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积

徐积
  • 姓名:徐积
  • 别名:字仲车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 出生日期:1028
  • 逝世日期:1103年6月7日
  • 民族族群:

徐积(1028—1103年6月7日),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早年尝从胡瑗学。治平二年,登进士第(《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七)。中年患疾,耳聩不能出仕,屏处乡里,而四方事无不知晓。元祐初,以近臣举荐,授扬州司户参军、楚州教授。转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崇宁二年,监西京嵩山中岳庙。卒,年七十六(王资深《节孝先生行状》)。政和六年,赐谥节孝处士。徐积以孝行闻,苏轼称其为“古之独行也,於陵仲子不能过,然其诗文则怪而放,如玉川子”(《苏轼文集》卷七二)。后人对其诗文评价颇有差异。清人贺裳举其“关西夫子虽迟暮,行笑行吟正安步。菑川海上牧羊儿,解说公孙放豚去”(《送王潜圣》),“勤穿冻地缘栽竹,喜占明窗为著书”(《和路朝奉新居》),《管春风》诸诗,以为磊落中有风度,雄快劲正,具有唐人风韵(《载酒园诗话》、《历代诗发》卷二六)。而王士禛却谓徐积之文“率拙而碎,殊不成章,诗尤多笑柄”(《跋徐节孝集》)。翁方纲列举其《月食》、《大河上天章公顾子敦》、《李太白杂言》诸诗,谓蹊径浅露,无律无节,空自叫嚣(《石洲诗话》卷三)。《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文“雅俗兼陈”,瑕瑜互见,“奇谲恣肆,不主故常”,“纵逸自如,不可绳以格律……而大致纯正”(卷一五三)。这一评价褒贬较为确切。如其以“仙”命名之诗,草率成篇,确为浅露鄙拙。著有《节孝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现存《节孝先生文集》三十卷,附《语录》一卷、《事实》一卷,有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明抄本、康熙丙子刊本、《四库全书》本、宣统三年重刊本。《全宋诗》卷六三三至六五九录其诗二十七卷。《全宋文》卷一六一六至一六一八收其文三卷。事迹见《节孝事实》(《节孝集》卷首附)、《东都事略》卷一一七、《宋史》卷四五九本传。清人段朝端编有《宋徐节孝先生年谱》一卷。

徐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抚豫条教

抚豫条教

四卷。清尹会一遗稿,张受长辑。尹会一 (1691—1748),字元孚,号健余,直隶博野 (今属河北)人。雍正进士,乾隆时官至河南巡抚。其时,黄河、沁水泛滥成灾,尹会一赈灾抚民,甚得人心。张受长为尹会一受业门人。乾隆初年,河南吏治戎政,已多窳废。官吏贪脏、索陋规、克扣粮饷、多占空粮等案层出不穷。尹会一崇奉朱学,以律己化人为本,于是频颁戒谕,要各地官吏咨询民隐,戒贪婪,并取得了一些政绩。尹会一死后,受业门人张受长于乾隆十五年(1750)将其抚豫遗稿编为四卷,卷一为与寮属开诚布公,振兴吏治;卷二为分社敷教,力行规劝条约;卷三为训俗型方,致严于非礼非义之禁;卷四为罪己、恤灾、赈济事宜,并在书前撰有序言。有《畿辅丛书》本。

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

痘疹专著。明汪机(石山)辑。刊于嘉靖十年(1531年)。此书系辑录钱乙、陈文中、魏直等医家有关痘疹论述,参以己见编成。于痘疹学术理论尤推崇魏氏。全书包括痘辨、痘图、痘方3部分。阐述痘疹病因、预防与饮食起居宜忌、痘疹与伤寒异同、痘症轻重顺逆、不治之证等。并论述痘疮初出、出迟、不出、痘出未透、痘出太盛、陷伏倒靥、痘疮变黑证治及诸兼变证治,并述及治痘药味品性制法;书中绘有痘疹各阶段形态图16幅,选录方剂150余首。论治用温里法,或用攻里法,皆随证变通,不拘旧说。现存《汪石山医书八种》本。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曲素诀辞五行秘符一卷」;《无上秘要》卷二七引《洞真凤台曲素上经》,皆指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分三篇。其一为《高上玉晨曲素忧乐慧辞》。内载颂诗五首(名曰忧乐之辞),符箓五枚(名曰五帝命魔灵幡),谓依法诵辞佩箓,可感召五帝前来护卫,飞升成仙。其二为《太极左真人曲素诀辞》。内载符箓二枚(名曰曲素诀辞),依法佩箓,可招摄六天之鬼,制伏邪魔。其三为《太上曲素五行秘符》,假托太极左仙公(葛玄)撰。内载「五行父母真君」之隐讳及符箓十枚,依法存神念真,佩带五行秘符,可召魂制魄,保命役神,九年成仙,全书道法以存神佩符为主。

三洞群仙录

三洞群仙录

旧题正一道士陈葆光撰集。二十卷。按《武进县志》,葆光受业天庆观,撰《神仙蒙求》三卷,晚住茅峰。其前有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竹轩序,约成书于南宋初年。全书收录道教神仙故事一千零五十四则,皆以四字俪语标题,并注出故事来源,引书两百余种。自序谓“网罗九流百氏之书,下逮稗官俚语之说,凡载神仙事者,裒为是书。”然多记怪异,不尽为神仙事。收入《道藏》第九百九十二至九百九十五册。

如此江山

如此江山

章回体长篇小说。张恨水著。上海永华书局1939年2月初版。共24回。主要描写育民大学内部种种黑暗、混乱的现象:李教授与王秘书为争夺妓女公开闹翻;学生高仰山、李静涛等因办杂志《洪潮》被捕,学生团体旋即被取谛;庶务主任趁修理校舍之机贪污,被章职员告发并取而代之;学生无所事事,搞选“女皇后”活动,又因此发生争执、斗殴,毕业后遂风流云散,各自寻找出路。

四书因问

四书因问

明吕柟(字仲木)撰。该书是记其门人质问《四书》之语。共六卷。其中《大学》、《中庸》各一卷,《论语》、《孟子》各二卷。然其中称柟为先生,又原本先生字或跳行,间或还附有学生之间的论辩,如《大学因问》中,就附有章诏、聂蕲二论,似乎非柟自作。卷首有魏廷萱等校刊字,当即为廷萱等人所记。其书《大学》从古本次序,《中庸》亦从古本分章。所说多因《四书》之言,推而证诸躬行,见诸实事,故曰“因问”。如有问“格物”之“格”,是格式之格,还是穷究之格?因答曰:“格物之义,自伏羲以来,未之有改也。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近取即是穷格之义。格式之格恐不是孔子立言之意。”又有问“格物”之“物”何如?因答曰:“这个物正如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物字一般非是泛然不切于身的,故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虑之所起,便是物,皆是要格的。”再如吕柟讲“八佾舞于庭”时,有学生曰,“此亦无可说”。柟曰,“若道无说便更有说”。时诸生中有盛服者。柟曰,“如此便是僭”。其中有的回答虽未能摆脱传统的礼俗之见,然因问设答,切身譬事,“平正笃实乃如此”(《四库全书提要》)。有《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