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谷柳

- 姓名:黄谷柳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广东省梅县人
- 出生日期:1908年
- 逝世日期:1977年1月2日
- 民族族群:
黄谷柳(1908年-1977年1月2日),现代作家。广东省梅县人。祖籍越南广宁省河桧州高岭村。生于越南海防市。七岁在云南省河口镇立小学读书,后入昆明市民办联合中学、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经越南海防去香港,由于北伐失败,不得转赴武汉,只好留香港谋生。先做买卖,并读夜校(新闻学社),后进《循环日报》当校对。在香港期间曾在《大公报》、《循环日报》上发表过通讯、散文和小说。1931年夏到广东军阀陈济棠军队任上尉科员,参加了国民党。他厌恶内战,拥护抗战,1941年脱离国民党军队。1943年至1945年间,主要从事创作,在陈原主编的《民主世界》半月刊上发表了中篇小说《杨梅山下》。解放战争开始后,在香港与进步文艺界联系密切。1947年10月应夏衍之约,在《华商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小说《虾球传》(1957年,通俗文艺出版社197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书前有夏衍写的《忆谷柳》代序),作品分《春风秋雨》、《白云珠海》、《山长水远》三部,它通过流浪无产者少年虾球的曲折经历,描写了香港、国统区和游击区的广阔生活图景,表现了广东人民生活斗争的激烈与残酷,指出了历史发展的动向,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茅盾说它“从城市市民生活的表现中激发了读者的不满、反抗与追求新的前途的情绪”,在风格上“打破了‘五四’传统形式的限制而力求向民族形式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在香港还写有中篇小说《刘半仙遇险记》、粤语电影文学剧本《此恨绵绵》和童话《大象的经历》(1955年,华南人民出版社)等。1949年2月由夏衍、周而复介绍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从香港回内地,到十万大山游击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粤桂边纵队司令部秘书、南路人民报记者,后随军于1950年5月进驻海南岛,写了反映海南岛解放初期渔民恢复生产的中篇小说《渔港新事》(1951年,新华书店华南总分店),同年底调《南方日报》任记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于1951年随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出国。1952年初,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的以巴金为首的文学、美术、音乐等工作者的朝鲜战地访问团,再度赴朝鲜前线,一直与志愿军生活、战斗在一起,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得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军功奖章一枚。朝鲜停战后,随军回国。其间写有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散文集《战友的爱》(1954年,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1953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1955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接班人》(工人出版社)。此后写有散文、特写、小说多篇,散见于地方和全国的一些报刊。还与周国瑾、符公望合作写了三幕六场话剧《生命的呼唤》(又名《平凡的创造》;1955年,华南人民出版社),与王为一合编了粤语电影文学剧本《七十二家房客》,1963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发行国内外。1973年因病退休。文化大革命后,曾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广东省政协委员。1977年元月2日逝世。
黄谷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海蒂
