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

马歇尔
  • 姓名:马歇尔
  • 全名: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42
  • 逝世日期:1924
  • 民族族群: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英国经济学家,近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派——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①的创始人。


马歇尔于1842年7月26日出生在伦敦郊区。他的父亲威廉·马歇尔是英格兰银行的出纳员。生性严厉,对家人专制。马歇尔9岁时,被送到泰勒学校读书,主要学希伯来文。马歇尔被他父亲强迫过度用功,身体瘦弱,有“蜡烛”的绰号。1861年,马歇尔因学习成绩优秀,按规定,有资格得到奖学金在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三年后有希望当研究生。这是他父亲为他计划的,将来当福音会教士的第一步。马歇尔不愿走这条路,不愿到牛津埋葬在已死去的古代语言里。马歇尔最喜欢的是数学,经常把几何教科书藏在衣袋里,边走路边思考如何解题。幸好有一位好心的叔父,愿意借给他一些钱,使他能进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865年他参加数学考试,评为第二名,因此立即被选拔为研究生。他提出自己要学分子物理学。这时,他曾短期去克利夫顿学院任数学教师,在那里认识一些朋友。回到剑桥后经这些朋友的介绍,他加入小型学术团体“格罗特俱乐部”。格罗特是道德哲学教授,成员还有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等人。马歇尔受俱乐部影响,对哲学和神学发生浓厚兴趣,放弃学物理的计划。1868年马歇尔以数学上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剑桥大学,留校任数学讲师。但他的兴趣却逐渐转向政治经济学。


马歇尔认为经济问题解决后人的更高的官能才有条件发展。他曾说:“研究贫困的原因就是研究人类的一大部分堕落的原因”。人类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学范围内的事实和推论;就是这一点赋予经济研究以主要的和最高的兴趣”。人类社会进步主要决定于经济。可见,马歇尔有类似“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的思想。马歇尔想,要给现行社会状况找理由颇不容易。有一个朋友常对他说:“啊!如果你懂政治经济学,你就不会这样说”。所以马歇尔开始读约翰·S·穆勒①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深受启发。他利用假期访问城市的贫民区,从这条街走到那条街,观察最穷的工人们的生活,下决心尽可能彻底地研究经济学。


1868年,马歇尔抱着崇拜康德的心情访问德国,在那里接触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罗歇等德国经济学家的著作。回剑桥后被任为道德科学讲师,讲逻辑和边沁②的伦理学。他慎于写作,教学九年没有发表什么东西。


这个时期,只要有长假期,马歇尔就到国外游历,特别是到阿尔卑斯山。他经常早晨六时起床,背着包步行两三小时,然后坐下来读书或思考问题。


1876年马歇尔与玛丽·佩利订婚,她原是马歇尔的学生,在纽汉学院任经济学讲师。1877年两人结婚。他们合作写作《工业经济学》,于1879年出版。婚后,马歇尔离开剑桥,到布里斯托尔任大学学院院长和政治经济学教授。学院经费很少,而且马歇尔婚后患肾结石,健康和精神都不好,遂于1881年辞职。夫妇两人到意大利住了一年。1882年回到布里斯托尔,马歇尔的健康状况好转,仍然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1883—1884年,牛津大学聘请马歇尔到贝里尔学院任研究员兼政治经济学讲师,为印度政府培养文官。1885年1月,马歇尔受剑桥大学聘请任经济学教授,直至1908年退休。


马歇尔认真研究经济理论是从1867年开始的。他用图解方法研究经济学,把微积分引入经济学。用数学分析经济问题最早起源于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杰文斯①和瓦尔拉的著作出版后,逐渐形成了数理经济学说。他们不仅提出了边际效用论,即认为商品价值起源于它们的效用及满足人的欲望能力,同时把边际效用论同数学结合起来。杰文斯强调,经济学必须是一门数学的科学,除逻辑方法之外,还必须运用数学方法。190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第一版序言中说:“我渐渐重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在精神世界和在物质世界一样,与总量的关系少,而与增量的关系大,并且特别是一个东西的需求是一个连续函数,其‘边际’增量在稳定的均衡中与生产成本的对应增量相等。如果没有数学符号或图解的帮助,在这一点上不容易得到对连续性的清晰而完全的印象”。该书出版后,数理经济分析的方法更加流行,直至今天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马歇尔一直研究货币理论。他认为货币的价值是它的供求的函数。货币的需求是由“每个人愿以方便的形式保持的对商品的购买力存量”测量的。当公众不信任一种通货,不愿意保存它,物价就要上涨。两国发行不能兑现的纸币,其汇率决定于购买力平价。这个理论是李嘉图首创的,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①用现代形式重新阐述,但是马歇尔于1888年在金银委员会作证时已提出这个理论,实比卡塞尔早。马歇尔虽然使用了价值这一术语,但他以价格偷换了价值,价值就是价格,实际上取消了价值范畴。他还在1887年提出测量货币购买力的指数编制法。1885年马歇尔认为就业所以不稳定,有一个原因是人们不知道将来币值变化的情况。他建议政府按期公布黄金的购买力的变化情况。订立各种合同的双方如果愿意可在合同中规定,将来支付利息,清偿贷款,支付租金,工资薪金等,均按照固定的购买力单位。马歇尔认为普通复本位制事实上总是成为金银交替本位制。他主张用纸币流通,规定一根例如二千克的银条和一根例如一百克的黄金为一组,政府始终按固定数额的纸币买卖成组的金银,称为同位金属本位制。他区分实际利息率和货币利息率,当货币价值波动时,这种区分有助于说明信用循环。他还阐述了货币供给增加后通过什么样的因果链影响物价,以及贴现率的作用。


