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冲之

- 姓名:祖冲之
- 别名:字文远
- 性别:男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429年
- 逝世日期:500年
- 民族族群:
祖冲之(429年—500年)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后为避战火举家南迁。祖父祖昌曾任南宋大匠卿。祖冲之青年时代以博学而闻名,入华林学省。大明五年(461),出任南徐州(今江苏镇江一带)从事吏及公府参军等职。热心于科学研究和发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35岁时(464),任娄县(今江苏昆山县东北)县令。刘宋末年,回京担任谒者仆射,后一直在京任职。在此期间,在机械制造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南齐永元二年(500)去世,享年72岁。
祖冲之的一生,着重贡献于科学事业上。在天文历法方面,编制了《大明历》,第一次正式将“岁差”引入历法,并对闰法作了重大改革,确定了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81481日,与现代测定的数值误差只有50秒。同时,他发现了交点月,并计算出它的周期时间为27.212223日,与现代只差不到一秒。另外,他推算的水星、金星、火星的会合周期远比前人精确。在数学方面,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他和儿子祖恒还完成了球体体积公式的计算,又对“开差幂”与“开差立”作了研究,都处于领先地位。父子二人的数学成就汇于《缀术》一书中,可惜宋代后失传。在机械制造方面,重造了久已失传的指南车,设计制造了“千里船”,创制了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研究过类似“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改进过计时器漏壶,制造过“欹器”。在经学、文学方面,对《易经》、《庄子》、《老子》作过义释,对《论语》、《孝经》、《楚辞·九章》作过注,还写过小说《述异记》十卷。祖冲之毕生贡献于科学事业,不愧为世界科学界的巨星。
猜你喜欢的书
算术基础
全称为《算术基础:对数这个概念所作的逻辑的和数学的研究》。德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GottlobFrege,1848~1925)的重要著作。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把他在《概念文字》一书中提出的方法应用于解释数学中最根本的理论,即数的理论,把算术表现为一种公理理论。他认为可以用逻辑所需要的概念来规定算术的全部概念,也可以用逻辑所需要的原理来证明算术的全部法则,而不需要为算术另外制定一套它所特有的概念和原理。在这本著作中,他首先在什么是数和什么是算术真理的本性这两个问题上批译传统及当时的观念,然后概述他自己的方法以及如何用纯逻辑的原理来证明算术的基本原理。在本书中,他提出了他的哲学基本观点,他在前言中把这些观点概括为3条原则:1、始终要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区别开来;2、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而不是在孤立的词中,才能找到词的意义:3、注意把概念与其对象区别开来。他认为这3条原则在方法论上具有重大意义。
两地书
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时间自1925年3月至1929年9月,共135封(鲁迅的68封),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全书按年月编排,共分三集。第一集,北京(1925年3月至7月)35封;第二集,厦门一广州(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78封;第三集,北京—上海(1929年5月至6月)22封。鲁迅在序言中说,本书所收虽限两人之间的通信,“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讲的是“学校风潮,本身情况,饭菜好坏,天气阴晴”,“推测天下大事”等,似乎是些“平凡的东西”,但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自有“特色”。它使读者看到“工作的相需相助,压迫的共同感受”,从而“增加人们两心共鸣的急速进展”(许广平:《关于鲁迅的生活》)。
学治臆说
二卷。续说、附说赘一卷。清汪辉祖撰。《学治臆说》二卷,是汪辉祖应其二子继坊、继培之请,将自己平日从政佐治的经验,整理出一百二十则。上卷主要谈及选幕僚、处理政务,而以审案为重点;下卷主要谈及治理恶棍、除盗、理财,而以勤职为重点。《学治续说附说赘》一卷,是应其弟子、河南夏邑知县慎习岩之请,整理出五十则理政佐治经验。通过汪辉祖《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二书的记述,清代中叶政治腐朽、吏治衰败的状况充分展现在人们眼前,并成为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反清起义的主要原因。种种迹象表明,清廷大厦之将倾,已是无可挽回的了。本书有《读画斋丛书》 本。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凡三卷。宋代法贤译。略称妙吉祥大教经。属于密教杂密经之大威德法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系妙吉祥菩萨之化身大威德明王所宣说之法。内容计有上卷五分、中卷二分、下卷三分。
明报应论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一卷,宋法天译。因外道之问而说一切法如梦如幻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