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

蔡和森
  • 姓名:蔡和森
  • 别名:字润寰,号泽膺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895年3月30日
  • 逝世日期:1931年8月4日
  • 民族族群:

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1931年8月4日),字润寰,号泽膺,湖南省湘乡县人,1895年3月30日生于上海。1899年,蔡和森随家回永丰定居,13岁时入其堂兄开的蔡广祥店做学徒。1911年,他入永丰国民初等小学读书,一学期后跳级考入双峰高等小学。


辛亥革命后,蔡和森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一些革命党人的活动,萌发了救国救民思想,开始追求革命真理。


1913年初,蔡和森考入长沙湖南铁路专门学校,同年秋转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在这里,他结实了毛泽东,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他们共同研究历史、哲学,深切关注社会问题。1915年,他转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同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蔡和森认真阅读钻研《新青年》杂志,在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下, 曾编出一部《近百年来国耻史》,引起强烈反响。


1917年6月,蔡和森于湖南高师毕业。为了探求救国的道路,他将全家迁入长沙,一面发奋自学,不断吸取新思想,一面与毛泽东等接触社会实际。他们逐渐认识到,要改造国家,非集合同志,组织团体不可。1918年4月14日,蔡和森、毛泽东等在蔡家正式成立了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组织新民学会。


此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来信,转告了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情况。毛、蔡立即在湖南着手这一工作,决定了“会友向外发展”的方针。


1918年6月,蔡和森到达北京,筹划勤工俭学事宜。与此同时,他积极探索当时世界的新思想和新学说,努力追求改造中国的革命道路。他拜访了李大钊,读了李大钊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他曾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表示了效仿列宁的意愿。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蔡和森积极组织在京湖南青年投入这一运动。 6月底,他回到长沙,一面宣传五四运动后北京的政治形势,一面介绍在京联络情况,发动湖南青年赴法。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及向警予等30余人由上海启程赴法,次年1月30日抵马赛,二月初到达巴黎,入蒙达尼男子中学。他刻苦攻读法文,仅半年时间,就“思想门路大开。以世界大势律中国,对于改造计划略具规模”。①他收集了马列主义和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小册子近百种,准备翻译后向国内介绍。


1920年7月,新民学会留法的13名会友在蒙达尼男中举行会议。蔡和森提出“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学会方针。在讨论改造方法和道路时,蔡和森力主“组织共产党,使无产阶级专政”②,并与以肖子昇为代表的改良派进行论战,使一部分原信无政府主义的会友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此外,蔡和森还帮助改组了李维汉、李富春等于1920年2月成立的“勤工俭学励进会”。该组织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较大,蔡和森主动与该会成员谈话,将自己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发展》、 《国家与革命》等介绍给他们,组织讨论。在他的帮助下,1921年8月“勤工俭学励进会”改为“工学世界社”,大多数成员转向马克思主义。


在此期间,蔡和森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成为法国支部的创始人”。③尤其是在建党理论上,蔡和森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1920年8月、9月给毛泽东的两封信和次年2月给陈独秀的信中,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建党理论、路线及组织原则。


首先,蔡和森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和改造世界。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缔,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世界对症之方, 中国也不能非此”。中国“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他还在给陈独秀的信中,论证了中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其次,蔡和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他指出:“我现认清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反映,其重要使命在打破资本经济制度;其方法在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不获得政权,万不能得到经济解放”。因此他表示“和森为极端马克思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第三,蔡和森主张必须首先建立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他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等都做了较系统、深刻的论述。他认为,这个党必须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战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必须采取彻底的革命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成为一切群众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党的纪律,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是高度集中的组织, “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


蔡和森所论述的建党理论对于当时国内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正在酝酿中的建党活动,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1921年1月毛泽东在写给蔡和森的回信中,表示对他的观点完全赞同, “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1年底,蔡和森由于参与领导留法勤工俭学从事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借款等斗争,被法国当局以“扰乱治安”为名遣送回国。不久,他即经陈独秀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上,特别注意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讨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


1922年5月,蔡和森出席了在广州举行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第一届执行委员。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在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民主革命政治路线。蔡和森出席了大会,并且是宣告起草人之一,对党的纲领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选为中央委员。