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后,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奉为经典,成为近代英美等国庸俗经济学的基础。本世纪三十年代后虽被凯恩斯主义代替,它的许多基本观点至今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仍有很大影响,马歇尔写作此书的时期,正是英国经济极盛时期,英国占有最富饶和面积最大的殖民地,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当时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继建立。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正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对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和谐、稳定的需要而产生的。


决定价值的是需求还是生产成本,一直有争论。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是决定性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杰文斯等人贬低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需求是决定性的。马歇尔把供求比作剪刀的两刃,在市场时期,供给量已成定局,需求是决定价格的主导力量。在短期,供给量能作小量调整,但设备厂房依旧,不能作大的调整。这时需求和供给都是决定价格的因素。在长期中,设备厂房可以增减,供给量可作大幅度调整,这时生产成本是决定性的。


马歇尔虽然是首先研究边际效用的学者之一,但是他不像奥地利学派那样,认为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是决定价值的主要因素。马歇尔把边际效用仅用于家庭消费的研究,他认为企业是为了货币收入最大化,不是为了效用最大化。同时他认为长期均衡价格决定于生产成本。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接近。


马歇尔虽然使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但是依靠边际和替代的概念,能和全部均衡联系起来,不仅各种消费品,而且各种生产因素都有在边际上互相替代的作用。它们还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马歇尔认为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分割各生产要素的份额问题,他说:“国民收益是一国所有生产要素的纯产品总量,同时又是支付这些要素的唯一源泉:它分为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和土地及生产上具有级差优势的生产者剩余或地租。劳动者的工资是劳动的纯产品和劳动的生产成本二方面的均衡,资本家已向工人支付了工人所应得到的一切,工资是劳动的全部报酬,不存在剥削问题。因此,工人想要提高工资必须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靠罢工。马歇尔完全掩盖了剩余价值的存在。为了宣扬这一理论,他把“社会达尔文主义”引进经济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同生物界的发展相同,只有渐进,没有飞跃。他说:“经济进化是渐进的。……它的前进运动决不是突然的”。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垄断理论,他已看到垄断正在代替自由竞争,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有重大影响。他说:“垄断组织之间的冲突和联合在现代经济学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垄断理论只是一个梗概。他在1919年出版的《工业与贸易》一书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马歇尔混淆“竞争”和“垄断”的界限,认为它们之间没有原则的区别,而只有程度的不同。他说:“虽然垄断和自由竞争在理论上是完全分开的,但是它们实际上以不易觉察的程度相互贯穿渗透着:在几乎一切竞争的企业里,存在着垄断的因素,而一切现代有实际意义的垄断都是在不稳定的情况下保持他们的权力,如果他们忽视了直接和间接的竞争的可能性,他们很快就会失去这个权力”。马歇尔认为垄断企业比竞争企业的产量高,价格低,有利于整个社会和广大劳动群众,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在他看来,垄断者并没得到巨额的垄断收入,而仅仅是在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垄断与非垄断者利益之间得到一种折中的调和利益。马歇尔在理论上论述垄断资本的同时,具体结合英国经济现状提出发展垄断资本的问题。当时,美国、德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已动摇了英国十九世纪所取得的“世界工场”的地位。他说,抑制或反对垄断资本的发展不利于英国的发展,“建设性的竞争和联合优于破坏性的竞争和联合。……如果英国的企业追随美国扩大规模,它将会富强起来;但是如果它在任何方面有所松懈,它就要从高处很快地跌落下来”。


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称马歇尔是“新古典派”的代表,即认为他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实际上,他只是继承和发展了以约翰·穆勒为代表的英国庸俗经济学,而背离了以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真正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初版序言中说:“借助于我们自己时代的著作,并且关系到我们自己时代的新问题,本书打算对旧的学说加以新的解释”。马歇尔综合英国各派庸俗经济学说,建立了以折中主义为特点的庸俗经济学体系。


