知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了印度密教的起源和流行情况。在佛学的认识上,他认为大乘无过中观、瑜伽,两者同契涅槃,理无乖意,应该和合;并谓般若在宗实即含此二义。于律部则独尊说一切有部传统。他特别注意日常行仪,以为含生之类,衣食为先,受用失度,易招罪累。

猜你喜欢的书

被毁灭的人

被毁灭的人

小说讲述了超能侦探鲍维尔为寻找一件诡异的杀人案件的真相,踏上为死者复仇之路的悬念推理故事。好的故事能够娱乐人心,伟大的故事更激发起我们对于自身生命、梦想及价值的探索。《被毁灭的人》不仅具有曲折的情节,还表现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独有的创造力和远超出其创作年代的前卫思想,这部作品于是被定位成现代科幻小说中的经典。贝斯特拒绝让自己的小说陷入好人对坏人、正义对邪恶的陈旧模式,而是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的本性,最后对人类本性和潜能作出了富于热爱祖国的总结。这部经典科幻小说同时也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关于警匪较量的小说。贝斯特还在其中加入心灵感应的设定,于是小说中智慧的较量便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这也是贝斯特写得最酣畅淋漓、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名人传

名人传

传记。作者罗曼·罗兰。作品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坎坷一生,赞扬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的奋斗精神。真实地描写了他们的外貌以及性格中的缺陷,这样不仅不会损害他们的光辉形象,反而使人们觉得更亲切,更崇敬。作者着重表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所经历的人生磨难,以及他们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贝多芬的音乐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他的困难几乎无人问津;米开朗琪罗经常受到小人的嫉妒和怨恨;托尔斯泰甚至被开除教籍。虽然他们都受到了社会最冷酷的对待,但他们并没有对人类社会失去信心,而是用毕生的精力为人类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受到人们的景仰。

三十六水法

三十六水法

古代道家炼丹专著。 又名《三十六水经》、《炼三十六水石法》。 一卷。相传为汉代古籍(一说西汉淮南王 刘安撰)。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法乃汉代古籍。本书为中国炼丹术仅有的两本水法专论之一。将药石化为水的三十六种方法。据称是秘不示人的仙术,得此法者可作神丹而登仙。《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明化石序》:“臣闻凡合大丹,未有不资化石神水之力也。此水之法,虽自黄帝至于周备,则是八公三十六水之道也。……公遂哀矜,授《五灵神丹上经》及《三十六水法》与安。”

醉翁谈录

醉翁谈录

传奇和话本小说集。宋末罗烨撰。十集,二十卷。分为二十三类。所收传奇小说大多转述旧闻或节录前人作品,对后世小说颇有影响。并保存了一些少见的宋元戏文情节。又甲集卷一“小说开辟”一节分宋话本小说为八类,较他书记叙更清楚;所列当时小说名目至一百余种,亦为珍贵资料。

元好问传

元好问传

《元好问传》是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漫长学术生涯的绝笔之作。经始于八四,八五年,完稿于八七年,此传不仅写出元好问的一生,写出他的追求和坚持、妥协和经营、委曲和痛苦,更写出从靖康之变到崖山覆亡一百五十年间重大关键史事,以及在辽、金、夏、蒙古环伺恶斗中,金、宋王朝的最后失败,中华民族经历了史上惨烈的苦难。作者不回避元好问为崔立撰碑、投书耶律楚材、依附严实、谀颂张柔等行为之可圈可议,更以同情立场对身处乱世之诗人无从主导命运有所理解,对元好问文学成就有充分揭示。

诸经要钞

诸经要钞

诸经要抄,一卷,首尾缺,二八一九。佛教著述。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原卷无标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书罗列了善知识、恶知识、假佛、真佛、法身礼、假三宝、真三宝、假戒、真戒、不净说法、净说法、有诤法、有为法等类别,然后引证二十余种经文论述之。由于本书引用了译于唐开元年间(713—741)的《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而其文字又为《历代法宝记》所引用,故产生年代约为723—779年间。书内引用了《法句经》、《金刚三昧经》、《禅门经》的文字,且有不少禅宗色彩的词句,故研究者认为它与禅宗及《历代法宝记》的作者或有某种关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