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乔

- 姓名:杨时乔
- 别名:字宜迁,号止庵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信州上饶人
- 出生日期:1531
- 逝世日期:1609
- 民族族群:
杨时乔(1531—1609),明学者。字宜迁,号止庵,江西信州上饶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榷税杭州,隆庆元年(1567年)上“三几九弊三势疏”,陈时政要务,切中时弊要害,中外传诵,升礼部员外郎。万历癸卯(1603年),升吏部右侍郎,寻转左,署部事。乙巳(1605年),大计京朝官,秉铨凡五年。诏赠吏部尚书,谥端洁。天启年间(1621-1627年),阉臣魏忠贤专权,大肆残害所谓的东林党人,因杨时乔曾荐举的邹元标等人也被列入东林党,所以追夺了时乔的封赠与谥号。崇祯元年(1628年),阉党被捕后,杨时乔的封赠与谥号方被恢复。杨时乔仕于嘉、隆、万三朝,为明代名臣,其忠信著于乡里,勋业垂于竹帛。《明史》赞曰:“绝请谒,谢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门。……清公素履,秉正无亏,彼岂以进退得失动其心哉。”《明实录》记载:“谢绝私交,苦学清修,特论罔间。”
学于吕怀,为湛若水再传弟子。王守仁,湛若水二家,各立宗旨,源远流长。至晚明时期,王门心学多宣扬虚无主义世界观,逐渐流于禅宗化,学者不读书,不务实,流于清谈“性、命”。他研究了明代学术思想史,特别是心学发展史,并对心学理论进行系统批判。“数十年来,忽有为心学者,于佛氏尝即心而见其血气凝定,虚灵生慧,洞彻无际者,名之曰善知识,自称上乘,遂据之为孔门所语上,而蔑视下学之教为外求。”(《孔子像碑》)心学的理论基础:“心即理”实乃“不交于事物,专在腔子之内,一敛耳目聚精神于此”(同上),实非孔门所谓“知”,又与孔子“下学上达”的精神相违。又斥心学理论核心:“致良知”为“顽物”。“今学者只以讲便为学,以学便为道,以道便为心,故曰‘心学’。……其辞笼统不分,空寂难辨,遂使圣门曰心、曰道、曰学、曰正心、致知、格物,捏为一团。其流之弊,令人空寂枯槁,只成一个顽然之物。”(《与舒继峰》)心学的另一重要命题:“知行合一”与孔门“知行本一”观相左,“夫知既与孔孟言良者异,又外行,则行亦异。知行并异,是别为一端”(《孔子像碑》),即指心学为孔门“异端”。心学由“讳言佛且辟其小异”,发展到“不惟不讳不辟,且直以佛氏之说为孔子之说,又以佛在孔子之上。……乃其传闻者,不察其真,遂以为真圣学。”(同上)“是为阳宗孔子,实与之悖,而阴用佛、老,袭以权术,实与之一。自孔子而来,今始创见,令后之学者,难以分辨,终莫能自拔。求孔门而入,而竟喜其说之易简,不事工夫阶级,一蹴至圣之径,或相率以从也。”(同上)因“儒佛混同为一者,儒而释、老为言者,皆易辨,唯佛而儒之难辨。”(《朱晦翁碑》)故尤憎恶当时心学门派重要传人罗汝芳,曾上疏指斥其学说:“佛氏之学,初不混于儒。乃汝芳假圣贤仁义心性之言,倡为见性成佛之教,谓吾学直捷,不假修为。于是以传注为支离,以经书为糟粕,以躬行实践为迂腐,以纲纪法度为桎梏。逾闲荡检,反道乱德,莫此为甚。望敕所司明禁,用彰风教。”(《明史·杨时乔传》)其心学批判虽多切中流弊,却忽视了心学理论的流变,故黄宗羲评之曰:“先生欲辨儒释,而视理与佛氏同,徒以见闻训诂与之争胜,岂可得乎?阳明于虚灵知觉中,辨出天理,此正儒释界限,而以禅宗归之,不几为佛氏所笑乎?”(《明儒学案》)杨时乔本人理学思想主旨为其提出的“虚灵知觉是天理”的命题:“天之生人,除虚灵知觉之外,更无别物,虚灵知觉之自然恰好处,便是天理。”(同上)著作有《周易古今文全书》、《马政记》和《杨端洁集》。
杨时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渤海考
1784年,在所著《渤海考》自序中首次提出渤海国在朝鲜历史上是与新罗国南北对峙的“北国”。认为渤海国是高句丽的继承者,而统一新罗是高丽王朝的前身。
瀛涯胜览
中国古代外国地理游记。马欢撰。明永乐十四年 (1416)成书。除旧刻本外,还有近人冯承钧的校注本,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马欢,字宗道,浙江会稽 (今绍兴) 人,信伊斯兰教,通阿拉伯文。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奉旨于1405—1433年七下西洋(指今印度洋),马欢3次随行,任通事 (翻译),沿途记录了亲身见闻。曾参加郑和第四、六、七次远洋航行,任翻译。是书系作者随同郑和第四次航行归来后所作。记述所历经二十国之疆域、道里、风俗、物产及沿革等。因系目睹亲闻,且通外国语文,所记珍贵可信。