1908年,马歇尔退休。退休后,他建立了一个经济学小图书馆,借书给大学生,同时还创立一种三年评一次的经济学论文奖金,鼓励年青学者进行创造性研究。1924年,马歇尔病故。临终前他立下遗嘱,决定把经济学图书馆和大部分房地产以及著作权的未来收入都捐献给剑桥大学。

猜你喜欢的书

庄简集

庄简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光著。《宋史·艺文志》著录其《前后集》30卷,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著录《李庄简集》26卷,此外钱溥《秘阁书目》、叶盛《竹堂书目》也都载有此书8册,可见明初其书尚存。后即散佚,原篇目多寡即无从查考。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搜采其诗425首,词13首、文265篇,重编为18卷。前7卷为诗词、后11卷为文。宋代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称赏其《越州双雁道中》绝句“清绝可爱”,而《予得罪南迁朝廷枢密院准备差遣张君送伴凡八十日予嘉其勤于其行也作诗送之》则“婉而有深意”。《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诗乃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多托兴深长”,不独以上所举2诗。至于其文章,奏议札子等“剀切指陈”、“疾恶如风”,其简札之作“乃皆醇实和平,绝无幽忧牢落之意”。

友石山人遗稿

友石山人遗稿

元诗别集。1卷,王翰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 本集有明弘治八年(1495)袁文纪刊本,还有明王焯抄本,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等善本。卷首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陈仲述序。本集凡诗1卷,收入84首诸体诗,诗依古近体、五七言类编。卷末有附录7篇(编为卷),所收的都是王翰友人吴海所作的关于王翰的志铭、序、记等文字。本集为王翰之子王偁所编,计诸体诗八十四首。前有陈仲述序,后附志铭表词等七篇,皆吴海所作。翰本将家子,志匡时难,不幸遭宗邦颠沛,其慷慨激烈之气,往往托之声诗。故虽篇什不多,而沉郁顿挫,凛然足见其志节。今存《四库全书》本。

耒耜经

耒耜经

耒[lěi]耜[s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农具的著作。唐末陆龟蒙撰。作者曾隐居乡下,从事田间耕作,对农业生产颇为熟悉。约成书于唐广明元年(880年)前后。本书并序文在内,共六百三十三字。文章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述论有序,文笔古奥。序文中叙述了写作动机,是为了使后人不要忘掉在农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农具。正文开头首先解释了“耒耜”的含义即“犁”(这一说法,其它古文献中不多见)。接着就其整体到各部分的构造与功能,作详细正确叙述,附带谈了三件小农具。

笔势论

笔势论

中国古代书学论文。又名《笔势论十二章》。晋王羲之撰。十二章。亦有人怀疑此文非王羲之所作。收入唐代韦续的《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未标作者,且说“不知何代所辑”。孙过庭《书谱》曰:“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本文开篇即言明此文是给其子子敬学书而作:“略修《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总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其便宜。”提出“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创临章第一》),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的说法有所不同,但此处指临摹而言,与王羲之重“意”的思想并不矛盾。亦提出“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启心章第二》)的命题,注重“启心”。另对书法之形体结构、点画笔法、笔画布局、运笔神采、学书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历代书法论文选》。

周易玩辞困学记

周易玩辞困学记

清张次仲撰。十五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解《易》,尽弃象数、谶纬旧说,专主义理,其大旨多切于人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前有《自序》,谓:赋性颛愚,不敢侈谈象数,又雅不信谶纬之说,惟于语言文字间求其谛当有益于身心者,辄便疏录,岁久成帙。经二十余年,凡六、七易稿而后成。持论最为笃实。于《乾》卦遵用王弼本,以便解诂,而仍列郑康成本于简端。前集诸儒之论及己论数十条为《读易大意》。其所论辨,如谓八卦因重之法,自十六、三十二以至六十四,卦变某卦自某卦来,皆夫子所不言。河图洛书之外,别无他图。后人依托夫子之言而支离蔓衍。又谓一卦六爻如主伯亚旅,无此以为君子,彼以为小人,反背错综之理。盖扫除轇轕之说,独以义理为宗旨,虽尽废诸家义例,未免开臆断之门。然其尽废诸图,则实有劖削榛芜之力。且大旨切于人事,于学者较为有裨。视绘画连篇,徒类算经奕谱,而《易》理转置不讲者,胜之远矣。”

理门论述记

理门论述记

《因明正理门论述记》,简称《理门论述记》。佛典注疏。唐神泰撰。一卷(未完)。是古印度陈那著、唐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的注释书。初释题名及造论者,后释论文,分三部分:序述发起分、辨释正宗分和所为契真分,并逐句详释。本书是《因明正理门论》注释书中惟一见存者,但文欠完整。见载于日本《大正藏》及《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