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

马歇尔
  • 姓名:马歇尔
  • 全名: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42
  • 逝世日期:1924
  • 民族族群: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英国经济学家,近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派——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①的创始人。


马歇尔于1842年7月26日出生在伦敦郊区。他的父亲威廉·马歇尔是英格兰银行的出纳员。生性严厉,对家人专制。马歇尔9岁时,被送到泰勒学校读书,主要学希伯来文。马歇尔被他父亲强迫过度用功,身体瘦弱,有“蜡烛”的绰号。1861年,马歇尔因学习成绩优秀,按规定,有资格得到奖学金在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三年后有希望当研究生。这是他父亲为他计划的,将来当福音会教士的第一步。马歇尔不愿走这条路,不愿到牛津埋葬在已死去的古代语言里。马歇尔最喜欢的是数学,经常把几何教科书藏在衣袋里,边走路边思考如何解题。幸好有一位好心的叔父,愿意借给他一些钱,使他能进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865年他参加数学考试,评为第二名,因此立即被选拔为研究生。他提出自己要学分子物理学。这时,他曾短期去克利夫顿学院任数学教师,在那里认识一些朋友。回到剑桥后经这些朋友的介绍,他加入小型学术团体“格罗特俱乐部”。格罗特是道德哲学教授,成员还有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等人。马歇尔受俱乐部影响,对哲学和神学发生浓厚兴趣,放弃学物理的计划。1868年马歇尔以数学上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剑桥大学,留校任数学讲师。但他的兴趣却逐渐转向政治经济学。


马歇尔认为经济问题解决后人的更高的官能才有条件发展。他曾说:“研究贫困的原因就是研究人类的一大部分堕落的原因”。人类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学范围内的事实和推论;就是这一点赋予经济研究以主要的和最高的兴趣”。人类社会进步主要决定于经济。可见,马歇尔有类似“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的思想。马歇尔想,要给现行社会状况找理由颇不容易。有一个朋友常对他说:“啊!如果你懂政治经济学,你就不会这样说”。所以马歇尔开始读约翰·S·穆勒①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深受启发。他利用假期访问城市的贫民区,从这条街走到那条街,观察最穷的工人们的生活,下决心尽可能彻底地研究经济学。


1868年,马歇尔抱着崇拜康德的心情访问德国,在那里接触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罗歇等德国经济学家的著作。回剑桥后被任为道德科学讲师,讲逻辑和边沁②的伦理学。他慎于写作,教学九年没有发表什么东西。


这个时期,只要有长假期,马歇尔就到国外游历,特别是到阿尔卑斯山。他经常早晨六时起床,背着包步行两三小时,然后坐下来读书或思考问题。


1876年马歇尔与玛丽·佩利订婚,她原是马歇尔的学生,在纽汉学院任经济学讲师。1877年两人结婚。他们合作写作《工业经济学》,于1879年出版。婚后,马歇尔离开剑桥,到布里斯托尔任大学学院院长和政治经济学教授。学院经费很少,而且马歇尔婚后患肾结石,健康和精神都不好,遂于1881年辞职。夫妇两人到意大利住了一年。1882年回到布里斯托尔,马歇尔的健康状况好转,仍然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1883—1884年,牛津大学聘请马歇尔到贝里尔学院任研究员兼政治经济学讲师,为印度政府培养文官。1885年1月,马歇尔受剑桥大学聘请任经济学教授,直至1908年退休。


马歇尔认真研究经济理论是从1867年开始的。他用图解方法研究经济学,把微积分引入经济学。用数学分析经济问题最早起源于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杰文斯①和瓦尔拉的著作出版后,逐渐形成了数理经济学说。他们不仅提出了边际效用论,即认为商品价值起源于它们的效用及满足人的欲望能力,同时把边际效用论同数学结合起来。杰文斯强调,经济学必须是一门数学的科学,除逻辑方法之外,还必须运用数学方法。190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第一版序言中说:“我渐渐重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在精神世界和在物质世界一样,与总量的关系少,而与增量的关系大,并且特别是一个东西的需求是一个连续函数,其‘边际’增量在稳定的均衡中与生产成本的对应增量相等。如果没有数学符号或图解的帮助,在这一点上不容易得到对连续性的清晰而完全的印象”。该书出版后,数理经济分析的方法更加流行,直至今天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马歇尔一直研究货币理论。他认为货币的价值是它的供求的函数。货币的需求是由“每个人愿以方便的形式保持的对商品的购买力存量”测量的。当公众不信任一种通货,不愿意保存它,物价就要上涨。两国发行不能兑现的纸币,其汇率决定于购买力平价。这个理论是李嘉图首创的,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①用现代形式重新阐述,但是马歇尔于1888年在金银委员会作证时已提出这个理论,实比卡塞尔早。马歇尔虽然使用了价值这一术语,但他以价格偷换了价值,价值就是价格,实际上取消了价值范畴。他还在1887年提出测量货币购买力的指数编制法。1885年马歇尔认为就业所以不稳定,有一个原因是人们不知道将来币值变化的情况。他建议政府按期公布黄金的购买力的变化情况。订立各种合同的双方如果愿意可在合同中规定,将来支付利息,清偿贷款,支付租金,工资薪金等,均按照固定的购买力单位。马歇尔认为普通复本位制事实上总是成为金银交替本位制。他主张用纸币流通,规定一根例如二千克的银条和一根例如一百克的黄金为一组,政府始终按固定数额的纸币买卖成组的金银,称为同位金属本位制。他区分实际利息率和货币利息率,当货币价值波动时,这种区分有助于说明信用循环。他还阐述了货币供给增加后通过什么样的因果链影响物价,以及贴现率的作用。


