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炳

- 姓名:宗炳
- 别名:字少文
- 性别:男
- 朝代:南朝宋
- 出生地: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
- 出生日期:公元375年
- 逝世日期:公元443年
- 民族族群:
宗炳(公元375年-公元443年),中国南朝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湖北江陵)。士族。信奉佛教,在庐山与慧远等人创立“白莲社”。擅琴、书和绘画。曾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因病而回江陵,把游历中所见景物画在居室壁上,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并对人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画迹有著录于《梁太清目》的隋朝官本《颖川先贤图》、《惠特师象》、《问礼图》、《永嘉屋邑图》。著作有《画山水序》、《衡山庐山记》、《明佛论》、《二答何衡阳书》等。
东晋至宋,地方官吏及朝廷多次征召,俱不应。笃信佛学,以为佛经“包五典之德,深加远大之实。含老庄之虚,而重增皆空之尽”(《明佛论》)。曾参加慧远等人组织的“白莲社”。作文驳斥慧琳的《白黑论》,并与何承天辩论,维护神不灭说。认为神为最高至灵的本体,指出:“群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粗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明佛论》)还认为神非形体所生,“神非形作,合而不灭”。并利用儒家经典证明灵魂不死,“周公郊祀后稷,宗祀文王”,表明“文稷之灵,不可谓之灭矣”。还从灵魂不灭出发,宣扬因果报应说:“今所以杀人而死,伤人而刑及为缧绁之罪者,及今则无罪,与今有罪而同然者,皆由冥缘前遘,而人理后发矣。”(《明佛论》)由此强调信佛善行。平生酷爱山水,曾将生平所历绘成图画。体会到山水与音乐形象给人的审美感受有相通之处。认为山水自然之美是“神”、“道”的体现。“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画山水序》),在其感性形象之内包孕“道”和空灵的意趣。欣赏山水当“澄怀味象”,“应目会心”(同上),在深入观览其形象时,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进行直觉的体味、领悟,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开神道之想”,“昭明灵之应”(《明佛论》),妙悟山水所孕含的宇宙之神理。又论证了描绘千里山水于尺幅之内的可能性。认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亦能使“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得之于一图”(《画山水序》),于所画山水的具体形象中包孕“神”、“灵”,使览者如同观赏真山水一样“神超理得”,“万趣融其神思”,得到“畅神”的审美愉悦,获取精神的超越解脱。(同上)首先较完整鲜明地将“形”“神”关系引入对自然美和山水画的论述中,强调对“神”的领悟,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意义。所作《画山水序》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作之一,另有《明佛论》、《答何衡阳书》,均收入《弘明集》中。
宗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文化模式
美国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著。出版于1932年。作者在本书中把个体心理学的概念,运用于团体分析之中,把文化设想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来研究。作者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各种文化,伟大的或渺小的,原始的或现代的,都是人类潜能这个巨大弧圈上的某些特征,因此,各种文化是无法比较和进行价值判断的。作者着重对3种文化类型进行了研究。第一种是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第安人,这种文化类型崇尚温和,埋没个性,对一切都采取温和、节制的态度,注重礼仪,因而被称为日神型。与之相对的是温哥华岛上的夸库特耳人,他们崇尚暴力,偏爱个人竞争和对抗,喜欢自我夸耀,被称为酒神型。还有一种是美拉尼西亚的多布人,无法无天,背信弃义,反复无常,被称为妄想狂型。作者反对用一种文化模式来判定个体的行为,认为精神病患者主要是个体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相符,如唐诘诃德战风车,如果承认了文化的连续性,这个问题就可解释。文化的另一特点就是其相对性,这不仅是一种更现实的社会观念,也是文化宽容的新基石。
