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

李宗仁
  • 姓名:李宗仁
  • 别名:字德邻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广西桂林人
  • 出生日期:1891年8月13日
  • 逝世日期:1969年1月30日
  • 民族族群: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1891年8月13日生。1908年入广西陆军小学第三期。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广西陆军小学改为陆军速成学堂,被编为第二队步科。1913年秋毕业后,进南宁将校讲习所,曾任见习官、队附。1915年春应聘在桂林省模范小学任高级班军训教官。同年12月入林虎为总司令的护国军第六军,参加护国讨袁战争,任排长。此后又先后参加了讨伐龙济光、护法战争、粤桂战争。历任连长、营长、粤桂第一路边防军帮统、统领。1921年6月任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司令。1922年自任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1923年春,任广西陆军第五独立旅旅长,5月被北京政府任为桂林镇守使。11月任定桂军总指挥,与黄绍竑之讨贼军联合讨伐其他各部。1924年夏击败陆荣廷部,7月任定桂讨贼联军总指挥,11月兼任广西善后督办,同月改任广西绥靖处督办兼广西陆军第一军军长。1925年先将沈鸿英部逐出广西,后将唐继尧赶回云南,统一广西。1925年9月21日选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26年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候补监察委员。3月24日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7月率部参加北伐,先后任中央军右纵队指挥官、攻城军司令官,指挥了汨罗江及武汉战役。后调任江西作战。1927年初兼任江左军总指挥。3月11日任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及军事委员会委员。4月5日任第一集团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后任第三路军总指挥。7月25日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及军事厅厅长。8月与何应钦共同策应将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击败。10月任南京国民政府西征军第三路总指挥、西征讨伐唐生智。1928年3月任中央政治会议武汉政治分会主席。5月16日特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10月24日特任军事参议院院长。1929年1月28日特任国军编遣委员会常务委员及编组部主任。2月5日兼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3月蒋桂战争爆发后,被罢免本兼各职,桂系失败后去香港。10月回广西,后在南宁成立“护党救国军”,自任总司令,与冯玉祥、阎锡山南北遥相呼应反对蒋介石。1930年3月派代表到北平参加反蒋各派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15日被推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9月1日推选为北平“扩大会议”国民政府委员。中原大战爆发后率部入湘作战,后兵败撤回广西。1931年5月反蒋各派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执临委员非常会议,被选任“非常会议”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及军事委员会委员。6月2日任该政府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与南京国民政府统一。1932年1月6日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月28日选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3月兼任南宁绥靖公署主任,4月兼任第九路军总指挥,6月任驻广西军队总司令。1934年指挥第四集团军追堵长征红军。1935年4月2日任陆军一级上将。同年12月31日兼任湘桂黔边区“剿匪”总司令。1936年两广事变后,曾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事变和平解决后,7月13日特派为广西绥靖公署主任,7月25日特派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37年2月任第五路军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出桂作战。1937年9月19日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1月26日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1938年3月指挥了台儿庄战役,后曾任第一预备军司令长官、第五战区游击部队总指挥。1945年2月10日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主任,同年9月1日任北平行营主任。1948年4月29日竞选为副总统,5月20日就职。1949年1月21日因蒋介石下野而代行总统。不久兼任中国国民党非常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0月20日因病离职。后去香港。12月赴美国。1954年3月10日台湾“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投票罢免副总统。1965年7月18日离美经欧洲回国。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病逝。在中国国民党内,李宗仁曾是第四、五、六届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常务委员。主要著作有 《李宗仁回忆录》。