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后,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奉为经典,成为近代英美等国庸俗经济学的基础。本世纪三十年代后虽被凯恩斯主义代替,它的许多基本观点至今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仍有很大影响,马歇尔写作此书的时期,正是英国经济极盛时期,英国占有最富饶和面积最大的殖民地,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当时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继建立。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正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对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和谐、稳定的需要而产生的。


决定价值的是需求还是生产成本,一直有争论。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是决定性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杰文斯等人贬低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需求是决定性的。马歇尔把供求比作剪刀的两刃,在市场时期,供给量已成定局,需求是决定价格的主导力量。在短期,供给量能作小量调整,但设备厂房依旧,不能作大的调整。这时需求和供给都是决定价格的因素。在长期中,设备厂房可以增减,供给量可作大幅度调整,这时生产成本是决定性的。


马歇尔虽然是首先研究边际效用的学者之一,但是他不像奥地利学派那样,认为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是决定价值的主要因素。马歇尔把边际效用仅用于家庭消费的研究,他认为企业是为了货币收入最大化,不是为了效用最大化。同时他认为长期均衡价格决定于生产成本。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接近。


马歇尔虽然使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但是依靠边际和替代的概念,能和全部均衡联系起来,不仅各种消费品,而且各种生产因素都有在边际上互相替代的作用。它们还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马歇尔认为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分割各生产要素的份额问题,他说:“国民收益是一国所有生产要素的纯产品总量,同时又是支付这些要素的唯一源泉:它分为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和土地及生产上具有级差优势的生产者剩余或地租。劳动者的工资是劳动的纯产品和劳动的生产成本二方面的均衡,资本家已向工人支付了工人所应得到的一切,工资是劳动的全部报酬,不存在剥削问题。因此,工人想要提高工资必须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靠罢工。马歇尔完全掩盖了剩余价值的存在。为了宣扬这一理论,他把“社会达尔文主义”引进经济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同生物界的发展相同,只有渐进,没有飞跃。他说:“经济进化是渐进的。……它的前进运动决不是突然的”。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垄断理论,他已看到垄断正在代替自由竞争,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有重大影响。他说:“垄断组织之间的冲突和联合在现代经济学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垄断理论只是一个梗概。他在1919年出版的《工业与贸易》一书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马歇尔混淆“竞争”和“垄断”的界限,认为它们之间没有原则的区别,而只有程度的不同。他说:“虽然垄断和自由竞争在理论上是完全分开的,但是它们实际上以不易觉察的程度相互贯穿渗透着:在几乎一切竞争的企业里,存在着垄断的因素,而一切现代有实际意义的垄断都是在不稳定的情况下保持他们的权力,如果他们忽视了直接和间接的竞争的可能性,他们很快就会失去这个权力”。马歇尔认为垄断企业比竞争企业的产量高,价格低,有利于整个社会和广大劳动群众,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在他看来,垄断者并没得到巨额的垄断收入,而仅仅是在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垄断与非垄断者利益之间得到一种折中的调和利益。马歇尔在理论上论述垄断资本的同时,具体结合英国经济现状提出发展垄断资本的问题。当时,美国、德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已动摇了英国十九世纪所取得的“世界工场”的地位。他说,抑制或反对垄断资本的发展不利于英国的发展,“建设性的竞争和联合优于破坏性的竞争和联合。……如果英国的企业追随美国扩大规模,它将会富强起来;但是如果它在任何方面有所松懈,它就要从高处很快地跌落下来”。


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称马歇尔是“新古典派”的代表,即认为他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实际上,他只是继承和发展了以约翰·穆勒为代表的英国庸俗经济学,而背离了以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真正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初版序言中说:“借助于我们自己时代的著作,并且关系到我们自己时代的新问题,本书打算对旧的学说加以新的解释”。马歇尔综合英国各派庸俗经济学说,建立了以折中主义为特点的庸俗经济学体系。


