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信

- 姓名:道信
- 俗姓:司马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河内(治所在今河南沁阳)人
- 出生日期:580年4月3日
- 逝世日期:651年
- 民族族群:
道信(580年4月3日-651年),隋、唐禅僧。禅宗四祖。据《传法宝记》、《楞伽师资记》、《历代法宝记》等记载,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今河南沁阳)人。七岁出家,师事一僧,历五载。十二岁入皖公山(在今安徽潜山境内),依学僧粲,经十年。601年起住吉州寺(在今江西吉安)等处。611年起又住庐山大林寺。621年起移住湖北蕲州黄梅破头山(又名双峰山,在今黄梅西北),直至示寂。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曾三度敕使诏请,均被谢绝。唐代宗赐谥号“大医禅师”。弟子众多,传衣钵者为弘忍。他是楞伽禅师由弱到强转化的关键人物。在传法形式上,广开禅门,山中聚众五百余人,开始出现未来禅宗丛林的雏形,渐有压倒其他各家禅法之趋势。在禅法思想上,已加入新的内容,突破达摩禅的范围;他与弟子弘忍共同创立的“东山法门”,对慧能禅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著有《菩萨戒法》、《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载,师于幼时即慕空宗诸解脱门而出家,隋开皇十二年(592),入舒州皖公山参谒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一说十年),得其衣钵。大业十三年(617),领徒众至吉州庐陵,遇群盗围城七旬,其时泉井枯涸,众皆忧惧,师乃劝城中道俗念摩诃般若;盗贼遥望城,如有神兵守之,相谓曰(大五一·二二二中):‘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遂解围而去。后师欲往衡岳,路出江州,道俗请留庐山大林寺。唐武德七年(624),归蕲州,住破头山三十余年,传法于弘忍,另有弟子法融别立‘牛头禅’。又破头山后改称双峰山,故世人又称师为‘双峰道信’。贞观十七年(643),太宗闻其道风,三诏入京,师均上表辞谢,帝乃遣使,谓若不起,命取首级,师伸颈就刃,神色俨然,使者异之,还入奏,帝愈叹慕,赐珍缯。永徽二年闰九月(一说永徽元年)垂诫门人,安坐而寂,世寿七十二。建塔于东山黄梅寺。因弟子弘忍居于黄梅东山弘传禅法,故世人并称师与弘忍之道法为东山法门,并遥尊师为东山法门之初祖。大历(766~779)年中,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铭号‘慈云’。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菩萨戒作法等书。[续高僧传卷二十六、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十九]
道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曼斯菲尔德庄园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于18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该作讲述了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描写陷入感情纠葛的几对青年男女。善良懂事的范妮由于家境穷困,从小被寄养在富裕的姨妈家。姨妈家的两个表姐虽然聪敏美丽,但都高傲任性,幸亏表兄埃德蒙的亲切关怀,才使她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得到安慰和快乐。成年后的范妮也常随表姐表兄参加社交聚会,他们在牧师家里结识了风流倜傥的青年克劳福德和他的妹妹玛丽。埃德蒙对美丽机智的玛丽一见倾心,范妮的两个表姐则拼命追求克劳福德,未料克劳福德在逢场作戏后发现自己真心喜欢的是范妮,而范妮深爱的却始终是温和真诚的埃德蒙。
琴笺
琴学专著。北宋崔遵度撰。1卷。遵度字坚白。祖籍江陵(今属湖北),后徙居淄州淄川(今山东淄博南)。太平兴国进士,官至吏部郎中。通经学,喜读《周易》。尤善鼓琴,深得其趣,“尝谓颐天地之和,莫先于乐;究乐之趣,莫近于琴。”遂撰此书以见其意。是著为朱长文《琴史》收录。所论着重阐述琴面上十三个徽位的结构原理。对十二月附会十二律的说法加以否定,指出这是“数之自然”。然其皆据《周易》之理以立论,认为:“数本于一而成于三,因而重之,故《易》之画而成卦。”琴之理也相同,“一也道之所生也,在数为一,在律为黄钟,在音为宫,在木为根,在四体为心,众徽由之而生。”《易》卦的象数代表了“天地之文”,琴理也由之而生,“是则万物本于天地,天地本于太极,太极之外,以至于无物。圣人本于道,道本于自然,自然之外以主于无为。乐本于琴,琴本于中徽,中徽之外以至于无声。是知作《易》者考天地之象也,作琴者考天地之声也。”此种以乐理比附《周易》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然代表了宋初的一种音乐理论,故可供研究者参考。
色盲
短篇小说。写于日本,1929年3月3日完成,连载于同年3、4月《东方杂志》26卷第6、7号,署名M. D。先后收入大江书铺1931年出版的《宿莽》、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的《茅盾文集》第7卷与1980年4月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作品通过林白霜的恋爱、苦闷、压抑、斗争等心理变化,解剖了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林白霜曾在时代的巨浪中滚过,但他看四面是一片灰黑,辨不清方向,是政治色盲症患者。通过许多思想斗争,最后找到了力量,看到了闪烁着的希望的微光,终于鼓起勇气迎接未来。作品通过林白霜指出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
春花
现代长篇小说。王统照著。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12月初版,列入“良友文学丛书”;上海晨光图书公司1948年5月重版,改题《春华》,列入“晨光文学丛书”。收《自序》1篇。小说反映了山东济南的一群知识青年,在五四运动后各自所走的不同道路。作品描写坚石原是黎明学会的中坚分子,学生运动受了挫折后,他从斗争中退出,对理想感到茫然。为了避开苦闷的人生,他决定离家出走。过了8个月的佛门生活之后,他后悔与老朋友分道扬镳,最后又回到革命队伍中来。巽甫是个幻想变革的青年,他辞去路政局的美差,与一些青年去苏联考察,对革命有了新的认识,回国后参加了实际斗争。身木立志科学救国,努力读书,后来由中国共产党秘密送往海参崴学习深造。义修是个矛盾论者,又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当遇到挫折后,便感伤厌世,看破红尘。作者采取若干主角平行发展的结构方式,“在不同的生活途径上显示只有大同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动态”《自序》)。
作字示儿孙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永兴逆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法集要颂经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即出曜经三十三品法偈,皆是佛所说也。天息灾生在北印度迦湿弥罗国,是中印度惹烂驮罗国密林寺僧,施护则是北印度乌填曩国帝释宫寺僧。他们原系同母兄弟,在太平兴国五年(980)一同携带梵本来京,也受到优待。那时法天等已游历归来,太宗叫他们审查宫廷收藏的各种梵本。因为他们兼通华语,能够翻译,太宗动了重兴译经的念头,遣内侍郑守钧计划在京中太平兴国寺的西边建筑译经院。过了两年,院屋建成,天息灾等便受命住入开始翻译。