1922年9月,党的新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任主编。他以《向导》为阵地,先后发表署名文章130余篇,积极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复阐明反帝反封的革命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出“中国国民运动的真意义在反抗国际帝国主义”;①中国的政治问题非“完全打倒军阀,解除封建阶级的武装不能解决”。②


1923年6月,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确立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蔡和森拥护这一方针,并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他积极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方针。他在《向导》上发表许多文章,揭露国民党右派,强调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后应保存党的独立性”。


此外,蔡和森还分析了中国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工农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台柱子。因此,他极力主张发展工农运动,并使之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坚”。他还与李大钊创办了北方党的刊物《政治周报》,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其中《何以救知识阶级》一文,是我党早期分析知识分子的重要文献之一。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蔡和森出席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提出了以罢课、罢工、罢市反抗帝国主义屠杀的策略主张。他还在《向导》上连续发表评论,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和阴谋,鼓舞了上海和全国人民的反帝反封斗争。


同年10月,蔡和森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赴莫斯科,以中共代表团团长的身份驻共产国际。1926年春,他应中共中山大学旅俄支部的邀请,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的报告。这个报告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系统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产生以来的革命斗争历史,区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一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著作。


1927年初,共产国际为加强中共中央领导力量,决定蔡和森回国工作。4月1日,他途经长沙时,在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召集的万人欢迎大会上发表了演说,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和建立革命武装问题,随后前往武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于4月27日在武昌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蔡和森在会上和毛泽东等一道严肃批评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并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中央宣传部长。


同年5月18日和21日,夏斗寅、许克祥相继于湖北宜昌和湖南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蔡和森向中央提议以暴动对付暴动,六月又提出“两湖议案”,建议在两湖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乡村政权,发展工农武装,但都未被采纳。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蔡和森参加了“八七”紧急会议。他同毛泽东、任弼时等一起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会后,他离开武汉到北京,不久又迁驻天津,与王荷波等一起恢复北方局领导机构,改组了顺直省委和所属市委。他还在彭真协助下,多次赴唐山煤矿,领导工人运动。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蔡和森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在会上多次作了重要发言,总结了党在一战时期及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历史经验, 批评了党内“左”倾盲动主义,指出了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得出了在农村进行武装斗争,建立红军和割据局面是可能的结论。在会议选举中,蔡和森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长。


中共“六大”结束后,他同李立三等回国,参与领导全党的工作。不久,由于受联共(布)党内反对布哈林斗争的波及,蔡和森在中共党内受到错误打击。由于他反对冒险进攻城市,被攻击为“右倾”,并被撤销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宣部部长的职务。1928年底,他因病重被党送往莫斯科疗养,并担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


1930年上半年,中共党内发生了李立三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蔡和森被共产国际派回国内参加中央领导工作。9月,他在上海出席了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和党内同志一道纠正了李立三的错误。随后再赴莫斯科出席了共产国际主席团会议。


1931年初,蔡和森回到国内,又遭到以王明为首的新的“左”倾错误的排斥和打击。他们没有恢复蔡和森的职务,派他去主持广东省委的工作。 3月,蔡和森服从组织决定到达香港,在复杂危险的环境中积极开展工作。


