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刚德

- 姓名:何刚德
- 别名:字肖雅,号平斋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闽县(今福州市区)人
- 出生日期:1855
- 逝世日期:约1936年
- 民族族群:
何刚德(1855~约1936年),字肖雅,号平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
历任吏部主事,江西吉安、建昌、南昌知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江苏苏州知府期间,组建警察队伍,维护社会治安,成为苏州警察创始人。辛亥革命后,以前清遗老退隐。民国3年(1914年)3月,应北洋政府之请,出署江西内务司司长。同年6月,任江西省豫章道尹,曾护理江西省省长。民国11年后,因受排挤,称病挂冠侨居上海,埋头著述。撰有《春明梦录》、《郡斋影事》、《江西赘语》、《客座偶谈》、《家园旧话》等,后结集为《平斋家言》刊行。所记宫廷掌故、名人轶事、清代与民初史事,多为其亲身经历,颇有史料价值。另著有《话梦集》等。
历史上最后一任苏州知府何刚德,福建侯官人,字彝毅,号肖雅,晚号平斋。他光绪三年举进士,分吏部考功司兼验封司部员,累至考功司侍郎。二十三年简放,先后任建昌、抚州知府,三十年移苏州,在任八年,至辛亥革命苏州光复后退隐。民国初年,又应北洋政府聘请,出署江西内务司司长、豫章道尹,一九二二年六月兼代理江西省省长,同年十月免职。以后就寓居上海,直至一九三六年病逝,享年八十三岁。他赋闲以后,就开始回忆身世经历,写下了《平斋家言》(包括《春明梦录》、《郡斋影事》、《西江赘语》、《客座偶谈》、《家园旧话》五种)和《话梦集》,另外,他还有《平斋诗存》正续四编、《抚郡农产考略》、《农话》等。《话梦集》刻于一九二五年,自序说:“余自逾冠通籍,回翔京外,阅四十年,今举平日所闻所见,及素所周旋晋接者,随所触而缀之以诗,亦志余已然之梦痕耳。”诗分为两卷,卷上记事,卷下记人,每首都有小注,因为是亲历者的记咏,不是道听途说或拾人牙慧的野话,很有史料上的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岭南荔枝谱
记载广东荔枝的专谱。作者吴应逵,字鸿来,号雁山,鹤山(今广东鹤山)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此书成于道光六年(1826)。自序说:“长夏苦热避暑荔枝湾上,良朋既集,各征事实,因纂缉成编。”是由友人提供材料编辑而成的。 全书六卷。卷一《总论》。讨论荔枝之名的来由,描述荔枝的生态,叙述荔枝的历史,说明荔枝的吃法,选录前人赞荔的文辞。卷二《种植》。叙述荔枝的特性、荔枝栽培方法、虫害的防治及广东的主要产地。卷三《节候》,记叙荔枝花开、果熟的时令及天气对荔枝收成的影响。卷四《品类》,记述广东荔枝的80多个品种。现有的广东名荔如挂绿、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等,书中均有详细的介绍。卷五、六《杂事》,辑录有关的典故和传说以及保鲜、加工的方法。 《岭南荔枝谱》是“爰采旧文”撰成的,引书94种,资料繁富,可以说是清代中叶广东荔枝资料的汇编。所引资料均注出处,态度颇为严谨。唯所引文献多有删节。有《岭南丛书》本和《丛书集成》本。
二酉缀遗
《二酉缀遗》主要采掇古籍中奇闻怪事。《二酉缀遗》,以及《九流绪论》、《四部正讹》、《庄岳委谈》等部分,对古代小说作了多方面的考论。如对小说地位的高度重视,对小说"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等艺术特点的认识,精辟独到。胡应麟还摆脱传统的目录著作将小说笼统地纳入子、史两类的作法,对小说作了系统的分类,将小说进一步分成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六类,在当时确为一大进步。在小说分类的基础上,胡氏还对各类小说的历史发展作了考源工作,且在考察小说的演变史时,注意到了小说与时代的关系等问题。
杨贵妃
在本书中,作者尽量地考据事实,人与事,努力求其真实,于尽可能求真中再以小说的技术来组织和配合。《杨贵妃》主要人事发展,大致上与当时时事相吻合,正确处超过了现存的正式史书。写作小说,原无如此的必要,而作者所以如此做,希望开创历史小说的另一条路。这 条路是否适宜、正确,则不是作者自己所能许定的。我尝试着,以欧洲历史小说风格而归淳于中国情调,在《杨贵妃》这本书中,作者自以为作到了。
元史续编
明胡粹中撰。16卷。作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永乐中官楚王府长史,鉴于明初所修《元史》略于成宗以下治平之迹,顺帝时事亦多阙漏,乃仿《通鉴纲目》体例,起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终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编年系月,随事缀载,有所论断。论者谓其议论学步宋儒,未免过于刻画。所谓续编,意在续《通鉴纲目》,非续《元史》。商辂等修《续通鉴纲目》,于有元一代史事,全取此书为兰本,并其评论亦颇采之。旧有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大疏百条第三重
大疏百条第三重,十卷 日本 圣宪 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79卷,圣宪(1307~1392)继承了赖瑜(1226~1304)的加持身说,使新义真言教学大成。此外,他还总结了赖瑜以后未经整理的庞大论义算题,撰述了《大疏百条第三重》、《释论百条第三重》等,是新义真言宗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佛家名相通释
熊十力(1884~1968)著。熊十力,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岗人,中国近现代哲学家,曾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3、4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破破新唯识论》等。本书著于1937年,共分2卷,上卷基本上依据《大乘五蕴论》的内容而加以增广,以解释佛教基本概念的形式,综述佛教法相学体系,并对数论、胜论等印度佛教之外的哲学派别的思想内容进行略释。下卷以《百法名门论》为主,兼取《成唯识论》的佛教名相概念,详为疏释,叙述了佛教唯识学的思想体系。在本书前言“撰述大意”中,作者提出“今日治哲学者,于中国、印度、西洋三方面,必不可偏废”,强调博学的学术功底。在治佛学方面,提出“分析与综合,踏实与凌空”的读佛“四要”,以分析理解名相,以综合寻其系统,此时须要踏实,终则凌空,无所执著。本书取名名相通释,为研究佛学的入门读物,且自成体系,为研究佛教法相唯识学的典籍,在近代佛教研究史上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