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

赵朴初
  • 姓名:赵朴初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安徽太湖县人
  • 出生日期:1907年11月5日
  • 逝世日期:2000年5月21日
  • 民族族群:

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中国现代社会活动家、居士、学者。安徽太湖县人。幼承家学,勤于文、史、哲的研习。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文科。1928年后历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四明银行行长等。20世纪30年代初任中国佛教会秘书、主任秘书,致力于佛教及社会救济事业。


1931年8月13日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期间,负责上海战区难民收容工作,救济各地灾区和逃荒来沪的灾民,任中国佛教会主任秘书,参加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任常务委员。账济与日寇浴血奋战的伤病员。任“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股主任,从1937年8月14日夜在宁波同乡会设立第一座难民收容所开始,以后三、四年内, “慈联会”共收容难民50多万人次,除供应衣、食、药外,着重对难胞进行抗日救亡教育和文化教育。动员青壮年参加新四军。抗日战线西移后, “慈善会”收容所经过上海通温州的船线,输送成船的青壮年难民到达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下半年,吴耀宗、许广平、赵朴初等公开在上海发起宪政促进运动。响应重庆的一些进步人士发起的宪政促进运动,与重庆相呼应。他们在“星期二聚餐会”上提出这种主张。却遭到国民党在上海的心腹,秉承重庆当局的旨意,胡说“星期二聚餐会”是少数“灰色的附逆分子”所为。赵朴初在华格镍路在月笙家质问约他的中学好友,国民党员吴绍澍: “吴耀宗和我这样的宗教界人士,爱国抗日的言论行动路人皆知,我们倡议宪政促进运动, 目的也是为了在中国更切实地实行民主政治,更加团结一致打日本,何以诬我们是‘灰色的附逆分子’?请问我们附的是什么逆?”并声言男子汉光明正大,为国家、为民族,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吴绍澍拍着赵朴初的肩膀说: “老同学,我落后了,你进步了。”


1904年,赵朴初转到麦伦中学,从事教学工作。帮助皖南事变中被俘后又逃出虎口的新四军战士朱诚基找到了关系,并亲自带他与关系人见面,朱诚基登上轮船,直驶苏北,重新投入党的怀抱, 走上了抗日前线。


在麦伦中学任教不久,赵朴初接任了关绚之佛教居士净业孤儿教养院,任副院长。主持全面工作。收容孤儿、并收容、教养对社会危害性很大的小流氓、少年犯。赵朴初邀请了一批有志于此的教育家、社会学家,犯罪心理学家来教养院任教、兼课、做研究工作。


赵朴初每年几次向佛教界、慈善界及有钱而又可能资助的人家登门拜访,为净业教养院化缘募经费。赵朴初为教育院付出心血和辛劳,使一批少年儿童转变成长,走向社会,成了有用之材,有些人后来甚至作出突出的贡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赵朴初为解决一些知名学者的生活困难奔波,以佛教居士身份找到富有大财主的佛教徒,陶希泉等提供翻译出版印度、钖兰(今斯里兰卡)版本大藏经的全部费用,赵朴初亲自主持翻译大藏经的工作。夏丐尊、楼适夷等知名学者都来参加,它既是佛门的一项壮举,又解决了一大批知名学者的生活困难,受到社会上一致赞扬。


净业教养院在抗战胜利后,得到宋庆龄的支持,搬迁到上海郊区大场、扩大规模,改名“少年村”,赵朴初任村长。少年村教养,培养出来的最后一批优秀人材,解放后输送到部队,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行列之中。


1945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务理事、第六届、七届民进中央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名誉会长等职,是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二届、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2年日本佛教大学授予名誉博士,获日本佛教传道协会传道功劳奖。1985年日本庭野和平财团授予“和平奖”。擅长诗、词、曲、书法。著有《佛教常识答问》、《滴水集》、《片石集》等。