是年6月10日,蔡和森在出席香港海员的一次重要会议时,被叛徒顾顺章认出,当即被捕。他在狱中受尽种种酷刑,但坚贞不屈,被残酷杀害,时年36岁。

蔡和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十先生奥论注

十先生奥论注

宋代散文总集。40卷。不著编者姓名。最早刻于宋代建阳麻沙坊。此书选程颐、张耒、杨时、朱熹、张栻、吕祖谦、杨万里、胡寅、方恬、陈傅良、叶适、刘穆元、戴溪、张震、陈武、郑湜等16人的策论之文,分为帝王论、古圣论、汉臣论、五经论、时政论、史论、杂论等7个门类并加以注释。原目为前集、后集和续集,各15卷。续集脱去5卷,故仅存40卷。前集前7卷亦有残缺,且无注释,估计也是后补的。因此,书名《十先生奥论》,实则所收作家16人。其注释多用夹注的形式。文题之下用一句话慨括本篇主旨,文中夹注重在诠释文意出处。其注征引繁富,往往数倍于原文。个别篇章也有首批。此书主要是为应试举子提供范文,所收文章往往论古及今,文辞犀利,说理透彻而又雄辩,代表了宋代说理散文的主要风格。因此四库馆臣称其“议论往往可观,词采亦——足取”。有《四库全书》本,取自宁波天一阁范氏藏书楼宋代版本。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系外科专书。4卷。清·祁坤(广生)撰。刊于1665年(康熙4年)。祁氏世代医家,自幼聪颖好学,更热衷于岐黄之术,对外科造诣较深。曾任太医院御医。他鉴于当时习外科者,临症时多以外治法为主,甚而轻视脉理,忽视内治法在外科临床中的重要意义,故殚精竭虑,参《素问》、《灵枢》之奥旨,搜古今名贤之确论,并结合其家传与个人的经验汇编成《外科大成》。本书对痈疽之原委、症候、诊法、经络、治法等作了全面的论述,特别对内、外治法理论的阐述有了进一步提高,书中所记述的“痈,以寒为内消;疽,以“热为内托”以及用循经取穴的方法原则等,均较其它方书有所发展。本书分类清楚,列症详明,方法善备,堪称集外科之“大成”,是清代外科之名著,对后世外科学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官修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不少内容便取材于本书。今流传除康熙4年原刻本外,尚有乾隆年间诸刊本,建国前也广有刊行,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铅印本。

战斗的青春

战斗的青春

当代长篇小说。雪克著。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9月初版。故事从1942年日寇发动“五一扫荡”开始。滹沱河边枣园区的地方政权和抗日武装,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新任区委书记许凤、区游击队长李铁和妇女干部秀芬等,紧密依靠群众,在以中共县委书记周明为代表的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坚持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神出鬼没地抓住一切时机打击日寇,取得了许多胜利。同时,也排除了以县委副书记潘林为代表的右倾路线的干扰。后来,由于潜伏特务赵青和叛徒胡文玉的疯狂破坏,革命事业再次遭受严重损失。但他们仍满怀信心,更加团结一致地坚持斗争,重新打开局面,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小说的最后以打开枣园据点,全歼日伪军而胜利结束。 许凤是作品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在枣园区的党组织被摧毁后,这位年轻的姑娘挺身而出。她既有倔强果断、冷静坚毅的性格,也具有善于分析问题同敌人斗争的智慧。被捕之后,她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在狱中仍坚持斗争。小说真实地展示了许凤性格的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区游击队长李铁勇敢机智,忠实坦荡,象钢铁一样坚强。地下工作者窦洛殿赤胆忠心,足智多谋,既有共产党人的高度觉悟,也有江湖义士的豪爽侠义,最后为革命英勇献身。一些反面人物也各有个性。小说情节曲折动人,富有传奇色彩。 小说出版后,曾引起文艺界的热烈讨论。1959年的《新港》、《读书月报》、《文艺报》等报刊相继发表评论文章。作者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进行了多次修改。196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新1版。“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姚文元一伙把这本小说打成“宣扬叛徒哲学的大毒草”,作者备受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根据新1版再版。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作者冯玉祥,此书以冯玉祥口述,其夫人李德全笔录,披露众多蒋介石鲜为人知的内幕。本书由初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动摇不定、民心尽失、为政不仁、一意孤行、蝇营狗苟、 倒行逆施、穷途末路九个部分组成,全景再现一代枭雄蒋介石失败与成就、耻辱与显赫复杂交织的心路历程。

春秋左传选译

春秋左传选译

《春秋》学著作。今人陈世饶译注。是书选录《左传》原文约五分之一。所选篇目大多是历史大事的记述或有代表性的文学名篇。注释参考前人旧注和今人研究成果,择善而从。译文尽量忠实于原文,但由于语言的发展而形成的差距,译文则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某些词语或改变原来句式,以求明白流畅。每篇之首有提示,约略举出内容或写法上的某些特点。

禅者的初心

禅者的初心

这是一本西方佛子人手一册的禅宗入门书。禅修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初学者的心)。初心是空空如也的,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只有保持这颗初心,随时准备好去接受、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一步接着一步前进,然后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这种禅心的修行全书遍处可见。书中每个章节,都是铃木禅师用最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的,直接或间接地谈到了如何在修行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保持初心。此外,本书还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去实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自己的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