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内逍遥

- 姓名:坪内逍遥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美浓国(今岐阜县)
- 出生日期:1859年6月22日
- 逝世日期:1935年2月28日
- 民族族群:
坪内逍遥(1859年6月22日—1935年2月28日),原名坪内雄藏,别号春廼舍胧,日本戏剧家、小说家、评论家、莎士比亚研究家和翻译家,开创日本近代文学的革命先驱和推动日本近代戏剧改良的践行者,将近半个世纪里在日本文坛中占据重要地位。
生于美浓国(今岐阜县),卒于静冈县热海市。父亲颇有儒学教养,母亲爱好江户文学。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幼积累了汉文和日本古典戏剧学养。就读名古屋英语学校后,开始对西欧文学产生兴趣。1876年进入东京开成学校(今东京大学),专攻英国文学。在高田早苗的启迪下,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后又逐渐产生小说改良主义思想,在东京大学就读期间开始研究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后任东京专门学校(今早稻田大学)讲师、教授。
1884年将W.斯科特的《湖上美人》翻译为《泰西活剧·春窗绮话》、将W.莎士比亚的《朱利尤斯·凯撒》翻译成《该撒奇谈·自由太刀余波锐锋》,并分别出版。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自由民主运动愈演愈烈,坪内逍遥受西方文艺美学理论的影响,于1883年开始构思《小说神髓》,并最终于1885年发表,1886年5月分上下两卷出版单行本。上卷阐述了小说原理,下卷论述了小说技巧,主要论点是批判劝惩主义,强调小说应以写“人情”为主。《小说神髓》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奠定了近代小说的理论基础,对近代写实小说的诞生产生了重大影响。1885年,坪内逍遥以《小说神髓》为理论依据创作了实验性长篇小说《当代书生气质》,改变了原来以旧文人为中心的创作主题,采用了写实主义手法,描写了几个从事自由民权运动的青年的真实生活。这两部作品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不仅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也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叶亭四迷、尾崎红叶、山田美妙、幸田露伴等均在其影响下投身创作。之后坪内逍遥又陆续创作了一些讽喻惩戒的小说。
1887年以后,坪内逍遥致力于戏剧革新运动。他对西方戏剧颇有研究,将西方戏剧类别引进日本,为推动日本戏剧的近代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888年参加日本演艺协会,任文艺委员。1891年创办《早稻田文学》杂志,发表了戏剧论文《论我国的历史剧》(1893)。1894年在《早稻田文学》上发表了《梧桐一叶》后,又创作了《夏日狂乱》《放牧者》《子规鸟孤城落月》《坪内逍遥手迹》(1897)、《新曲浦岛》(1904)、《留别新月夜》(1917)、《义时的最后》(1918)等戏剧作品。他还尝试创造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将西洋乐器与日本传统民族音乐融合,创作出新乐剧《新曲浦岛》(1904)。
此外,坪内逍遥积极投身戏剧教育工作。1906年成立文艺协会,担任艺术顾问,改组后任会长。1909年,组建文艺协会的戏剧研究所。研究所第一次公演的剧目是坪内逍遥翻译的《哈姆雷特》。他还为日本的儿童剧、儿童电影的启蒙事业做出很多努力,与川上音二郎、严谷小波等人致力于日本儿童剧的发展。在1923年出版《儿童教育与戏剧》,提出“家庭之艺术化”的目标,鼓励以儿童本位理念进行儿童戏剧教育和创作。同时,创作了《家庭用儿童剧集》《学校用小剧本》等著作,对日本儿童剧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8年,坪内逍遥完成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翻译工作,出版了《莎士比亚研究指南》。同年,早稻田大学为纪念他的70寿辰,以及其在戏剧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戏剧博物馆——“坪内博士纪念戏剧博物馆”。
坪内逍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死亡终局
死亡终局【Death Comes As The End】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推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遥远的古埃及。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考古学家丈夫的好友、埃及专家斯蒂芬·格兰维尔的建议和帮助之下,写成了此书。
