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夫卡

- 姓名:考夫卡
- 全名:库尔特·考夫卡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柏林
- 出生日期:1886年3月18日
- 逝世日期:1941年11月22日
- 民族族群: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生于1886年3月18日,逝于1941年11月22日),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柏林,很早就对科学和哲学发生兴趣,就学于柏林大学,1909年在斯图姆夫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11年被任命为吉森大学讲师,1918年任该校教授,一直工作到1924年。从1910年起与韦尔泰墨、柯勒共同研究,创建了格式塔心理学派,并开始了一系列的知觉、思维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他们认为,心理现象不能解释为各种元素的相加,各元素只能从整体中获得其意义,人们感知的是复杂的整体,而不是整体的组成元素。考夫卡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系统编纂者,1921年发表了《心理的发展原理》一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精神病院从事脑损伤和失语症病人的研究工作,1921年他与韦尔泰墨和柯勒共同创办《心理学研究》杂志,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1922年向美国心理学界发表《知觉:格式塔学说引论》。1924年开始到美国访问讲学,先在康乃尔大学,后在威斯康星任访问教授,1927年被任命为史密斯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在这里一直工作到1941年逝世。1935年发表其重要著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考夫卡认为,格式塔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具有一种全面性,可以应用到儿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类学、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他在德国和美国的儿童心理学研究中运用格式塔理论获得了巨大成功,在美学研究中他的工作具有开拓性,为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40年出版的《艺术心理学问题》一书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经典著作。他认为,艺术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格式塔,其内部诸方面的平衡和位置是由整体的要求来决定的,局部离开它的整体就会失去其价值和特征,艺术品的魅力来自它的结构。艺术心理学就是要研究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种艺术创作的要求,研究艺术家的心理结构,研究艺术欣赏中欣赏者的心理结构和生理机制。考夫卡对美学的研究确立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直接为后来的格式塔派美学家们所继承和发展。
考夫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恶魔的交易
克劳斯·曼著。最初连吃顿好饭都要借钱的喜剧演员亨德里克,后来他不但在舞台上演戏,也在生活中演戏,他总在撒谎,然而他又从不撒谎,他的虚假就是他的真实。最后他又因“梅菲斯托”这个角色成功进入“上流社会”,同时也使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与恶魔签订了一份邪恶的协议。亨德里克也曾试图帮助他的朋友,或者将集中营里的艰辛告诉内阁总理,但他总是担心失去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世界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要发生也只有一次。然而现在,他手上已有了永远也洗刷不掉的污点......
永乐东昌志
明钟彦彰、曾钝编纂的永乐《东昌志》,是现存最早的江西志书,原本不存,仅有清初手抄本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是志收录了庐陵籍文人及游客自宋至明永乐间撰写的诗文二百九十七篇,实为东昌艺文志。东昌,今吉安县永和镇。“昔班史纪艺文,仅列篇目。及有明修志,乃载及词章,非体例异也。志以纪事,文艺即纪事之言。凡政治所系,因革所宜,以及山川风物,吊古言情,皆有不容自已之心,然后其事传者文亦传,其人亦因以并传。”(乾隆《安福县志·艺文志序》)《东昌志》翔实地记载了当地的历史及概况,可补正史之阙,极具文献价值。《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认为永乐《东昌志》“对研究东昌县历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然而由于原本早已不存,传本甚少,其价值长期湮没。永乐《东昌志》三卷附志一卷,以“忠臣烈士之砺志砥节、名公巨儒之擢科登仕、仙翁释子之留迹遗踪” 为吟咏对象,记载了东昌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人物事迹、宗教信仰、文人交游等,翔实地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及概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品茶要录
宋代茶书,《品茶要录》一卷,宋黄儒撰。儒字道辅,陈振孙《书录解题》作道父者误也。建安人。熙宁六年进士。此书不载於《宋史·艺文志》,明新安程百二始刊行之。有苏轼书后一篇,称儒博学能文,不幸早亡,云其文见阁本《东坡外集》。上元焦竑因录附其后。然《东坡外集》实伪本(说详集部本条下),则此文亦在疑信间也。书中皆论建茶,分为十篇。一采造过时,二白合盗叶,三入杂,四蒸不熟,五过熟,六焦釜,七压叶,八清膏,九伤焙,十辩壑源沙溪。前后各为总论一篇,大旨以茶之采制烹试,各有其法,低昂得失,所辨甚微。园民射利售欺,易以淆混,故特详著其病以示人。与他家《茶录》惟论地产品目及烹试器具者,用意稍别。惟东溪《试茶录》内有茶病一条,所称鸟蒂白合蒸芽必熟诸语,亦仅略陈端绪,不及此书之详明。录存其说,亦可以互资考证也。苏轼跋称其:“博学能文,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作《品茶要录》十篇,委曲微妙,……予悲其不幸早亡,独此书传于世。”
疡科纲要
外科著作。一卷。张寿颐撰撰于1917年。卷上总论外疡的辨证, 辨脉及治疡各类方药。卷下为治疡 验方,止血方及五官科病症验方。首先总论外疡的辨证、辨脉及治疡各类方药;其次为治疡验方、止血方及五官科病证验方,内容简要实用。现存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花草蒙拾
清代词话著作。1卷。王士禛撰。此书专门品评《花间集》与《草堂诗余》两部词集所收录的作品。王士禛论诗提倡“神韵”,论词也持同样的主张,认为《花间集》与《草堂诗余》的妙处在于蹙金结绣而无痕迹。词须雕组而不失天然,要能够“写照象外”,极妍尽态,以此达到追魂摄魄的目的。本此出发,他高度评价李煜、苏轼、李清照的作品,说李煜入汴以后诸词,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同是千古情种”。对鲖阳居士屈解苏轼〔卜算子〕咏鸿词的行径深为不满,斥为“村夫子强作解事”。称苏词“直是轶伦绝群”,其“枝上柳绵”一首,恐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又引苏轼与黄庭坚的话概括苏词的特点,如醉后作草书,酒气拂拂,从十指间流出,又如其书挟海上风涛之气。凡此评论,都十分中肯。谈及诗、词、曲的分界,他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话虽然简略,但可令后人解悟三体的不同的抒情风格。本书有《昭代丛书》本,唐圭璋据以编入《词话丛编》。
鲁迅先生二三事
孙伏园著,1944年2月重庆作家书屋出版发行,姚篷子为发行代表人,土纸本。扉页有鲁迅先生于1927年与许广平、周建人、孙福熙、林语堂、孙伏园合影一幅。内容有《哭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少年时代》、《鲁迅先生的几封信》等10篇文章。著者一生追求进步,他写的散文淡而有味,远而可亲,在散文百家中别具一格,令人百看而不厌。孙伏园在建国后到北京任出版总署善本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