两河经略
水利志。明潘季驯撰。四卷,首一卷。季驯有《河防一览》已著录。此书成于万历七年(1579)前后,三万余字。卷首冠黄、淮二河图,于沿河府、州、县治所及湖、堰、堤、烟墩、历代治水工程均有说明。正文共收《奉明旨陈愚见议治两河经略以图永利疏》、 《勘估两河工程乞赐早请钱粮以便兴举疏》、 《河患已除流民复业乞恩豁租以广招徕疏》、 《议复营田兼摄州县以广招徕以利民生疏》、 《恭报水孽既除地方可保永安疏》等十二件档案资料。附《堤决白》一篇,力主塞决口、筑遥堤。明代黄、淮水患及治水过程,略载书中。包括动议、方案、计划、措施、施工全过程、所费人工钱财物帐目、验收、加固堤防、绿化大地等,颇具经济、科技史料价值。其中《遵奉明旨恭报续议工程以便查覈疏》, 《恭报两河工成仰慰圣衷疏》,不仅论及黄、淮根治办法,预测远景,且列具体措施,如强调在一定堤段、栽培一定数量和一定品种树木,至今犹可借鉴。与《河防一览》均系实用之作,不但补史志疏略,且可供来者考证。所冠图尤为珍贵。有《四库全书》本。
人参谱
笔记。清陆烜辑。不分卷。烜字子章,平湖(今属浙江)人。乾隆时人。人参为中国特有之名贵药材,有延年益寿之功,关于其奇异的药效,传说亦多。王士祯(渔洋)欲撰人参谱而未成,其诗文见于《池北偶谈》等书。陆烜因生病检书而完其志。其自序云:“余得怔忡疾,医者谓‘非人参不可’,顾近日辽参贵逾珠琲,贫家安所得?因感是,遂遍忆旧览,检书几百种,披阅手抄,稍加论列,不十日谱成,而病若失。岂人参有买,能阴相耶?”此乃穷书生无钱贪人参补体而以著述人参以疗疾者。其书分释名、原产、性味方療、故实、诗文等目,特别是后二目中,辑录史籍所载人参故事多种,为从文学角度研究人参文化的深刻影响提供大量资料。此书毕竟所费时日不多,有未尽完善者。然文字简洁,便于披阅,亦其长处。有《昭代丛书》(辛集)本。
甲申闻见二録补遗
先公任諌官时,大旱,请对,乞驾出祈雨。仁宗曰:"太史言:‘月二日当雨。"月一日当出。"先公曰:"臣谓是日无雨。"上曰:"卿何以知之?"曰:"陛下既知有雨,则安用祈求?知有雨而求,非诚也。天非至诚不格,臣是以知无雨也。"上曰:"明日当出。"先公曰:"臣乞传旨合门。"上即召近珰喻曰:"明日于醴泉观等处祈雨。"先公曰:"何不远出?岂惮热乎?凶岁百姓衣食将不给矣。"上每意动则耳轮先赤,厉声曰:"待去西太一宫。"先公曰:"乞传旨。"上曰:"卿不知典故,出城不预告也。"
过去的生命
现代新诗集。周作人著。 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11月初版。列为“苦雨斋小书”之五。1930年4月再版。书前有作者《序》。内收1919年至1923年间创作的新诗26题34首(其中20题27首曾收入8人诗合集《雪朝》第二集)、散文2篇。本书中《小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全诗58行,是“五·四”之前新诗作品中最长的一首。作品描写一条给两岸带来生机的小河,被土堰拦住去路,它不断地流动,终于把土堰冲坍,可是又有一道石堰阻在前面,河水仍不休止地流动乱转,冲激着坚固的石堰。长诗以象征手法表现了要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发展的强烈愿望与坚韧的奋斗精神以及遭到强权压迫的深重痛苦,有力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势力。茅盾曾评论说:“我们在《小河》里看到了对于压迫自由思想和解放运动者的警告”(《论初期白话诗》)。这首诗,格式自由,语言朴素自然,音节和谐,摆脱了旧诗词的束缚,在艺术上取得较高的成就。胡适称《小河》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谈新诗》)。冯文炳说:“到了《小河》这样的新诗一出现,大家好象开了一个眼界,于是觉得可以是这样的做法了”(《谈新诗·小河及其他》)。朱自清评《小河》时说它“融景入情,融情入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论》)。周作人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他的诗许多都是描写普通人生活的。在作者笔下,清晨扫雪的清道夫(《两个扫雪的人》)、维持交通秩序的士兵(《背枪的人》)、赤脚小儿、插秧的男女农民、卖菜人、流浪者(《画家》)、天真可爱的孩子(《小孩》)等,都是值得同情和尊敬的,表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主题。《慈姑的盆》、《秋风》、《山居杂诗》、《花》等诗,描写细致生动,抒情自然。《梦想者的悲哀》、《过去的生命》、《歧路》等作品,流露出苦闷、彷徨、消沉、灰暗的思想情绪。本书是作者唯一的一部新诗集,具有冲淡自然的独特风格。
往生要集
三卷。也称为《往生集》。源信撰。成书于宽和元年(九八五)四月。在比睿山横川首楞严院隐居的源信,收集了一百六十多部佛教经典、论疏到九五二文的要文,为了往生极乐净土,念佛的实践是最重要的,由此确立了净土教的基础。代表平安时代的佛教书。永观二年(984)一月开始写,半年后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