是瑞士19世纪末期的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女作家约翰娜·斯比丽(Johanna Spyri,1827—1901)的家庭教育小说代表作。小姑娘海蒂自幼父母双亡,由姨妈抚养。姨妈为了要到德国法兰克福去谋生,把5岁的小海蒂交给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爷奥希去抚养。奥希被人说成是性情怪僻、人们见他都要退避三舍的老头子。但小海蒂上山后,饱经沧桑、心情悒郁的奥希被小海蒂天真、活泼、善良、纯朴、活泼的品性所感染,逐渐改变了孤僻的性格而变得开朗起来。不料,姨妈又突然来把小海蒂带到法兰克福一个有钱人西斯曼家,去同他那不能走路的女儿克拉娜作伴。从此,小海蒂过上了优裕却终日思念阿尔卑斯山的生活。她和克拉娜交上了朋友,但这一点治了她的“怀乡病”。西斯曼在大夫的劝说下,决定把小海蒂送回瑞士爷爷居住的山上去。这样,小海蒂又来到了奥希爷爷、牧羊人彼得和双目失明的老奶奶身边。奥希在小海蒂的影响下搬到山下来过冬。大家在和奥希的往来中发现他也是个慈祥的老人。第二年春天来到,克拉娜也到阿尔卑斯山上来养病。克拉娜在小海蒂的帮助和鼓励下竟能自己行走了。最后,从法兰克福到阿尔卑斯山上来给奥希老人看病的大夫把善良的小海蒂认作自己的继承人,从此,海蒂一生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证。《海蒂》写小海蒂怀乡、同情贫弱者的情节写得特别动人心弦。《海蒂》写作的本意在于说明一个宗教训条:贫困是上帝安排的,只有唯天命是从才能过上满意的生活。但读者喜爱这部作品,从而一再搬上银幕和银屏,主要是由于它真实感人,儿童心理刻画得细致,思想境界高远,作品富于诗意。
翠寒集
元诗别集。1卷。宋无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主要版本有明刊本,3卷;毛晋汲古阁刊本(编入《元人十种诗》),1卷。汲古阁刊本流传较广,《四库全书》底本就是汲古阁刊本。本集卷首有元贞元年(1295)赵孟頫序,延祐七年(1320)冯子振序,后至元二年(1336)宋无自序。明刊本尚有至元三十一年(1294)邓光荐序。卷末有毛晋跋。冯子振序曾摘录出宋无诗中的佳句若干则,对宋无诗评价相当高。宋无的七言古诗纯学李贺、温庭筠,其他各体,也显然受到李贺的影响,如“神娲蹋云去补天,留下一团焦黑烟”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他的某些诗由于刻意出新,反而失之于生涩纤弱。本集所载的诗篇,以五言律诗、五言排律较优秀,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则比较逊色。
女红余志
元代文言琐谈小说。题元龙辅撰。二卷,有《诗词杂俎》本、 《古今说部丛书》本等。书首有作者丈夫常阳所作小引,称“细君女红中馈之暇,辄细阅之(指藏书),择其当意者,编成四十卷,时置几头,命曰《女红余志》。”后择其最佳者,录为上下二卷,即为今传之本。明钱希言《戏瑕》谓本书为好事者所依托, 《四库全书总目》从其说,仅将本书收入存目。今本均为从各种书籍中征引的与妇女生活有关的辞章故实,以辞意尖新者居多。凡八十余则,均不注出处,多数仅为片言只语,较简略,仅《佳次妇》、《香丸妇人》、《侠妪》等数则叙事较详,情节也较曲折,其故事不见他书引录,是较珍贵的小说史料。卷下均作者自作之诗。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
述神霄派符箓法及雷法,包括宗派、神谱及养生内容。神霄派创于北宋王文卿。书中有宋徽宗道号。本书当撰于南宋。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唐玄奘传,有序及唐不空译莲花部普赞叹三宝,内题梵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尾题本作语,编号二五六。
御制神僧传
九卷。明成祖朱棣(1360—1424)编著。朱棣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洪武三年(1370)封为燕王。他“智勇善用兵”,在多次率军征讨蒙古的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史载他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靖难之役 (1399—1402) 打败明惠帝朱允炆而蹬上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因其谋臣僧道衍(姚广孝)助他夺取皇位有功,故此极力美化佛僧之神奇,鼓吹“君权佛授”。不仅编著《神僧传》,还编有《佛曲》千首。《神僧传》采辑中国历史佛教史传中所载的“神僧”,即神化万变,而超乎其类者的传记而成。收录“神僧”208人,上迄东汉印度来华僧人迦叶摩腾 (略称 “摩腾”),下至元初藏族高僧胆巴(原名叫庆喜称)为止。在排列次序上,并非绝对按僧人所处时代先后,而是根据作者需要而有所串动。如将晋代僧列在齐、周之后,隋代僧人岑阇黎列在唐代之后。《神僧传》虽也记录了所载“神僧”的一些历史资料,但每每多有夸张不实之辞。故此,其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并不大。倒是在中国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为其政治服务,佛教依附并服务于封建政治方面,为后世留下了有籍可查的文献。该书明代出版时,并没有注明出版朝代,其著者也没有署名。现存版本不详。《四库全书》有其书名索引。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宗教词典》有专条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在其 “中国佛教传记”条目中作了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