1908年,马歇尔退休。退休后,他建立了一个经济学小图书馆,借书给大学生,同时还创立一种三年评一次的经济学论文奖金,鼓励年青学者进行创造性研究。1924年,马歇尔病故。临终前他立下遗嘱,决定把经济学图书馆和大部分房地产以及著作权的未来收入都捐献给剑桥大学。

猜你喜欢的书

四种爱

四种爱

《四种爱》堪称爱的经典,是路易斯晚年在遍尝情爱、友爱、爱情和仁爱之后创作的,对每一种爱的论述都反映了他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在书中,他谈到情爱由彼此相处熟悉中产生,是一种最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共同的兴趣将朋友们连结在一起的友爱,则是“高度灵性的”;而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全身心的投入,超越了对自己的关注;能够爱不可爱之人,像上帝那样无私地给予的爱,就是大爱、仁爱。

美德的动摇

美德的动摇

《美德的动摇》是三岛由纪夫中晚期小说之一,完成于1957年,同年由日本讲谈社出版。主人公仓越节子出生于一个管教甚严、门第高尚的家庭,但却洋溢着官能的天赋。仓越节子不甘于寂寞,宽容空想,主动成为有着英俊面容和矫健身体的青年土屋的情妇,恋情如花一样绽放,最终又如花一样凋谢。

二侠传

二侠传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徐广编纂。存明万历四十一年刻本。共二十卷。此书杂采正史与小说人物, 自周至元,男始甾丘诉,终以郑思肖,共七十人,女始宣姜后,终以吴氏女,共一百八人。书之所以标名曰“二侠”者,其序言曰: “盖取男之磔然于忠孝,女之铮然于节义”。从中可见其思想倾向。此书还可注意者,颇重女性。其《凡例》曰: “古有男侠而未闻以女侠。呜呼!兹搜其捐生就义,杀身成仁者续于简后,殊见妾妇可为丈夫,丈夫可愧于妾妇乎!”故书中所列女侠数量也大大超过了男侠。编者徐广,福建柘浦(今浦城)人,字广居;校者黄国士,四川平昌人,字允符,两人生平皆无可考。

水浒外传

水浒外传

现代中篇小说。刘盛亚著。上海怀正文化社1947年10月初版,列入“怀正文艺丛书”。本书作者撷取水浒英雄后裔传奇生涯的片断,以梁山英雄阮小七(改名萧恩)之女萧桂英与花荣之子花逢春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沦于金朝以后的石碣湖斗争生活。在水浒英雄或被杀害、或被招降、或出走他乡后,阮小七携女隐居湖上,却屡遭官府催讨渔税。萧桂英为救被俘的未婚夫花逢春,被迫嫁给金将占罕。在一次遗民起义中,金朝的占罕和叶卜华两将领对待遗民的态度不同,遗民们利用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使占罕杀掉了骄横跋扈的叶卜华,桂英又以药酒毒死占罕。最后,桂英终于和花逢春得以团聚。

九尾狐

九尾狐

清代白话长篇狭邪小说。六集六十二回。题“评花主人著”。作者又题为“梦花馆主”,梦花馆主即江阴香。成书于清宣统二年(1910)。本书堪称晚清著名长篇章回小说《九尾龟》的姊妹篇。小说较为真实生动地描写了清末上海滩名妓胡宝玉风流浪荡、卖笑追欢的烟花生涯。她俏丽妩媚,淫荡妖冶,风情万种,又极擅独出心裁,领异标新,不知迷倒了多少达官贵人、骚客豪绅,人称“九尾狐”。作品通过她风流浪漫的一生,穷形尽相地展示了晚清上海、广东和北京腐朽淫靡、庸俗堕落的畸形、病态社会的现实生活画面。小说情节曲折,内容丰富,细节真实,语言流畅,结构严整,形象鲜明,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又有相当的可读性。

论语新解

论语新解

钱穆撰。凡二十篇,前十篇为上编,后十篇为下编。释《论语》之义,“语,谈说义,如《国语》、《家语》、《新语》之类。此书所收,以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之语为主……当时诸弟子于孔子之一言一动,无不谨书而备录之可知。”“论者,讨论编次义。经七十子后学之讨论编次,集为此书,故称《论语》。”“书中亦附记诸弟子语,要之皆孔门之绪言也”。该书将每篇分若干章,先将此章难字难句加以解释,然后解说该章要旨,最后将全章译为白话。说“《论语》一书,乃孔门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但“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解说《论语》平实而多有新义,对历史上有关《论语》内容的争论,也在解说中有简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