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内逍遥

坪内逍遥
  • 姓名:坪内逍遥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美浓国(今岐阜县)
  • 出生日期:1859年6月22日
  • 逝世日期:1935年2月28日
  • 民族族群:

坪内逍遥(1859年6月22日—1935年2月28日),原名坪内雄藏,别号春廼舍胧,日本戏剧家、小说家、评论家、莎士比亚研究家和翻译家,开创日本近代文学的革命先驱和推动日本近代戏剧改良的践行者,将近半个世纪里在日本文坛中占据重要地位。


生于美浓国(今岐阜县),卒于静冈县热海市。父亲颇有儒学教养,母亲爱好江户文学。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幼积累了汉文和日本古典戏剧学养。就读名古屋英语学校后,开始对西欧文学产生兴趣。1876年进入东京开成学校(今东京大学),专攻英国文学。在高田早苗的启迪下,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后又逐渐产生小说改良主义思想,在东京大学就读期间开始研究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后任东京专门学校(今早稻田大学)讲师、教授。


1884年将W.斯科特的《湖上美人》翻译为《泰西活剧·春窗绮话》、将W.莎士比亚的《朱利尤斯·凯撒》翻译成《该撒奇谈·自由太刀余波锐锋》,并分别出版。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自由民主运动愈演愈烈,坪内逍遥受西方文艺美学理论的影响,于1883年开始构思《小说神髓》,并最终于1885年发表,1886年5月分上下两卷出版单行本。上卷阐述了小说原理,下卷论述了小说技巧,主要论点是批判劝惩主义,强调小说应以写“人情”为主。《小说神髓》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奠定了近代小说的理论基础,对近代写实小说的诞生产生了重大影响。1885年,坪内逍遥以《小说神髓》为理论依据创作了实验性长篇小说《当代书生气质》,改变了原来以旧文人为中心的创作主题,采用了写实主义手法,描写了几个从事自由民权运动的青年的真实生活。这两部作品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不仅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也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叶亭四迷、尾崎红叶、山田美妙、幸田露伴等均在其影响下投身创作。之后坪内逍遥又陆续创作了一些讽喻惩戒的小说。


1887年以后,坪内逍遥致力于戏剧革新运动。他对西方戏剧颇有研究,将西方戏剧类别引进日本,为推动日本戏剧的近代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888年参加日本演艺协会,任文艺委员。1891年创办《早稻田文学》杂志,发表了戏剧论文《论我国的历史剧》(1893)。1894年在《早稻田文学》上发表了《梧桐一叶》后,又创作了《夏日狂乱》《放牧者》《子规鸟孤城落月》《坪内逍遥手迹》(1897)、《新曲浦岛》(1904)、《留别新月夜》(1917)、《义时的最后》(1918)等戏剧作品。他还尝试创造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将西洋乐器与日本传统民族音乐融合,创作出新乐剧《新曲浦岛》(1904)。


此外,坪内逍遥积极投身戏剧教育工作。1906年成立文艺协会,担任艺术顾问,改组后任会长。1909年,组建文艺协会的戏剧研究所。研究所第一次公演的剧目是坪内逍遥翻译的《哈姆雷特》。他还为日本的儿童剧、儿童电影的启蒙事业做出很多努力,与川上音二郎、严谷小波等人致力于日本儿童剧的发展。在1923年出版《儿童教育与戏剧》,提出“家庭之艺术化”的目标,鼓励以儿童本位理念进行儿童戏剧教育和创作。同时,创作了《家庭用儿童剧集》《学校用小剧本》等著作,对日本儿童剧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8年,坪内逍遥完成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翻译工作,出版了《莎士比亚研究指南》。同年,早稻田大学为纪念他的70寿辰,以及其在戏剧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戏剧博物馆——“坪内博士纪念戏剧博物馆”。

坪内逍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借镜杀人

借镜杀人

简·马普尔、范·赖多克、卡里·路易丝很久之前,在她们都还是小姑娘的时候一起在佛罗伦萨的寄宿学校里度过了一段青葱的岁月。20多年间,马普尔经常见到赖多克,而赖多克也常常拜访路易丝,赖多克就像他们之间的纽带似的。今天,马普尔又和赖多克见面了,可这次赖多克显然有心事,她谈到了最近的一次对于卡里·路易丝的拜访。她强烈感觉到了一种罪恶正在卡里的那个庄园中蔓延,似乎不幸的事情就快要发生了,因此她恳请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的马普尔去卡里的石门庄园探个究竟。

