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

荀况
  • 姓名:荀况
  • 别名:亦称孙卿或孙卿子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313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38年
  • 民族族群: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字卿,亦称孙卿或孙卿子,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的“稷下”,三次为稷下学宫的祭酒。他还游说于秦国,并在楚国做过兰陵令,最终老死于兰陵。荀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著名弟子有李斯、韩非等。荀况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时代,他对儒家、道家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批判。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批判地吸取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礼”论。他说:“礼者,法之大分”,在“礼”中增加了“法”的内容,为新兴封建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哲学上,他批判地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把天看作是自然的,并认为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知能必须与客观事物相符合,把“行”视为检验“知”的标准。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否认人的先验道德,强调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礼义法治来改造和约束人性。


从以上观点出发,荀况在教育方面的主张主要有:①关于教育目的,荀况从教育在改变人的性质和安邦治国的重大作用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士、君子、圣人,而以培养圣人为最高目的。②关于教育内容,荀况主张学习《诗》、《书》、《礼》、《乐》、《春秋》等,尤其注重《礼》。③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学习要注重闻、见、知、行,学思兼顾,专心致志,全面彻底。④在德育上,荀况特别注重习礼和讲孝悌,并提出以参验反省、择善而从、积善成德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⑤在教育方法上,荀况特别强调“师法”问题。他把天地君亲师并提,把教师看做是礼的化身,认为要“化性起伪”,积礼义为君子,就要注重师法。强调学习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指出:“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同时,他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荀况以其人性学说和唯物主义思想所提倡的教育理论,特别是他的尊师学说,在战国末期和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遗著经后人整理成《荀子》一书,共32篇。

荀况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

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

《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由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 撰写的文学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人生中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恋爱故事。她敏感、矜持、沉默,倾慕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小提琴手。但是出于青涩,又或许是对世俗生活突然降临的恐惧,她在约定献身给对方的那一天从小提琴手家门口夺路而逃……

彝斋文编

彝斋文编

宋代诗文别集。4卷。赵孟坚著。《四库全书总目》以“清远绝俗”评价其作品风格,颇中肯綮。作为宗室子弟,作品并无关切时政的内容,主要以风流雅士的形象出现于诗坛。如《梦回》:“点点桃花短短墙,雨声彻夜响回廊。觉来蝴蝶家山梦,一半分明一半忘。”疏放慵困之态,历历在目。又如《九里松马上作》:“九里松枝不断青,松风上发下泉声。耳边为爱闻天籁,故约游缰缓缓行。”写闲情逸致,十分传神。其诗代表了部分文人,当国势殆危之际,满足于苟安残局,寄情山水,脱离现实的倾向。本集除曾收入《四库全书》,尚有清代鲍氏知不足斋抄本、劳氏抄本等善本。知不足斋抄本,有鲍廷博辑录的补遗1卷;劳氏抄本所附“补遗”1卷,除鲍廷博所辑的内容,还增入了劳权续辑部分。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

短篇小说,张天翼著,发表于1938年4月《文艺阵地》创刊号,是作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华威先生永远挟着他的公文包,不时要掏出怀表来看一看,坐一辆全城跑得最快的包车,他说“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真是个“抗日”的大忙人。其实他每天忙的就是坐着包车招摇过市、演说、开会、迟到、早退、大吃大喝,他的“忙”不过是虚张声势,装腔作势。他在会上发言以及和人交谈总是喋喋不休地要大家“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他到处要权,要官位,文艺界抗敌总会的爱国青年召开日本问题座谈会没有告诉他,他就大发雷霆,破口大骂。作品极为成功地刻划了抗战初期一个特殊的“救亡专家”的典型形象。茅盾在《八月的感想》里评论说,作品帮助人们去“认出那些隐藏在抗战旗影下的大小丑恶”。本篇是作者讽刺文学的精品,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作品发表后,在社会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文艺界曾就《华威先生》的暴露和讽刺问题,于1939年还展开了关于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和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的讨论。

焚剑记

焚剑记

短篇小说。苏曼殊著。载1915年8月《甲寅杂志》第一卷第八期。作于1915年。叙宣统末年志士独孤粲的爱情悲剧。广东没落富家子弟独孤粲,为人孤洁耿介,因得罪权势而潜逃深山村中,遇村姑刘阿兰,两相爱慕而成婚。三年后,兵乱荒村,独孤粲携阿兰与其妹阿蕙逃奔香港谋生。途中,他目睹暴兵残酷洗劫村落的惨象,救出濒死于枪火中的农民周阿大,又搭救因不堪后母虐待想投海的孤女媚娘。在流离失所中,阿兰两次被逼婚出走,终于暴卒异乡。阿蕙被迫嫁于先亡人,成了活寡。独孤粲在悲愤之下,仗剑远游,为友复仇,为民除害。最后,他焚烧宝剑,与周阿大浪迹四方,不知所终。作品反映了清末社会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表现了人民的善良、侠义的品质。小说把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置于社会悲剧之中,主题深刻。惟情节枝蔓过多,结尾的安排使作品的基调更趋于感伤。

戏鸥居词话

戏鸥居词话

清代词话著作。1卷。毛大瀛辑录。此书主要辑录清代词家的有关本事。当时著名的词人,如陈其年、尤侗、朱彝尊的部分作品赖以保存。作者受唐宋以来本事词的影响,专辑文人与某女子相关的风流韵事,不讲究思想内容,也不重视作品的文学价值,其编辑倾向是值得批评的。但书中个别条目,也可令后人参考,如记曹贞吉赠柳敬亭词,真实地记录了柳敬亭这位著名平话艺人在当时享誉都城的情况。再如记瞽人陈孟周填〔忆秦娥〕二阕,郑板桥惊叹不已,深愧己作数百皆不如,遂不复存。这些材料,对于研究柳敬亭、郑板桥的生平事迹都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本书有《戊寅丛编》本,唐圭璋据以编入《词话丛编》。

经学初程

经学初程

一卷。廖平、吴之英同撰。之英四川名山县人。光绪优贡,任灌县训导,又主讲成都尊经书院。吴之英于经史历算无所不通,也是清末蜀中通儒,吴之英读书时就以经术名世,均能独索精研,别辟蹊径,与廖平同为湘潭王闿运主尊经书院时杰才。《经学初程》是一部论治学心得的专著,引导学生治学的教科书,堪称当时国学入门的津梁。此书概论为学之道,可见其教人治学之法,有许多精到之论。在读经的次序安排上,尤多名言。如:“治经岁月略以二十为断,二十以前纵为颖悟,未可便教以经学,略读小学书可也。二十以后颖性开,则记性短,不可求急助长,当知各用所长。”“读书要疑要信,然信在疑先,……笃信专守,到精熟,后其疑将汩汩而启,……若始即多疑,则徬徨道途,终难入境。”廖、吴强调,治《尚书》须知今古文之异,不宜笃守伪孔之学。《经学初程》集中地体现了廖平、吴之英的治经思想,在其议论中不乏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堪称一部经学概论,是立志经学者的必读之书。有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版(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社科院收藏),另见《六译馆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