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味

王实味
  • 姓名:王实味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南潢川人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47年7月1日
  • 民族族群:

王实味(1906—1947年7月1日),现代作家。本名王诗薇,王实味是他常用的笔名,还用过叔翰、实微、诗味等笔名。河南潢川人。1923年中学毕业,曾在河南留美预备学校学习1年,为以后成为翻译家打下了英文基础。第二年,留美未成,考取了邮局工作。192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他积极参加政治运动,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因恋爱受到支部书记指责,他负气不再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在北大读书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在《晨报副刊》发表短篇小说《杨五奶奶》。1927年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旋到南京国民党党部机关当小职员,业余仍搞文学创作,在《现代评论》、《创造月刊》、《新月》上发表小说《毁灭的精神》、《陈老四的故事》、《小长儿与罐头荔枝》等。1929年到上海,转而从事翻译文学作品,先后出版了中篇小说《休息》和翻译小说《珊拿的邪教徒》(德国霍普特曼)、《萨芙》(法国都德)、《资产家》(英国高尔斯华绥)、《还乡》(英国哈代),翻译戏剧《奇异的插曲》(美国奥尼尔)五部世界文学名著。其间由于他的坏脾气常常弄得失业,因而曾先后到东北、河南等地教书。在他的作品中,他同情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不满于反动统治,反映了他报国无门、救民无路,感到前途渺茫的苦闷。但他始终追求进步,向往革命,希望变革旧社会,因而于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教书,并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继而调到马列学院(后改组为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任特别研究员,曾翻译过200万字左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同时也从事文艺创作。由于他性情乖诞,被称为“延安四大怪人”之一。1942年延安整风开始时,他于3月在《解放日报》发表杂文《野百合花》,接着又发表杂文《政治家·艺术家》,加上他曾与两个成了托派分子的老同学有过交往,导致了对他进行大规模的严厉批判。1943年4月1日,王实味以托派分子、国民党特务、反党集团成员的罪名被捕。1947年春,被处决于晋绥根据地首府——山西兴县。据查,关于他是暗藏的国民党探子、特务一事,不能成立。关于反革命托派奸细问题,1991年2月7日,公安部《关于对王实味同志托派问题的复查决定》中说,“在复查中没有查出王实味同志参加托派组织的材料。因此,1946年定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的结论予以纠正,王在战争环境中被错误处决给予平反昭雪。”

猜你喜欢的书

吴郡图经续记

吴郡图经续记

江苏地方志,与《长安志》同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北宋朱长文撰。三卷。长文字伯原,号乐圃先生,苏州人。末冠登进士乙科,以足疾不仕。后经苏轼荐充教授,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吴郡大中祥符间曾修有《图经》,是故称“续记”,神宗元丰七年(1084)成书。分封域、城邑、户口、城市、物产、风俗、仓务、海道、桥梁、寺院、山水、治水、往迹、园第、碑碣、事志、杂录等28门进行记叙。

太上元阳经[敦煌本]

太上元阳经[敦煌本]

亦称《太上灵宝元阳妙经》。道教经典。成书于南北朝。原书至少应有十八品,《正统道藏》所收仅七品,分十卷。(1)P.2450。首尾均残,存 一百二十行,见于《道藏》本卷四。(2)S.3016。首部残,尾题“太上元阳经卷第十”,存一百三十余行,不见于《道藏》本卷十。(3)P.2366、台北中央图书馆4717。二件内容相同,前者保存较完好,存二百二十二行,首行题“太上元阳经观山品第十六”,七十五行题“太上元阳经净土品第十七”,一百六十四行题“太上元阳经庄严品第十八”,三品均不见于《道藏》本。此经分品叙说道教义理,内容及行文皆袭取佛教《妙法莲华经》、《佛说无量寿经》,改说经者释迦牟尼之名为元始天尊、妙乐真人等,“佛”字改作“仙”字。北周释道安《二教论》、甄鸾《笑道论》、唐释法琳《辩正论》对此皆有批评。

灵宝净明黄素书

灵宝净明黄素书

全称《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简称《黄素书》。全书十卷。有元初净明派道士傅飞卿解。为净明道重要典籍。汇集净明道所传各种内炼丹法及符箓咒语,而其主旨则在劝人以忠孝廉慎为本,以调养心性, 修炼内丹为术, 则丹道可成。收入《道藏》314册。

逸老堂诗话

逸老堂诗话

诗话。明人俞弁撰。二卷。弁字子客,余未详。此编成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以室名名书。有明人写本, 未署撰人, 后经卢文弨、黄荛圃等人收藏、题跋,但知其姓,近人丁福保考明作者名字。内容杂记诗坛轶事,亦有考评诗句多条。“虽无大过人处,而叙述亦斑驳可喜。”关于该书的写作情况,作者自序云:“性疏懒,平居自粝食粗衣外,无他嗜好,寓情图史,繙阅披校,竟日忘倦……扁一室曰‘逸老堂’,日居其中铅椠编帙,未尝去手,意有所会,欣然笔之。久而成帙,勒为二卷,藏诸箧笥,因名曰《逸老堂诗话》。”此书内容,论诗、考证、品评、谈史皆有,以名物考证为多。作者反对“世人但知宗唐,于宋则弃不收”的倾向,意在纠正复古派之偏颇。宋代以后,论者多以白居易诗好用俚语,求老妪能解,失于粗俗,因此而“蔑裂弗视”,作者称此为“妄言”

默觚

默觚

近代魏源著。“觚”是古代写书的木简,“默觚”意即默深的读书札记。撰于清道光十五年至十九年(1835—1839)。分上下两卷。上卷《学篇》一至十四,为论学之作;下卷《治篇》一至十六,为论治之作。《学篇》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论,指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认为知来之于行:“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提出事物的变化发展有相反相成、祸福倚伏、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指出:“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清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又说:“天下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虽相反如阴阳、寒暑、昼夜,而春非冬不生,……相反适以相成也”。但也说:“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令子必宗,夫唱妇必从”。主张维护封建主义的纲常名教。《治篇》中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历史进化论观点,认为“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主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为其变法改革思想作论证。但又指出:“气化无一息不变者,其不变者道而已”。反映了其作为地主阶级改革家的阶级局限性。本书是研究魏源哲学、社会政治思想的主要资料。收入《古微堂内集》和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魏源集》。

分别善恶报应经

分别善恶报应经

一卷,赵宋法天译。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