金箓斋三朝仪
玉皇称帝,本仪盖出自宋后。述金箓早、午、晚三朝仪。
南华真经新传
二十卷。宋王雱(1044—1076)撰。王雱字元泽,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人,王安石之子。王雱博学多识,不到二十岁就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加撰修《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熙宁九年,迁为学土,后以病辞官,未几卒,年仅三十三岁。撰有《老子训传》、《佛书义解》、《南华真经新传》等。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庄周为南华子,《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王雱此书,是为解《庄子》。前人注《庄子》者,有晋代向秀、郭象等。王雱撰此书的体例,略仿郭象注本,而更加简约其词,标示大意,不琐屑诠释文句。内七篇注之较详,外十五篇、杂十一篇注之较简。除《逍遥游》外,以下诸篇都有题解,概括通篇大意。其诠解《庄子》,大体以庄释庄。但也偶有会通儒佛之言。例如,以“逍遥”况佛家之“身通法界”,以“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比孟子的“不加不损”、佛家的“不增不减”,称“缘督以为经”,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全书不言神仙丹道炉火之事,大略叙述庄子以道为宗为本。认为道是无方无物,寂然冥运,而万物没有不由之的。至于人体道,其要在于无我。又以体用讲道,认为道体无形无名,无内无外,因为道体无所用,所以为众用之祖;圣人穷理尽性,是保全性命的根本;体道是为了用,尽道之所无,入神之所妙,与物不迕,随变而迁,能内圣而外王,逍遥而应世。认为道遍布一切领域,物与我同根,都是以道为体,禀受阴阳而生。王雱对于个别词句的诠释,常常别出心裁。例如,其解《逍遥游》中“齐谐”说:“齐者齐其所不齐,谐者谐其所不谐”所以称齐谐。其释《齐物论》的“成心”一词说:“心者人之真君也,人不能丧其真君,所以谓之成心也。”王雱所释虽与别家有异,但又颇能阐述经旨。后世研究《庄子》者,虽然对王雱其人褒贬不一,但对其才学则一致称赞。认为王雱之作,破规矩而任自然,与庄周的滉漾肆论极为相近,颇得庄周之微旨,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典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本影印《道藏举要》本。
宋词三百首
朱祖谋(1857—1931)编选。朱祖谋,原名孝臧,字古微,一字藿生,号讴尹,又号上强村民,即强村,浙江湖州人。光绪九年(1883)二甲一名进士,历充国史馆协修、累迁礼部侍郎。后隐居苏州。早岁工诗,四十岁后专工词学。所作词在《强村语丛》,又刻《强村丛书》,收唐、五代、宋、金、元人词多种。《宋词三百首》为朱氏所编宋词选本。朱孝臧有感于清代词学两派之偏颇,故编此选,对于两宋词并重,有宋一代较重要的词人的代表词作多被选入,有些一般词人的作品也予以选录。计选宋词七十九家,词作二百八十三首。其选词宗旨以典雅浑成为主,提倡“拙、重、大”之标准,凡涉恻艳小慧之词皆不入选。是选较《词综》精善,比张惠言《词选》全面。但因编者宗尚吴文英,并由吴文英上窥周邦彦,故而吴、周两家词入选最多,而苏轼、辛弃疾作品则显得少些。编次则首录帝王、末录女流,其他作者依时为序,沿袭旧的选编体例。《宋词三百首》,1924年成书,有原刻本,1958年,新民出版社出版线装本。唐圭璋为本书作笺,成于1931年,有神州国光社本,后又加注,成《宋词三百首笺注》,博收广采,征引繁富,收录与作品有关的遗事、珍闻及后人评论。吴梅序其书,称之有三善,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以新版印行。
归愚词
词别集。南宋葛立方撰。一卷。立方字常之,葛胜仲之子,丹阳人,徙居吴兴(今属浙江)。绍兴进士。隆兴间,官至吏部侍郎。著有《韵语阳秋》等。词集收词三十九首。毛晋发现其中《雨中花》、《眼儿媚》诸调“俱不合谱,未敢妄为更定”。《直斋书录解题》载长沙本《归愚词》一卷。《佳趣堂书目》、《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明紫芝漫抄《宋元名家词》本、《宋六十名家词》本、《四库全书》本,题名卷数并同。又《四库全书》本、《常州先哲遗书》本及清抄本《归愚集》,亦附词一卷。
仁王般若念诵法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详略不同。佛为波斯匿王,说念诵仁王般若经持明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