春秋别典 [标点本]
十五卷。明薛虞畿撰。书前自序称尝阅往牒,见春秋君臣往迹,不下千事,散见百家,皆三氏所未录。间或微掇其端,而未究其绪,存其半而不采其全。所以作者略仿《左传》之例,分十二公以统其世,稽三传人名以系其事。书目后跋文由虞畿之弟虞宾所作,称书未脱稿其兄不幸下世,虞宾特广阅博览参互考订,削繁补缺而成书,可见此书实系薛氏兄弟合著而成。全书十五卷,旧无刊本,《四库全书》所录系朱彝尊家藏抄本,各条之末未书明出于何书,盖明人之习使然。然此书网罗繁富,颇足以广见闻,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群经总义讲义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廖平先后任教于成都补习学堂、成都选科师范、成都高等学堂、成都府中学堂、成都客籍学堂、成都县中学堂。《群经总义讲义》是其经学讲义。据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群经总义讲义》共二册,其中第一册十六课:《雅言翻古》、《论作述》、《先野后文》、《世界进化退化分经表》、《大小六艺》、《教育史》、《开士智》、《忠敬文三代循环爲三等政体》、《礼失求野》、《神权驳》、《宗法非世族政治》、《中外古今人表》、《谶纬》、《阙疑》、《中国一人》、《墨学道学均出孔子辨》。第二册共六评:《尊孔》、《世界先野后文》(附《世界进化退化简明表》)、《教化由小而大》(附《孔子前后皇帝王伯不同表》)、《论知行之分》、《立德立功与立言之分》、《俟后新经》(附《专经统各科学表》)。后附《左氏春秋十二要》、《左氏春秋十论》、《左丘明考》。各课的写作有先后,又其目有与三十一年所拟《群经大义补题》相同者,当係本就《补题》撰録而别有增补。由于廖平在这几年读到不少西学译籍,故其书多以中学与西学互证,而对西人政治、学术、风俗多持批评态度。可惜其书今仅觅得第一册(蒙文通先生收藏,蒙默教授提供),已非完璧。不过下册及附録各题,多已刊于《国学荟编》等杂志,皆已收入本《全集》,基本上可见其全貌。今据光绪三十三年刻本整理。
经书浅谈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该书介绍了儒家重要经典《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些介绍文章多出自名家之手,语言通俗,篇幅简短,对各本经书的内容和来龙去脉,都作了适当的评介,并介绍在今天怎样看待和如何阅读这些经书。
春秋传说例
一卷。宋刘敞撰。此书与杜预《春秋释例》、陆淳《春秋纂言》相类,旨在发凡举要,阐明其《春秋传》褒贬之例,实为其《春秋传》一书之纲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书凡四十九条,然无传本。今本是 《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只得二十五条,“且多零篇断句,不尽全文”。《春秋》一书之例(亦称义例》是历来治《春秋》者最为关切的热点。《公羊》、《榖梁》二传以阐发《春秋》大义为主,认为《春秋》大义主要在例中; 《左传》 以事说经,亦有所谓 “五十凡”。三传对《春秋》之例已是大不相同,而后儒之说《春秋》又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春秋》有例无例,是鲁史旧例或是孔子所创之例,可以说是涉及《春秋》一书性质的根本问题。此书之说例,虽是为其书而作,实则仍是说《春秋》之例。如《遇例》条云:“公与诸侯遇,志也,外遇不志也。其志者,以我有事接之也。所以谓外遇不志者,遇者小事,小事不志。”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所谓《春秋》之例,实际上是修史的一些用辞惯例,即使是这些例,《春秋》也未完全划一。因此,用例来阐明《春秋》大义,必然只能是臆度妄断。而刘氏之说例,即使不涉及所谓大义,也多臆说。如《弗不例》条云: “弗者,诡辞也; 不者,直辞也。”此书于宋哲宗时被旨刊行,现存有宋嘉定九年汪纲刻于新安本、宋邵氏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汪刻丛书本、聚珍本、闽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春秋别典 [标点本]](/d/file/books/04802b644d2d2adcb0b18d81fdd03a3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