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炳

- 姓名:宗炳
- 别名:字少文
- 性别:男
- 朝代:南朝宋
- 出生地: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
- 出生日期:公元375年
- 逝世日期:公元443年
- 民族族群:
宗炳(公元375年-公元443年),中国南朝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湖北江陵)。士族。信奉佛教,在庐山与慧远等人创立“白莲社”。擅琴、书和绘画。曾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因病而回江陵,把游历中所见景物画在居室壁上,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并对人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画迹有著录于《梁太清目》的隋朝官本《颖川先贤图》、《惠特师象》、《问礼图》、《永嘉屋邑图》。著作有《画山水序》、《衡山庐山记》、《明佛论》、《二答何衡阳书》等。
东晋至宋,地方官吏及朝廷多次征召,俱不应。笃信佛学,以为佛经“包五典之德,深加远大之实。含老庄之虚,而重增皆空之尽”(《明佛论》)。曾参加慧远等人组织的“白莲社”。作文驳斥慧琳的《白黑论》,并与何承天辩论,维护神不灭说。认为神为最高至灵的本体,指出:“群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粗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明佛论》)还认为神非形体所生,“神非形作,合而不灭”。并利用儒家经典证明灵魂不死,“周公郊祀后稷,宗祀文王”,表明“文稷之灵,不可谓之灭矣”。还从灵魂不灭出发,宣扬因果报应说:“今所以杀人而死,伤人而刑及为缧绁之罪者,及今则无罪,与今有罪而同然者,皆由冥缘前遘,而人理后发矣。”(《明佛论》)由此强调信佛善行。平生酷爱山水,曾将生平所历绘成图画。体会到山水与音乐形象给人的审美感受有相通之处。认为山水自然之美是“神”、“道”的体现。“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画山水序》),在其感性形象之内包孕“道”和空灵的意趣。欣赏山水当“澄怀味象”,“应目会心”(同上),在深入观览其形象时,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进行直觉的体味、领悟,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开神道之想”,“昭明灵之应”(《明佛论》),妙悟山水所孕含的宇宙之神理。又论证了描绘千里山水于尺幅之内的可能性。认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亦能使“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得之于一图”(《画山水序》),于所画山水的具体形象中包孕“神”、“灵”,使览者如同观赏真山水一样“神超理得”,“万趣融其神思”,得到“畅神”的审美愉悦,获取精神的超越解脱。(同上)首先较完整鲜明地将“形”“神”关系引入对自然美和山水画的论述中,强调对“神”的领悟,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意义。所作《画山水序》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作之一,另有《明佛论》、《答何衡阳书》,均收入《弘明集》中。
宗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存存斋医话稿
医话。清赵晴初撰。三卷。晴初字彦晖,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认为“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反约”。后将其见闻及心得笔记整理辑成是编传于世。本书初刊于光绪七年(1881)。书中共载医话七十四则,不分类别,不拘体例,不立标题。阐述医理、辨证用药,改正本草,评论医家,强调辨证论治,指出设方立名在于规矩准绳,昭示来学,非谓某方一定治某病,某病一定用某方。这种认识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灵活用药,颇有裨益。所论确有见地,为后人所重。有一九一五年绍兴裘氏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
宋词三百首
朱祖谋(1857—1931)编选。朱祖谋,原名孝臧,字古微,一字藿生,号讴尹,又号上强村民,即强村,浙江湖州人。光绪九年(1883)二甲一名进士,历充国史馆协修、累迁礼部侍郎。后隐居苏州。早岁工诗,四十岁后专工词学。所作词在《强村语丛》,又刻《强村丛书》,收唐、五代、宋、金、元人词多种。《宋词三百首》为朱氏所编宋词选本。朱孝臧有感于清代词学两派之偏颇,故编此选,对于两宋词并重,有宋一代较重要的词人的代表词作多被选入,有些一般词人的作品也予以选录。计选宋词七十九家,词作二百八十三首。其选词宗旨以典雅浑成为主,提倡“拙、重、大”之标准,凡涉恻艳小慧之词皆不入选。是选较《词综》精善,比张惠言《词选》全面。但因编者宗尚吴文英,并由吴文英上窥周邦彦,故而吴、周两家词入选最多,而苏轼、辛弃疾作品则显得少些。编次则首录帝王、末录女流,其他作者依时为序,沿袭旧的选编体例。《宋词三百首》,1924年成书,有原刻本,1958年,新民出版社出版线装本。唐圭璋为本书作笺,成于1931年,有神州国光社本,后又加注,成《宋词三百首笺注》,博收广采,征引繁富,收录与作品有关的遗事、珍闻及后人评论。吴梅序其书,称之有三善,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以新版印行。
大唐西域记选译
《大唐西域记》全书十二卷,加上最前的两篇序和最末的《记赞》,十三四万字,篇幅已不算小。依照《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编撰体例的要求,以下从《大唐西域记》中节选出部分章节。节选的章节,以记载印度部分的内容为主。在这些章节中,又以记载与佛教,尤其是与释迦牟尼佛教化事迹最有关系的内容为主,介绍给读者。节选的章节,包括卷五的羯若鞠阇国,卷六的劫比罗伐窣堵国和拘尸那揭罗国,卷七的婆罗痆斯国,以及卷八摩揭陀国(上)。文字主要以上面最后提到的《大唐西域记校注》的本子为根据,但重新又加以校正,标点和分段也做了一些改正和调整,并配上分段的小标题和今译。希望读者通过节选的这些章节,能约略了解到当年玄奘大师西天求法时所见到的一代佛教胜迹以及当时印度的风土人情。但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大师万里跋涉,舍身求法,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
佛遗教经浅释
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佛之遗教经,也就是佛的遗旨经,佛遗嘱当时的弟子,也遗旨给你、我和他──现在的佛的弟子,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依教奉行。
华手经
梵名Kus/ala -mu^la-sam!graha 。凡十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华首经、摄诸善根经、摄诸福德经、摄善根经、摄福德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记述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现神力,摄四众,十方菩萨皆来聚集,手持莲花供养佛陀,佛陀为断除彼等之疑惑而宣说大乘菩萨得道经过、毁谤大乘行者之苦报及护持佛法、造像功德等。经名华手,即缘于诸菩萨手持花供养佛陀之故。
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护等译,佛在鹫峰法界殿中,与二万五千比丘,七百二十万俱胝那庾多菩萨俱。放光集十方众。有师子座出偈赞佛。佛升师座。妙吉祥菩萨请问,不生不灭,是何增语?佛言,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语。因为广说琉璃地映帝释宫影喻,忉利天大法鼓喻,空中风云水喻,大梵王喻,日光照喻,摩尼宝喻,响喻,地喻,虚空喻等。及说种种法句,种种菩萨胜行,于是妙吉祥偈赞礼佛,佛为较显持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