乾隆贵州通志

乾隆贵州通志

贵州地方志。清鄂尔泰(1677—1745)总裁,靖道谟、杜诠纂修。四十六卷。尔泰有《(雍正续修)云南通志》已著录。诠,曾官仁怀知县。贵州通志前有数修,因有疏漏,鄂尔泰奉诏,邀靖道谟、杜诠于乾隆六年(1741)重修成书,八十万字。分天文、地理、营建、食货职官、武备、人物、艺文八门。含气候、祥异、舆图、山川、风俗、苗蛮、古迹、户口、物产、土司、奏疏、碑记等七十四目。舆图目共绘省、府地图十四幅,图中标注山峰、河流、府县等。每图后均附图说,详叙其原始及现状,参考价值颇大。山川目按府县记共载山、岩、泉、洞、河、潭等三千余处。苗蛮目记苗族历史沿革、部族分合及其居地、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礼节、习俗,兼记仡佬、布依、彝族等民族。是民俗学、民族学重要文献。土司目记自汉抵清初历代土司长官、主簿、百户等一千三百余人。凡创始、归附、承袭、世系等皆有记录。艺文门二十六目, 内容涉及历史沿革、兴办水利等一千五百余篇。为研究贵州地方史,提供大量原始资料。具有较高文献价值。有乾隆六年刻本, 《四库全书》本及嘉庆间补刻本。

寿世编

寿世编

中医著作。2卷。清·青浦诸君子辑。青浦诸君子,生平履历不详。本书含清·亟斋居士所编《达生篇》和毓兰居士所辑《保婴篇》。其中辑存了丰富的有关养生、保健、食疗、美容及种子等方面内容。所录阳春白雪糕,八仙藕粉、天仙面、观音茶等,可谓药膳佳品;保齿法、美容颜法,可资钻研美容时参考;所载延龄酒、二仙酒、地黄醴、三妙种子丸、补肾种子方、保真广嗣丹等方都具特色,参考价值较大。有清嘉庆十一年(1806)湖南玉麟堂本,清道光十七年(1837)贵州永安协镇赵炳惠爱日堂境补本,198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珍本医籍丛刊本等。

声画集

声画集

诗总集。八卷。南宋孙绍远编。孙绍远字稽仲;居里不详,约为淳熙(1174—1189)年间人。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大类,其思想、艺术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自宋以后诗成为文人画的组成部分。孙氏认识到“画之有益于人也多矣,今之世而识古之人、知古之事;生长人间而睹碧落之真……凡宇宙之内苟有形者皆能藏吾室中”(见编者《序》),画难遍得,因此辑题画一集,以便能时时观览。全书分二十六部分,包括:古贤、故事、佛像、神仙、仙女等等,鬼神、人物、美人、蛮夷、赠写真者、风云雪月、州郡山川、四时、山水、林木、竹、梅、窠石、花卉、屋舍器用、屏扇、畜兽、翎毛、虫鱼、观画题画、画壁杂画。其分类标准不一,其编次也过于琐屑。不过这也是宋代书坊刻分类诗文时特有的风格。集中所收诗逾千,宋代一些题画诗赖此以存。并可以“因诗而知画,因画而知诗”。北宋苏轼即有名句“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幹马》)。集名取义于张舜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跋百之诗画》),南宋钱鍪“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宋诗纪事·次袁尚书巫山诗》)。此书名即用此意。有清康熙间曹寅刊本。

续春秋左氏传博议

续春秋左氏传博议

明清之际王夫之撰。成书于清康熙八年(1669)。上下两卷。系续南宋吕祖谦《东莱左氏博议》而作。论成公二年“辟司徒之妻”至哀公十一年“冉有访田赋于仲尼”共50则事,持论平允,论史有识,但亦有立论欠周,考之不审者。就《左传》所记历史事件来发挥作者的政治、哲学观点。提出“人之道,天之道也;天之道,人不可以之为道”的思想。认为“可竭者天也,竭之者人也,人有可竭之成能”。指出人如果“任天而无能为”,不发挥“竭天”的能动性,则“无以为人”(卷下)。收入《船山遗书》,有金陵本和太平洋本。

阿弥陀经义疏

阿弥陀经义疏

全一卷。宋代灵芝元照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门:(一)教分教兴、教相二种,教兴之下,记叙如来出兴为令众生厌娑婆之苦,欣慕极乐净土,执持名号而得往生;教相之下,说净土教门为大乘圆顿成佛之法。(二)理即教之体,就通而言,指大乘为所诠之理;就别而言,则以弥陀修因感果之依正庄严不可思议功德为所诠之理。(三)行即教之宗,通则指六度万行,别则指净业,本经专示持名之法,便是经宗。(四)果即教之用,近果乃获法性身,住于同居净土;远果乃得不退阿耨菩提,证清净法身,居于法性土,究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