赵朴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林中之死

林中之死

《林中之死》是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的成熟代表作,收录有包括名作《林中之死》在内的十六个短篇小说,故事背景多为20世纪下半的美国小镇,多篇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副真切动人的生活图景,其中既有备受现实摧残的悲苦人生,又有在精神世界挣扎摇摆的孤独灵魂,安德森以其深沉典雅的文字,传神地描绘出笔下人物在现实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

西川青羊宫碑铭

西川青羊宫碑铭

寺观志。唐乐朋龟撰。一卷。朋龟曾官兵部侍郎。中和四年(884)成稿,凡九千余字。记道观西川青羊宫的地理位置及四周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矿物、居民、政区隶属沿革等,虽以道家说教,行文迷离,然有关地理记述较多。所记道教传说、历代川蜀政治与军事史实,可供研究该地区唐代历史参考。有《道藏》本, 《重刊道藏辑要》本。

针灸集成

针灸集成

又名《勉学堂针灸集成》。针灸著作。清廖润鸿撰。四卷。润鸿字逵宾,渌江(今湖南澧陵)人。另有《考正周身穴法歌》已著录。擅长针灸,以自身经验并参阅诸多文献,于同治十三年(1874)编撰成书。此书广取各家之长,如张介宾之《类经图翼》,王惟一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书中诸多精到之见,均被采录。卷一概述针灸学的基本知识。有针法、灸法、禁针灸穴、别穴、要穴、奇穴及十四经穴位置、针刺深度等内容。卷二论骨度法及内、外、妇、儿各科病证针灸法。卷三卷四以经穴为主,包括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每穴详论其适应证及与其他穴位的配伍方法,并摘要节录有关穴位歌赋,以利习诵。对一些穴位,引用诸家之论予以考证。对奇穴、别穴提出标准,即凡不出自《灵枢》的俞穴多称奇穴,不出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散载他书者,称为别穴。由于集诸家之长,内容系统、完整,对研究及临证运用针灸疗法,均有参考价值。有同治十三年北京文宝堂刻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滴天髓

滴天髓

《滴天髓》是古代中国命理学著作,相传为宋朝人京图撰,也有人说是明初刘基所作。清代道光年间,任铁樵毕生研究命学,针对当时命理学偏离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正理,混乱芜杂,偏重于格局和神煞的问题,结合一生命理实践分篇增注,阐微发隐,正本清源,并以大量时人之命造作为例证,这才扫除迷误,使命理学返回大道,并更加成熟。此书一出,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抄,作为经典应用,并世代秘传。被古人推崇为命理学中的圣经。

读史记十表

读史记十表

十卷。清汪越撰,徐克范校。汪越,字师退,又字季超。南陵(今安徽繁昌县)人。康熙举人,史学家,著《读史记十表》、《二楼小习》、《绿影草堂集》。徐克范,字尧民。南阳人。十表是同友人商榷完成的。《四库提要》记载,此书有后记一篇记汪越初作此书成书情况,徐克范说有《读史记十表》一帙遍求友人商榷。因此考校很精密,对读史的后人大有参考价值。《史通》有废表之论。而汪越独撰此书,书法严密,细微,可供读史者考证。有原刻本、钞本、民国十六年(1927)徐乃昌石印本。另有《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982年版《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本。

大乘庄严宝王经

大乘庄严宝王经

梵名Avalokites/vara -gun!a-ka^ran!d!a-vyu^ha ,西藏名Za-ma-tog-bkod-pa 。凡四卷。又称庄严宝王经。宋代天息灾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说观自在菩萨之威力化现及六字大明陀罗尼‘唵(om!)么(ma)抳(n!i)钵讷铭(padme)吽(hu^m!)’之功德。现存之梵本系一八七三年出版于加尔各答。至于西藏译本,据传,西元四、五世纪顷,藏王曾自空中得此经,其后,派遣端美三菩提自尼波罗(今之尼泊尔)得梵本而携返,译成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