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曰愈

何曰愈
  • 姓名:何曰愈
  • 别名:字德持,号云畡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 出生日期:公元1793年
  • 逝世日期:1872年
  • 民族族群:

何曰愈(公元1793年—1872年),字德持,号云畡,别号退庵。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祖孟龄,县学武生。父文明,乾隆举人,官河南洧川知县。何曰愈少年好学能文。应顺天乡试不中,捐资州吏目。嘉庆二十一年(1816)分发四川,署垫江县典史、蓬州吏目。道光五年(1825),补会理州吏目。会苗民土司所部杀汉民,奉知州命往验。土司以贿乞免,却之;又率众示威,不为动。卒成验而远,以是知名。任满,获邻境巨盗。送部引见,捐升知县。及还四川,大吏以其习边事,命办西藏粮台。咸丰元年(1851),补岳池县知县。秉公执法,豪右敛翼。三年,母丧,以战乱未归。会川西宁远等地民族矛盾激化,大吏奏请何曰愈参与建昌镇军事,平息民族纠纷。抚剿兼施,事变平息。立法十二章,与少数民族歃血为盟。又,滇人韩登鸾率众入会理州,向回民寻衅滋事,以智勇平其事。镇府上其功,会有欲夺其功者,不得升迁。辞官退居灌县。同治元年(1862),长子何璟官庐凤道道员,往就养。既而回广州。病逝。


何曰愈工诗,论诗主情理并重,以理运情;理趣、情趣、景趣、别趣并重;吟咏性情与使典用事并重;平淡、险奇、自然、洗炼等各种风格兼容并包。书纶称其人“负经济才,有揽辔澄清之志”,谓其诗兼有“险奥奇削”、“雄浑沉着”与“清回澹逸”之风(见《余甘轩诗抄·序》)。著有《存诚斋文集》一二卷、《余甘轩诗抄》一二卷、《余甘轩诗余》一卷、《退庵诗话》一二卷、《玉帐孤腋》四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七九、陈澧《诰封光禄大夫四川岳池县知县何公神道碑铭》(《碑传集补》卷二四)。

何曰愈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玛戈王后

玛戈王后

《玛戈王后》出版于一八四五年,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继《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之后的又一代表作。本书写的是十六世纪法国胡格诺战争期间宫廷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卢佛尔宫的盛大舞会,皇家的狩猎,刀光剑影的厮杀,巴黎城内大街小巷的风光组成了十六世纪的法国,充满了浓郁的历史色彩。作者牢牢扣住一条主线,那就是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之间的冲突、法兰西宫廷内部的斗争,两者交织,引出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紧张曲折的情节。故事进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北山酒经译注

北山酒经译注

三卷。宋朱翼中撰。朱翼中,自号大隐翁。生卒年不详。隐居湖上,因其医术高明,朝廷起为博士。因书苏东坡诗获罪,被贬达州。著有《北山酒经》。是书首卷为总论,主要论述酒对人的利弊。古人制酒为礼天地祭鬼神,历代饮酒名士皆借以逃世。最后总论酒的制法及其优劣。中卷先总论酒曲的原料及制法,分叙顿递祠祭曲以下十多种酒曲的原料及制法。下卷主要记叙各种酒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是书《宋史·艺文志》作一卷,为传刻之误。《说郛》本所采仅总论一篇,其余皆有目无书。原书卷末有袁宏道《觞政》十六则,王绩《醉乡记》一篇,均为后人所附入,《四库全书》本削而不载。现存明刊本、《知不足斋》本、影宋钞本、《四库全书》 本。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三洞奉道科戒仪范》着录「上清高上元始玉皇九天谱箓」,当即此书。一卷,收入《道藏》正一部。书中列举上界九天一百十三位帝皇之秘讳。每一帝皇有符文一枚,其下注明其名号。如第一帝皇符文之下,注明其名为「混」,号曰「高上空玄元始丈人道君」。据称修道者依法受此谱录,可以「上升帝晨,翱翔九空」。

法华经演义科

法华经演义科

法华经演义科,一卷,清广和标科并序,吴郑衡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护国般若仪轨、仁王念诵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解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之文句,并说明仁王经法曼荼罗建立之仪则及修法次第。分五科,即:(一)明五菩萨现威德,(二)建立曼荼罗轨仪,(三)入道场仪轨,(四)释陀罗尼文字观行法,(五)陀罗尼观想布字轮。在缩刷大藏经中,本仪轨分为二卷。又不空所译仁王般若念诵法系整理本仪轨第三入道场仪轨以下而成一卷,其文稍异,亦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

中边分别论

中边分别论

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 。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偈颂部分系弥勒(梵Maitreya ,四世纪后半)所作;长行(散文)部分则为世亲(梵Vasubandhu ,五世纪)所著。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真谛(梵Parama^rtha , 546~569 年在中国)译出,与玄奘译之‘辩中边论’(三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同本异译。弥勒为瑜伽行派及唯识学派之开祖,本书即其五部论之一。所谓‘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谓‘边’,有相互对立、极端观念之意;此即离两极端之对立而回归于中道之意。所谓‘分别’,即分别种种立场以把握教义之概念。本论计有相品、障品、真实品、对治修住品、修住品、得果品、无上乘品等七品(七章)。梵文本及藏本将第四、五、六归为一品,则全书为五品。本书于弥勒论书中,组织最称紧密,叙述简洁,思想丰富,系以大乘之立场含摄小乘佛教教义之概念。汉译之注释书有唐代窥基所著之‘辩中边论述记’,以及唐代新罗僧元晓所著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