李宗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诗文总集。一百十八卷。明张溥编纂。张溥(1602—1641)字天如,江苏太仓人。崇祯间进士,授庶吉士,崇祯二年(1629)组织当地名士,创立复社,这个社团在反对阉党和抗清斗争中起过作用。唐以前作者别集至明末只存不到三十家,大多散佚,张氏在明张燮《七十二家集》、冯惟讷《古诗纪》基础上,拾遗补阙,网罗放佚,辑成此集。上起汉代贾谊,终于隋代薛道蕴,两汉魏晋南北朝重要的诗人如曹操、曹植、王粲、阮籍、潘安、刘琨、郭璞、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何逊、徐陵、庾信等人专集俱收入书中,并有所增益,前后共一百零三家。唐以前除《诗经》、《楚辞》和无名氏作品外的重要诗歌作品都可见于此书之中,给研究者带来了便利。每家之前,俱附有题辞,或介绍作家生平经历,或评述作家思想倾向,或品藻诗文的高下、特色,多有创见。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张氏对每个作家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表现他对汉至隋这段文学发展有总体性的认识。此书缺欠是:一、张氏虽已声明“别集之外,诸家著书,非文体者,概不编入”,但这个原则并未贯彻到底,也有说经(如董仲舒之集录春秋阴阳)、史类(如褚少孙补《史记》)文字阑入。二、有些诗人应编专集而未编,如左思。此书有张氏原刊本传世。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太上老君说补谢八阳经

太上老君说补谢八阳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补谢八阳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为三官及诸神说禳灾安宅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老君劝人动土兴工修造之后,供养诵经,以消灾求福,国泰家安。其中所避诸恶煞,不少名称与《太上老君说安宅八阳经》同。
  

小孙屠

小孙屠

南戏剧本。全名《遭盆吊没兴小孙屠》。元人作,姓名不详,题古杭书会新编。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本。写开封儒士孙必达娶妓女李琼梅为妻,李与朱令史私通,杀死婢女,诬赖必达杀人。必达入监后,朱令史又拟谋杀之。必达弟必贵业屠,人称小孙屠,入监以己代兄,纵必达逃走,未遂。朱令史将必贵害死,弃尸荒郊。必贵得神佑而复生,与兄必达相会。又路遇朱令史、李琼梅,乃同往开封府经包拯审明,平反冤狱。剧中采用“南北合套”曲调格式,一般认为是元中叶以后作品,元杂剧有《犯押狱盆吊小孙屠》(已佚),一说系元代剧作家萧德祥所作。然据《录鬼簿》(下卷)载,萧德辉“又有南曲戏文”,故有人认为已佚之杂剧《犯押狱盆吊小孙屠》实即南戏《遭盆吊没兴小孙屠》。

禅门修证指要

禅门修证指要

禅宗虽称不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相反地,倒是善用文字来傅播佛法的一个宗派。“不立文字”的主张,出於菩提达摩的<入道四行>所称:“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於文教”。过了二百多年,至圭峯宗密的《中华傅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始有“然达磨西来,唯傅心法,故自云:我法以心傅心,不立文字”之句。到了宋朝,杨仪序道原的《景德傅灯录》时,也说,“首从於达磨,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践阶梯,经登佛地。”由於文字的教义,是用符号,形容事物整体或局部的观念,并不等於事物的本身。如果以为文字即是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观念的本身,便永远无法见到文字所要表达的事物了,所以达摩主张“不随於文教”。可是,文字仍是一种最好的工具和媒介,为了使人达到不立文字的目的,最初还得用文字来作为通往悟境的路标。

文殊师利耶曼德迦咒法

文殊师利耶曼德迦咒法

文殊师利耶曼德迦咒法,一卷,失译,尾题无咒字,一二一八。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

凡八卷。又作六度无极经、六度无极集、六度集、杂无极经。三国时代吴·康僧会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系集录佛陀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之九十一则本生谭故事,配合大乘佛教所说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而成者,故称为六度集经,其特色在阐扬大乘佛教之菩萨行。本经除释尊之本生谭外,亦有弥勒之本生谭。经中之本生谭大部分可见于巴利本及其他汉译本。又本经原典已散佚不传,然据其内容骨干推知,应成立于二世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